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個信丨5G“汽車人”争造無人車

◎ 科技日報記者 劉豔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商界大佬跨界造車?這個問題似乎已不用回答,因為5G來了,自動駕駛成為新賽道。

就這麼簡單嗎?

在科技日報社、世界5G大會、未來移動通信論壇奉上的我國首檔通信領域科普節目《通個信》第三期,北方工業大學5G與自動駕駛創新中心主任李萬林教授從5G技術與自動駕駛技術對傳統汽車行業的改變切入,回答了諸多人們關注的自動駕駛疑問。

各路造車新勢力,駛入自動駕駛新賽道,與車有關的商業邏輯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李萬林說:“以前我們講車的故事,發動機是關鍵詞,它是造車的門檻,也是卡死躍躍欲試後來者的殺手锏。”

李萬林特别提到一個資料,傳統汽車有上萬個零部件,5G造車人入場時,零部件有了十幾倍的減少。更關鍵的是,以發動機為驅動力的百年汽車模式迎來了大變革。

通個信丨5G“汽車人”争造無人車

李萬林說:“這等于門檻被砍薄,讓造車越來越成為組裝活兒,隻要你有錢,就有了入場的底氣。”

那麼,未來的汽車什麼樣?

李萬林的回答是:“移動的辦公室、移動的醫院、移動的家……每個造車人編織的未來汽車切入角度不同,所實作的場景大抵如此。”

“百年前汽車工業起步時,面臨燃油車和電動車兩條路線的選擇,電池技術卡住了電動車,燃油車上道。”李萬林說,“百年後,電池技術的進步讓我們可以重拾這個話題,而5G、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的加持,更增添了我們推動汽車從燃油走向全面智能的信心。”

通個信丨5G“汽車人”争造無人車

當各類APP承載雨後春筍般的應用賦能智能手機,通話就成了手機最基本的功能。而在新造車人的眼裡,汽車就是一個大手機,這個行走的APP賦予汽車的增值空間已不止在想象裡。

李萬林說:“隻要是移動的物體,原則上都可以成為自動駕駛的載體,盡管掃地機器人經常撞牆,它也擁有部分自動駕駛功能。乘用車、大卡車、物流車、拖拉機、危險場所作業的機器人、乃至未來可讓機器跟機器打仗的坦克,自動駕駛都是主要功能選項。開句玩笑話,自動駕駛的‘三蹦子’也未必不能自動駕駛。”

這個嶄新的行業技術門檻是不是很低?

并非如此,雖然資本找到了新賽道,但不是有錢就能造好車。

李萬林說:“為了實作自動駕駛,堆砌裝置到車上是目前業界的路徑之一,直接導緻車價昂貴。從我們的測算看,要把現在的自動駕駛技術水準加進20萬元的車裡,消費者需要多支付50萬元,這顯然不是一個普惠的使用者場景。将更多的功能及應用承載到雲端伺服器,為汽車‘減肥’,每輛車的成本就會降很多。”

李萬林強調,和機械驅動的汽車不同,現在不少汽車裡已經跑着諸多處理器,但要實作感覺、決策、執行這三個自動駕駛的功能,需要5G網絡、機器人、人工智能、視訊、雷達等諸多技術的協同進步。

“對駕駛員來講,上帝的視角是最好的,無所不見,我們在路邊架攝像頭、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等,都是為了幫助自動駕駛汽車360度無死角感覺周圍的場景并通過網絡完成操作執行。是以,車路協同是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相當重要的環節。”

通個信丨5G“汽車人”争造無人車

那麼,徹底解放人類駕駛員這個目标現實嗎?

“從自動駕駛的分級看,L0級就是最傳統的汽車,啥都不會,L5級别的車啥都會,人可以在行駛的車裡放心睡大覺,但是,這個理想還相對遙遠。” 李萬林強調,目前階段,人類駕駛員依然是主角,自動駕駛更準确地說是輔助駕駛,就是個幫忙的。

盡管前路漫漫,但随着5G鋪設的網絡底座日趨完善,各路造車人紛紛入場提升技術豐富應用,我國的自動駕駛發展前景可期。

李萬林說:“我國自動駕駛發展水準相對靠前,很多技術領先,道路場景之複雜在全世界少有,這個高難度模式下‘調教’好的車,沒有什麼地方不敢開。”

自動駕駛就是讓車模拟駕駛員,當車像人一樣有了更強大的感覺、決策、執行能力,車的安全性、車路協同的重要性、資料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是李萬林尤為強調的未來汽車發展的關鍵。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琦琪

稽核:朱麗

終審:何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