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唐的掘墓人朱溫,為何被人稱作禽獸不如?毛主席的評價一語中的

作者:青梅視界

毛主席平生酷愛讀史,博覽古今,他曾這樣評價過一位皇帝:“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大唐的掘墓人朱溫,為何被人稱作禽獸不如?毛主席的評價一語中的

這位在毛主席看來,比号稱“奸雄”的曹操更加狡猾的人,就是五代十國中後梁的開創者:朱溫,而他也正是大唐盛世的掘墓人。今天,本期節目帶您講述後梁皇帝朱溫,和他晚年的那些荒唐事。

如果這位後梁的開國皇帝至今仍然在世,恐怕不願聽人們叫他“朱溫”這個名字,因為“朱溫”這個名字和“豬瘟”諧音。在曆史上,他的另一個名字更被人常常提及,也印證了他充滿戲劇性的一生:朱全忠。

大唐的掘墓人朱溫,為何被人稱作禽獸不如?毛主席的評價一語中的

公元852年,朱溫出生于宋州砀山縣午溝裡的一戶書香家庭。曆代王朝,砀山縣都是修築宮殿,大興土木的徭役據點,李白曾有詩雲:“ 君看石芒砀,掩淚悲千古。”說的就是唐朝王室不惜民力,在芒砀山上伐木采石。然而,朱溫誕生的年代已絕非再是李白所處的大唐盛世。曆經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已是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然而帝王卻依舊不知體恤民力,徭役依舊。或許也是兒時眼看着受苦的奴役,讓朱溫自幼便萌生了推翻唐朝的決心;也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讓唐朝大興土木的地方,誕生了它真正的掘墓人。

大唐的掘墓人朱溫,為何被人稱作禽獸不如?毛主席的評價一語中的

因亂世之中,民生凋敝,兒時朱溫的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富裕。但是,四下鄉裡卻依然不乏希望能和朱家通婚的人。究其緣故,還是因為朱溫的父親朱誠是一個私塾先生。唐朝時期,科舉制被進一步發揚光大,讀書成為了當時社會少數能實作階層上升的管道,而私塾先生正是拿捏了這把鑰匙的人。是以,老朱家在當地雖然家境貧寒,地位卻是十分崇高。然而,令朱溫等人沒有想到的是,父親的早亡,徹底葬送了朱家再興的希望。

而令将科舉制度發揚光大的唐朝統治者沒有想到的是,昔日裡曾經将“天下英雄,入我腹中”的科舉制,竟然會最終反噬自己的帝國。在那一年的科舉考試中,一名落榜狀元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而寫下這首詩的人,正是多次科舉不中,最終揭竿而起的黃巢。

大唐的掘墓人朱溫,為何被人稱作禽獸不如?毛主席的評價一語中的

公元874年,全國各地爆發水旱連災,這成為了壓死大唐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同年,售賣私鹽的王仙芝率衆發動起義,号稱“天補平均大将軍”,領軍連續攻克曹州、濮州和郓州等重鎮,一時間聲威大震。而早對唐朝心有不滿的黃巢則于次年攜八千餘人加入王仙芝隊伍,對起義做出相應,這便是曆史上徹底讓大唐走向覆亡之路的“黃巢起義”。而在起義爆發後的第三年,朱溫便和他的二兄長朱存告别鄉裡,一起投奔了由王仙芝、黃巢上司的起義軍。

參與了黃巢起義後的朱溫,經曆堪稱一波三折:朝廷軍隊見硬拼不是王仙芝、黃巢兩軍對手,于是便采用了招安、分化的政策,王仙芝見朝廷許以高官厚祿,遂心有動搖,自此黃、王兩大義軍領袖便走向決裂,義軍力量遭到削弱。而在黃巢軍隊轉戰嶺南期間,朱溫之兄朱存又戰死沙場,朱溫則因功被晉升為隊長。

