天天看點

年過九旬不忘基層建設,被稱作“扶貧将軍”,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

《渡江偵察記》這一部影視作品上映之後,的确掀起了一波熱議,并且也讓我們看到了革命老前輩,在革命鬥争過程中所做出的犧牲,以及他們過人的軍事目光。這一部影視作品的主要脈絡就是渡江戰役前夕所發生的事情,主線圍繞着江南的遊擊隊,為了能夠掩護解放軍渡江所做出的種種舉動,并且這個事情的主角就是熊兆仁将軍。

年過九旬不忘基層建設,被稱作“扶貧将軍”,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

提到熊兆仁,相信大家一點也不陌生,這的确是一位開國老将軍。并且他的一生充滿着各種各樣的神奇色彩。都已經到了90歲高齡的時候,對于老區還是一如既往地關懷着,還曾經親自到北京這個地方看一看鐵路建設得怎麼樣,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微薄力量。這位将軍的一生所走的道路也是極其坎坷的,生活在艱苦的歲月和年代裡,他憑借着堅韌不拔的毅力,最終書寫出了傳奇的人生。

年過九旬不忘基層建設,被稱作“扶貧将軍”,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

在1912年的時候,熊兆仁就出生在福建永定,緊接着在13歲的時候,抓住了一個可以求學的機會在毓秀學堂以及上湖公學,和下湖公學去讀書。就是在讀書的時候,熊兆仁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并且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雖然年紀還比較小,但是馬克思主義的相關思想早已經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中。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發誓一定要投身到革命事業當中,哪怕獻出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革命事業的種子在心中種下之後,在16歲的時候他終于實作了自己的夙願,那就是參加了革命,僅僅在17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一名紅軍。

年過九旬不忘基層建設,被稱作“扶貧将軍”,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

在他的努力下到達了土地革命時期,他也已經成為了排長,雖然這個官職不大,但是每一步路都走得特别的吃力,但是每一步路也走得特别的堅定。誰也沒有想到,在第5次反圍剿鬥争落下帷幕之後,以失敗謝幕的中央紅軍在這個時候所面臨的一個比較迫切的問題,那就是要長征。雖然當時的他沒有參加長征,但是他也沒有把革命事業放下,而是在這個時候去南方參與了遊擊戰。1934年10月份的時候,大部隊就開始了長征的步伐,而他在這個時候轉而去南方,成為了一名敢拼敢闖的遊擊隊隊員,并且也牽制了敵人的大後方。

年過九旬不忘基層建設,被稱作“扶貧将軍”,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

一直到1937年的時候,抗日戰争就已經全面爆發了,伴随着号角的吹響,國民黨和我黨之間的合作再一次拉開了序幕,而當時的紅軍也進行了相應的整改。紅軍他們就擁有了一個新的稱号,叫做八路軍,而在南方所徘徊的這些遊擊隊員,他們也進行了整編,就被稱之為新四軍。洪兆仁當時所在的就是新四軍的團隊,并且在當時還擔任上了連長。就在雙方對峙的過程中,熊兆仁曾經還成為了政委,所帶領的就是新四軍的特務營。其實他所擔任的職位還是比較多的,就比如說團政委以及副司令員這些職位,都是他曾經所書寫下來的輝煌。

年過九旬不忘基層建設,被稱作“扶貧将軍”,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

然而當渡江戰役快要爆發的時候,擺在很多人面前的都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賀敏學在當時所擔任的就是27軍的副軍長以及參謀長。為了能夠增加戰鬥的勝算,在當時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讓部隊在水上練兵,就在練兵的過程中,他就有了一個想法,要想成功的渡江作戰,現如今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首先要克服,怎麼樣能夠成功地橫跨長江。這一道難題擺在面前的時候,對于解放軍而言的确是特别困難的。就像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知己知彼,才能夠百戰百勝,就像在戰争序幕還沒有拉開的時候,要想獲得勝利并且有優勢,最為重要的就是情報,要想取得情報就必須要渡江。

年過九旬不忘基層建設,被稱作“扶貧将軍”,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

是以問題的最根本因素到最後還是回歸到了渡江的這個細節上面。賀敏學在當時做出了種種猜想和設想,并且提出了這樣一個想法,那就是要培養出一支偵察小分隊。而這一支偵察小分隊,肩膀上所擔的責任就是要率先渡江并且擷取情報,緊接着還要深入地區。就比如說掌握一些地區的分布狀況以及相應的資料,能夠達到一個裡應外合的效果。如果真的能夠做到裡應外合,那麼戰争勝算就會大大提升。

