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前人群何時定居西藏高原腹地?國家文物局釋出4項重要考古發現

1月13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上通報了切熱遺址、瑪不錯遺址、格布賽魯遺址、當雄墓地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據悉,此次通報的4項重要成果,進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史前文化發展的複雜程序,實證了西藏地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

史前人群何時定居西藏高原腹地?國家文物局釋出4項重要考古發現

當雄墓地2020年發掘區M1-M5總平圖。國家文物局供圖

切熱遺址出土物為探索史前人群

在高原生計提供線索

進駐并開發高海拔地區是人類演化和生存能力發展的裡程碑,但針對“人類何時大規模遷徙至高原并适應在高原上生活“這一問題,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卻提出了不同觀點。但如今,從噶爾縣切熱遺址出土的遺物來看,它表明了古人類在此地至少經曆了兩次反複的占領過程,填補了青藏高原腹地距今8000年至10000年史前考古學文化的空白。

噶爾縣切熱遺址位于阿裡地區噶爾縣獅泉河鎮左岸,海拔4300米,是一處全新世早期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作為我國青藏高原西部首批系統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之一,它也将藏西曆史和文化向前推進至舊石器時代。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淩介紹,切熱遺址具有連續的地層、明确的年代,出土了類型豐富、特征鮮明、地層關系清晰的細石器遺存,可以此為基礎初步建立西藏自治區全新世早期打制石器文化的标尺,将高原上大量采集的細石器技術遺存納入一個相對可靠的年代架構中。

據了解,遺址出土以石制品為主的遺物5000餘件,發現火塘、灰坑等人類活動遺迹。一處石制品密集分布區出土遺物超過2000件,推測為古人制作石器并原地埋藏的遺迹,發現石片工業、細石葉工業兩種石器技術類型,推測為兩個不同時期人類活動的遺存。

史前人群何時定居西藏高原腹地?國家文物局釋出4項重要考古發現

切熱遺址出土石器。國家文物局供圖

“切熱遺址出土的豐富的細石器技術産品,為我們從石器技術和考古學文化的角度探讨全新世早期高原腹地古代人群的來源及遷徙路線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材料。”張曉淩說,切熱遺址出土的大量動物碎骨和用火遺存也将為解析和探索史前人群在高原腹地的生計模式提供重要線索。

除了出土的石核、石片以外,考古人員還在相應的發掘探方裡發現了疑似動物腳印的遺存,考慮到缺乏原地保護的可能性,研究人員決定通過打石膏包的形式将遺存帶回實驗室進行研究。

史前人群在距今5000-4000年前

已定居西藏高原腹地

康馬縣瑪不錯遺址(海拔4410米)是一處距今約4000年的史前聚落遺址,考古發現火塘、墓葬等人類生活遺迹,出土石器、陶器、骨器、蚌飾品、滑石珠、玉管珠等遺物。墓葬形制有石棺墓、豎穴土坑墓兩類,陶器裝飾紋樣以刻劃紋為主,技術風格與橫斷山區同期遺存類似。

瑪不錯遺址代表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對建立西藏史前考古學文化的序列、探索人類适應高寒缺氧的極端環境過程及政策等問題具有重大意義。會上,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夏格旺堆也詳細介紹了該遺址的發掘情況。

史前人群何時定居西藏高原腹地?國家文物局釋出4項重要考古發現

瑪不錯遺址第二期遺存發掘收獲的石椁木棺。國家文物局供圖

“兩個年度的發掘共布設17個探方、探溝,發掘面積200平方米。遺址發掘擷取陶質、石質、骨質、木質、玉質、貝飾等各類遺物1186餘件,采集了木炭、作物種子、植矽體、土壤微形态、沉積物古DNA土樣、光釋光等測年與檢測分析樣品830餘份。”夏格旺堆說。

據介紹,該遺址出土物實證了史前人群在距今5000-4000年前已定居于西藏高原腹心區域,為西藏中部(藏南谷地)的史前文化尋找到了距今5000-4000年前的“曆史源頭”。