這時的黃巢起義軍雖一度兵臨長安城下,但卻早已沒了起義之初的銳氣,每遇官兵也是能收買則收買,能勸降則勸降。在黃巢正欲攻打長安之際,唐将諸葛爽駐紮于栎陽準備伺機反撲,黃巢便令朱溫勸降諸葛爽。最終諸葛爽在朱溫的規勸之下歸順黃巢,起義軍腹背受敵之患蕩然無存。自此以後,身為隊長的朱溫便受到了黃巢格外器重,為他加官進爵。

大唐的掘墓人朱溫,為何被人稱作禽獸不如?毛主席的評價一語中的

那時的黃巢或許未曾想到的是,今日裡勸降唐軍的朱溫,有朝一日竟會在唐軍的勸降下對自己反戈相向:公元882年二月,授黃巢之命鎮守同州的朱溫遭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數萬軍隊重創。朱溫多次向黃巢上奏求援,但此時業已稱帝的黃巢已被攻陷長安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而周圍的官吏也對朱溫前線的戰情隐瞞不報,這便讓朱溫萌生了投降的想法。同年九月,朱溫歸降唐朝,唐軍将領王重榮非但赦免了他的死罪,反而上表從長安逃到蜀郡避難的唐僖宗,表示希望能夠對朱溫委以重任,以他對叛軍的了解重創黃巢。

在看到王重榮的奏表後,唐僖宗大喜過望,不由得感慨道:“是天賜予也!”于是,便賜朱溫名為“朱全忠”。但是唐僖宗不知道的是,這并不是朱全忠的第一次“反水”,而他的下一次“反水”,将徹底葬送大唐王朝。

大唐的掘墓人朱溫,為何被人稱作禽獸不如?毛主席的評價一語中的

朱全忠的臨陣倒戈,讓黃巢起義軍的形勢更加惡劣,加之黃巢稱帝之後,義軍軍心渙散,戰争的天平更是朝着有利唐軍的一面傾斜。被唐僖宗封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的朱全忠,率領唐軍各路人馬于公元883年圍困長安,而稱帝沒過多久的黃巢也隻能帶着義軍的殘餘部隊悻悻離去。一年之後,黃巢便兵敗被殺——昔日裡的戰友,終成為了朱全忠染紅一身官袍的衣料。

為何朱全忠在後來征戰義軍的過程中,能夠屢戰屢勝?這便不得不提到朱全忠在整軍過程中的一種新發明:跋隊斬。自安史之亂以後,唐朝軍隊便日益軍紀渙散,每遇兵敗,便會出現士兵抛棄将帥,最終導緻将帥在亂軍中被殺的情況。而朱全忠為應對這種軍紀渙散的情況,于是便頒布了名為“跋隊斬”的軍法:這道軍法規定,“将校有戰沒者,所部兵悉斬之”。而為了防止士兵逃跑,朱全忠更是用了後來宋朝治理犯人的辦法:“凡軍士紋其面以記軍号”。就這樣,朱全忠靠着堪稱嚴苛的軍法,打造出了一支當時軍紀首屈一指的軍隊,并将曾經勢如破竹的黃巢義軍徹底擊潰。

大唐的掘墓人朱溫,為何被人稱作禽獸不如?毛主席的評價一語中的

然而,在黃巢兵敗覆滅以後,朱全忠的征伐卻并沒有結束。他逐漸發現,在朝野之中勾心鬥角,要比冒着殺頭的風險起義更容易奪得他想要的權力。而在公元901年,他終于等來了自己的機會:當時的唐朝皇帝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一直以來,宦官專權都是唐朝中後期嚴重的問題,當時的唐朝宰相崔胤都曾直言宦官專權之弊:“大則構扇藩鎮,傾危國家;小則賣官鬻爵,蠹害朝政。”為救皇帝于危急,崔胤便發密令調來鎮壓黃巢有功,被封為節度使得朱全忠引兵救駕,誅殺宦官,不料想此番卻是驅狼引虎。

朱全忠得到密令後,便率大軍包圍了由宦官把控的鳳翔城。因久攻鳳翔不下,朱全忠便令全軍對鳳翔圍而不攻,切斷城中補給。因天氣進入冬日,城中無糧,城中餓死、凍死者不計其數。而奉命“救駕”的朱全忠在那時似乎已全然忘卻了,城中的天子唐昭宗也在受“凍餒之苦”。随後,鳳翔被朱全忠大軍攻克。宰相崔胤自知引狼入室,悔之晚矣,而朱全忠則派人向崔胤捎話:“吾未嘗識天子,懼其非是,子來為我辨之。”崔胤見朱全忠如此無禮,隻能托病不出。