圖檔上傳進行中……

對于這個偵查小分隊的組成成員而言,也有着特别苛刻的要求,雖然這隻是猜想,但是當赫敏學提出來之後,的确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并且也沒有幾個人支援。面對這些支援賀敏學完全沒有放棄,反而是組織了一支這樣的小分隊,大多數人都認為如果派出去的人特别多的話,很容易就把目标暴露了,如果派出去的人比較少,完全沒有辦法去對付,數量如此多的國民黨軍隊稍有不慎還會全軍覆沒。其實對于大家的疑慮,賀敏學也是能夠想到的,并且賀敏學也知道這樣做的确是特别冒險的,然而為了能夠擷取情報,為了能夠拿到一手的資料,也必須去冒這個險。并且還認為隻要我們把準備工作做得足夠充分,隻要我們能夠集極地細緻和入微,哪怕是在危險的情景,我們也能夠輕輕松松地化解。

年過九旬不忘基層建設,被稱作“扶貧将軍”,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

雖然軍中沒有幾個人支援,但是為了能夠獲得大家的認可,賀敏學在當時還是挑選了幾個人,組成了一支小隊,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指揮政策渡江。最後這幾個人成功的完成了任務,并且還從國民黨軍隊所駐紮的那一片土地上拔回了青菜和韭菜。正是這樣的舉動,傳到了軍長聶鳳智的耳朵中之後,這件事情就迎來了一個新的轉機,因為他是認可和支援赫敏學的,也正因如此赫敏學就獲得了較大的鼓舞,一連派出了好幾支部隊。

年過九旬不忘基層建設,被稱作“扶貧将軍”,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

雖然派出去的部隊不可能每一次都完好無損地回來,就像有的士兵所劃的船在江中都已經迷失了方向,又或者是碰上了大浪之後,船都直接翻了。但萬幸的是,這樣的小分隊成功率還是比較高的,能夠達到80%的樣子。這是這樣的勝算,讓賀敏學在當時也認為其實偵查活動對于成功的勝算還是比較高的,是以才樂此不疲地嘗試着,就在聶鳳智的支援下,他們就陸陸續續的成立了骨幹部隊,也就是骨幹偵查班,在這個偵查班的士兵已經達到了300多個人。可能有人會好奇他們接頭的信号是什麼呢?

年過九旬不忘基層建設,被稱作“扶貧将軍”,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

其實熊兆仁在當時所擔任的職位就是蘇浙皖邊區的司令員這一職位,當他看到解放軍已經發出了三枚信号彈的時候,他也就命人點起了三堆熊熊大火。出現了這樣的标志之後,也就意味着接應成功了。這是這樣的舉動,也就讓他的一生增加了不少的傳奇色彩。不得不感慨,革命老前輩們在當時所做出的努力,的确是在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來換和平。是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于1955年的時候,他就獲得了少将這個軍銜,并且還獲得了很多的勳章比如說八一勳章又或者是一級解放勳章。

年過九旬不忘基層建設,被稱作“扶貧将軍”,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

迎來了開放之後,按道理說老人就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這位老将軍依舊不忘中國的發展。就在1983年的時候,還和十幾位老将軍老紅軍聯合在一起,給相關的部門寫了信,也正是他們的努力之下,棉花灘水電站以及相應的鐵路,這時才陸陸續續地建造起來。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位老将軍的一生都在戎馬征戰,哪怕是來到了和平年代,但是他也從來都沒有真真正正去享受之前拼打出來的和平生活。反而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的發展,都在力推着祖國欣欣向榮。他一生都在惦記着老區,是以老區的人民對于這位将軍也是特别感激的。正因如此,這位老将軍還有一個響當當的稱号叫做“扶貧将軍”。

年過九旬不忘基層建設,被稱作“扶貧将軍”,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

其實看了這位老将軍的人生履曆之後,很多人都會覺得鼻子酸酸的。在年輕的時候,把自己的畢生精力都投身在了革命事業當中,就在迎來了解放,迎來了和平年代之後,本該休養生息,本該去安享晚年,但是他還是心念着百姓。就是這樣一路走來,走過了一個世紀,書寫出了107歲的人生,在2019年的時候與世長辭。就在他去世的時候,有無數的老區群衆為他流淚,大家都在心中默念,都在心中為他祈禱。在這位老将軍的身上,也讓我們看到了愛國主義的真實寫照,也讓我們看到了革命老前輩,他們是如何把心中的愛國主義做法彰顯出來的,完全沒有任何的名利思想,也完全沒有任何的功利主義,反而就是為了心中的這個堅韌不拔的信念而去努力去奮鬥。正是他們的努力,為我們後人鋪就出了一條陽光大道,正是他們堅定的信念,讓我們生活在了一個和平盛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