該遺址不同于卡若文化的平底陶器、曲貢文化的圜底和圈足陶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它可稱為“瑪不錯文化”。如,陶器以平底器主導,圈足、圜底器少量;罐、盆、缽為主要器型;陶色以灰褐陶、灰黑陶為主;豐富的刻劃、壓印、附加堆紋、戳印等紋飾;以水晶石葉為主的石器;石棺墓采取的俯身直肢擡頭葬、多室石棺墓類型等文化特征表明,瑪不錯遺址是一支新的西藏高原獨特的湖濱漁獵-狩獵考古學文化類型。

格布賽魯遺址為建構象泉河流域

提供實物資料

曆時4年的搶救性考古發掘 ,考古人員發掘出墓葬21座、石構遺迹4處、石牆2處,發掘面積約1453平方米。位于西藏自治區阿裡地區劄達縣城以北約10公裡處的桑達溝内的劄達縣格布賽魯遺址是一處青銅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的遺址。

該遺址發現早、晚兩期墓葬,第一期距今3600年至3000年,以石室墓為主,第二期距今2700年至2100年,以洞室墓為主。

史前人群何時定居西藏高原腹地?國家文物局釋出4項重要考古發現

格布賽魯第一期石室墓。國家文物局供圖

夏格旺堆說,第一期墓葬以埋藏淺、規模小的石室墓為主,不見洞室墓和豎穴土坑墓。從石室墓形制、葬俗、随葬器物組合特征看,第一期遺存反映的是畜牧、狩獵經濟特征的文化,是目前所知西藏新石器時代末期到早期金屬時代過渡階段較為獨立的考古學文化,并且與新疆地區同期墓葬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系。墓葬年代和形制與西藏中部曲貢遺址早期石室墓相近,為讨論西藏高原石室墓的來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史前人群何時定居西藏高原腹地?國家文物局釋出4項重要考古發現

格布賽魯第一期彩陶。國家文物局供圖

第二期墓葬以洞室墓為主,且能見到象泉河流域流行最早的單室和雙室洞室墓的形制類型。墓葬形制、葬俗和出土器物組合反映出具有明顯的本地考古學文化的特征,與同在象泉河流域中遊分布的皮央、桑達龍果、曲踏墓地早期墓葬的考古學文化面貌與特征一緻。

夏格旺堆表示,格布賽魯遺址對研究象泉河流域人群的交流與遷徙、區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早晚兩期的考古遺存,為建構象泉河流域乃至西藏史前社會發展史提供了科學而豐富的實物資料。

當雄墓地出土文物是各民族

交流交融的重要實證

當雄縣當雄墓地是一處吐蕃時期的墓地,年代為公元7至9世紀。考古發現封土墓52座,包括石室墓和土坑墓兩大類,墓室外圍有茔牆,葬式主要為揀骨二次葬,動物殉牲較為普遍。出土金銀器、珠飾、陶器、圍棋子等各類器物300餘件(套)。

史前人群何時定居西藏高原腹地?國家文物局釋出4項重要考古發現

當雄墓地M2墓室頂部柏木平面圖。國家文物局供圖

會上,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館員紮西次仁介紹,當雄墓地考古發掘是配合大型工程建設開展的一項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也是在西藏首次對結構較為完整、複雜的吐蕃時期封土墓地進行整體發掘的一項考古工作。

史前人群何時定居西藏高原腹地?國家文物局釋出4項重要考古發現

當雄墓地M2出土石質黑白圍棋子。國家文物局供圖

史前人群何時定居西藏高原腹地?國家文物局釋出4項重要考古發現

當雄墓地M3出土雄獅鳥紋金耳勺。國家文物局供圖

地處唐蕃古道上的當雄墓地出土的雄獅鳥紋金耳勺、石質黑白圍棋子等顯示出其與中原文化,以及與周邊其他地區考古學文化特征的相關性,展示了早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時當雄墓地考古出土的鴨嘴流單耳平底罐、瑪瑙、珊瑚、綠松石等各類珠飾、各類銅器、鐵器,以及青藏高原首次考古發現的彩繪赭面人物形象的陶片等文化特征均為進一步了解西藏吐蕃時期考古學文化面貌、喪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對于研究唐王朝與吐蕃關系史,探讨物質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意義。

紮西次仁表示,當雄墓地的考古工作進一步揭示了吐蕃文化的喪葬習俗與制度,出土石質黑白圍棋子、漆器殘片、紡織物等表現出與中原文化的密切聯系,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實證。

記者│張建林

編輯│陳靜 劉夢婕

校對│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