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從白山黑水走出來,地盤達1300多萬,為何如此熱衷于擴張版圖

清朝從白山黑水走出來,地盤達1300多萬,為何如此熱衷于擴張版圖

1842年,道光皇帝被洋人吓得不輕,于是打着“朕因億萬生靈所系”不容有絲毫閃失的旗号,讓耆英、伊裡布等人去和英國人簽訂了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賠了錢,還割了地。

道光之後,清政府的掌舵者更不惜地、惜錢,地也好,錢也罷,隻要能夠繼續苟延殘喘,繼續維護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給的一點也不吝啬。

慈禧更是此中翹楚,隻要能夠保住自己的權力,錢,賠你個幾千萬上億兩白銀又如何!地,割點給你又何妨!

外東北、庫頁島、唐努烏梁海之地盡失,不可謂不沉痛。

清朝從白山黑水走出來,地盤達1300多萬,為何如此熱衷于擴張版圖

晚清政府之是以能夠如此“肆無忌憚”地揮霍土地,原因便在于清朝早期的不斷擴張,為道光、鹹豐和慈禧三人留下了豐厚的家底讓他們去敗。

清朝鼎盛時期的版圖達1316平方公裡,比之明朝鼎盛時期的版圖還多三百多平方公裡,袁世凱迫使溥儀退位之時又在退位诏書上白紙黑字地寫明“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由民國繼承,這才讓北洋政府及之後的政府得以在法理之上繼承了清朝的完整版圖,雖然至今仍有幾百萬平方公裡無法收回,但仍然保住了960萬。

實際上,明朝也有過對外擴張的時期,即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朱棣頗有雄心壯志,自唐末以來獨立出去已經數百年之久的交趾也被他給打回來了。

隻不過,明朝在版圖之上終究不如清朝,朱棣之後,明朝幾無開拓之主,版圖也幾乎固定了下來。

明朝打江山的隻有朱元璋和朱棣二人,之後的皇帝幾乎隻是守江山,而非打江山,明英宗雖有心卻無力。

反觀清朝從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打江山擴張版圖花了六代人的時間,雖說雍、乾隻是繼承了康熙留下來的未竟之事業,但也确實沒有停止過腳步。

清朝從白山黑水走出來,地盤達1300多萬,為何如此熱衷于擴張版圖

清朝為什麼如此熱衷于不斷地擴張版圖呢?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二個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大一統王朝,第一個則是元朝,是以元、清多少有些相同之處,如對版圖的執着。

元朝的版圖在鼎盛時期達到了1400萬平方公裡左右,忽必烈還一直想打到東瀛和中南半島去,倘若真讓忽必烈打下了中南半島,恐怕他還會繼續南下,畢竟當時的元朝想要繼續擴張版圖的話隻能向東和向南。

元、清之是以會如此熱衷于版圖的擴張,實際上離不開他們曾經所生活的環境。

清朝未入主中原之前生活在被稱為“白山黑水”的東北,當時女真人又多以漁獵為生,囿于當時的農業技術或者當時東北的氣候,東北幾乎是所有人眼中的苦寒之地,女真人恐怕也是這麼想的。

是以,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他們隻能不斷地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他們對于土地的渴求遠超生活在中原富庶之地的漢人。

清朝從白山黑水走出來,地盤達1300多萬,為何如此熱衷于擴張版圖

在清朝或者之前的元朝看來,隻要占領的土地越多,那麼所能擁有的财富也會越多。

拿蒙古人來說,他們是遊牧民族,領土不多的話,所能夠養活的牲畜便會減少,他們能夠養活牲畜數量少了,那便意味着他們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少了,随之能夠養活的人的數量也會變少。

人少了,在那個多數時候拼人數的時代,自然也就意味着實力不如人了。

元、清入主中原之後,蒙古和滿族作為統治者,他們的生存模式發生了轉變,由之前的自己養自己變成了讓别人養自己。

處于這種由别人供養的生存模式之下,元、清統治者想要過得更好,想要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那便隻能打下更多的土地,進而統治更多的人口,用量變來促成質變,畢竟蒼蠅再小,幾萬隻蒼蠅放在一起也能抵得上一隻鴨了。

元朝有“貧極江南,富誇塞北”之稱,原因便在于他們将在中原掠取而來的财富源源不斷地運回塞北。

清朝之是以沒有“富誇東北”,一來是因為他們比元朝融合得更為徹底,真正想的是當家作主,而非涸澤而漁;二來是因為他們視東北為“龍興之地”,絕不允許外人染指。

清朝時期的旗人個個是爺,過的是“月賜錢糧,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的生活,越往後旗人會越多,可想而知得需要多少人來供養他們了。

是以,清朝隻能占領更多的土地和奴役更多的百姓,這是清朝之是以熱衷擴張版圖的原因。

清朝從白山黑水走出來,地盤達1300多萬,為何如此熱衷于擴張版圖

清朝停下了擴張版圖的腳步之後,統治者所能夠收刮到的利益越來越少,所能夠配置設定給旗人的利益也就越發少了。

說白了就是發給每個旗人的公資變少了,10萬塊分給10萬個旗人,每個旗人還能拿到1塊,可變成了50萬塊分給100萬個旗人的時候,每個旗人還能領到1塊錢的薪水嗎?是以,清末時期的旗人活得可沒清初旗人那麼潇灑。

雍、乾之後,清朝不是不想繼續擴張版圖,隻是實力已經不允許了,還沒回過神來,時代的巨變又已經來到了眼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