大唐的掘墓人朱溫,為何被人稱作禽獸不如?毛主席的評價一語中的

而唐昭宗也被朱全忠所劫持,身不由己,唐昭宗在朱全忠面前感慨道:“自知宗廟社稷是卿再造,朕與戚屬是卿再生。”這番話所有人都知唐昭宗是為了自保。然而,虛情也好,實意也罷,這番話都沒能觸動朱全忠的人心。在謀求權力的野心之路上,一旦開始,便再也不會回頭:公元901年,朱全忠廢除唐皇親衛神策軍,徹底控制唐王,并斬殺宦官數百人。

公元904年,朱全忠斬殺此前令自己前來“救駕”的崔胤,并逼迫唐昭宗從長安遷都處于自己掌控之下的洛陽,遷都路上,朱全忠因擔心唐昭宗在身邊另有宦官親信,于是令軍隊無論宦官年齡大小,灌醉之後,一概坑殺,唐昭宗自此真正成為了朱全忠身邊的“孤家寡人”。同年8月,朱全忠令手下誅殺唐昭宗,立其子李柷為弟,這便是唐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唐哀帝。

此時的朱全忠,究竟在追尋權力的路上下一步要做出什麼,已是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然而,朱全忠控制的河南、山東處于四戰之地,南有楊行密、王建。北有李克用、劉仁恭,同時在曆史上的封王稱帝之前,都會有一個重要的步驟:加九錫。然而,當時的朝中大臣柳璨在勸谏朱全忠暫緩稱帝時,朱全忠卻怒斥道:“不由九錫,作天子不得邪?”最終,勸谏朱全忠暫緩稱帝的柳璨被車裂而死,其餘不支援朱全忠稱帝者亦悉數被殺,史稱“白馬驿之禍”。

大唐的掘墓人朱溫,為何被人稱作禽獸不如?毛主席的評價一語中的

公元907年,朱全忠邁出了他登上權力頂峰的最後一步:接受了唐朝最後一位皇帝唐哀帝的禅讓,正式稱帝,定國号為“梁”,定都開封。自此,唐朝覆滅,而五代十國的亂世,才剛剛開始。

然而,稱帝之後的朱全忠卻暴露出了他在私德上極其荒誕的一面:公元904年,朱全忠的原配張氏病死後,朱全忠便愈發縱欲于聲色犬馬。每逢諸子外出統軍,他便召兒媳們入宮享樂。而在将領張全義家中避暑時,更是“亂其婦女殆遍”。張全義之子欲拔劍刺殺朱全忠,卻被張全義苦苦勸止。然而,自知父親惡習的朱家諸子,非但沒有深以為惡,反而為争世子之位,向朱全忠進獻上自家家室,也難怪史學家白壽彜評價其“行同禽獸,在古代封建帝王中難尋其二”。

大唐的掘墓人朱溫,為何被人稱作禽獸不如?毛主席的評價一語中的

公元912年,朱全忠被其子朱友珪系奪權所殺,死後用蚊帳包裹屍首,草草埋于寝宮地磚下,結束了他充滿戲劇性的荒誕一生。

或許,從私德來看,朱全忠有着殘暴昏庸的一面。然而,在他治下,後梁農民賦稅徭役遠少于唐朝,朱全忠更是明文限定除“兩稅法”之外的定稅之外,各地官吏不得再令增苛捐雜稅。為鼓勵生産,他更是準備将耕牛以低價租賃給農民。河南、山東二地在他的治下,民生得以改善,而定都汴梁更是為後來宋朝的國都治理奠定了基礎。或許,這也是朱全忠在被稱為“禽獸”的同時,也被毛主席認為“略似曹操”的重要原因。在華夏的曆史上,複雜的朱全忠終究還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

[2] 《劍橋中國隋唐史》·晚唐時期中國權力的新結構

[3] 《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