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範仲淹,他的《嶽陽樓記》耳熟能詳,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千古佳句。這句話表現了範仲淹雖居廟堂之遠,卻仍有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在他主持慶曆新政失敗後被外放出京時寫的。這場慶曆新政是範仲淹的官場生涯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範仲淹為人耿直,不畏強權,雖滿腹才華,卻難容于朝廷。是以在京城為官的時間并不長,反倒是大多數時間都在地方上為官,這使得範仲淹經常接觸到最底層的百姓。見過百姓的困苦,範仲淹興起了改革大宋的想法。
範仲淹
在宋朝,有多年地方官經曆、知道百姓生活艱辛卻又明白大宋積患已久的名臣多的是,包括蘇轼、司馬光等,但立志要改革的卻隻有範仲淹、王安石等寥寥數人。為什麼範仲淹、王安石會想到要通過變法來讓大宋走向強大呢?
1.知道大宋的弊病所在,并有獨特的見解。範仲淹、王安石都有多年在地方為官的經曆,這使得他們深切地了解到宋朝這個龐大的王朝的運作體系,也知道宋朝存在的“冗員、冗兵、冗費”問題,如果能夠解決三冗問題,宋朝肯定會走向繁榮富強。長期的地方官生涯,為範仲淹、王安石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也形成他們獨特的見解。不管是範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還是王安石的變法,都是經過長期的思考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改革方案。
2.強大的責任心。範仲淹、王安石在為官之時都是非常的愛民,看到百姓生活困苦,地主階段和官紳階段卻過着糜爛的生活,這種貧富差距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例如王安石素來就有“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的思維。範仲淹、王安石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責任,都希望改變這種現狀,讓百姓富足,讓大宋富強。
3.有創新的能力和魄力。主持變法肯定會觸犯既得利益集團,這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慶曆新政還是王安石變法都會觸犯舊勢力的利益,改革越深,反對的力量就越大,沒有魄力肯定無法推動變法。
王安石雕像
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雖最終以失敗告終,不過,若論影響,王安石變法的影響要遠遠超過了慶曆新政。範仲淹因為理想組建的變法派僅有韓琦、富弼等數人,當這些人被罷免出京時,慶曆新政即宣告失敗。幾年之後,這些人變法派的人物雖然得以還朝,但卻理想不再。王安石變法得到宋神宗的支援,他培養了一批和他有同樣見解的改革派接班人,即便他離開朝廷,甚至去世,他的變法仍在朝廷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實施。隻可惜,那時變法已經走偏了方向,變成了黨争的工具。
王安石把自己的兒子王雱也培養成了變法的中堅人物。王安石就這麼一個兒子,為官期間也是把兒子帶在身邊,長期耳濡目染之下,王雱也追随王安石的理念,支援變法,甚至對變法更為激進。一次王安石與理學家程颢談論變法遭到韓琦和富弼的反對,王雱竟說:“把韓琦、富弼的頭砍了,新法就可實行了。”王安石聽到這話都吓一跳。由于王雱激進的思想,使得他在追随父親變法的過程中出現迷失,深陷于變法派内部鬥争之中,例如他和呂惠卿之間的沖突非常嚴重。另外,王雱在精神狀态上也出現一些問題。後來,王雱早逝,使得王安石心灰意冷,無意再主持變法,于是自請離開朝堂。王安石的離開,也給當時的變法蒙上陰影,變法開始走偏方向。
與王安石不同,範仲淹卻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了保守派。範仲淹一共有4個兒子,且個個有所作為,尤其以次子範純仁更是出色,曾官拜宰相。事實上,範仲淹四個兒子中隻有範純仁能夠達到參與變法的高度,然而範純仁在政見上與司馬光相似,是個保守派,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熙甯二年(1069年)七月,王安石變法不久,範純仁就上書宋神宗,抨擊變法。宋哲宗繼位後,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陸續回朝,範純仁也參與打擊實施變法的新黨。
範仲淹結婚較晚,範純仁出生于天聖五年(1027年),慶曆新政時年僅17歲,其思想還未成型。從範仲淹對兒子的教育來看,範仲淹顯然并沒有把自己改革大宋的思想傳給自己的兒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
宋仁宗
1.範仲淹在新政失敗後正處于迷茫狀态。
新政失敗後數年,富弼、韓琦等變法派人士後來陸續回朝,但他們卻沒有繼續變法,富弼、韓琦在晚年更是對王安石變法加以反對。其主要原因是富弼、韓琦等人與範仲淹變法的目的是不一樣的。慶曆新政時富弼、韓琦年僅40歲左右,正是壯年,當時宋仁宗也有變法之意。得益于變法,富弼、韓琦等人才能年紀輕輕、資曆尚淺之時就走上宰輔之臣的高位。新政失敗後數年,富弼、韓琦再回朝,兩人再次拜相,其權力早就不是慶曆新政時能夠比拟的,他們反倒成為舊勢力的代表。如果再變法,損害的就是自己的利益,是以他們不會再變法,甚至還要反對王安石變法。
簡單地講,富弼、韓琦參與慶曆新政多半是為了自身的前程,但範仲淹卻是為了實作自己的理想。在慶曆新政前,範仲淹曾兩次被貶出京,到地方為官,那時範仲淹還年輕,自認還有機會回朝實作自己的夢想。變法失敗時範仲淹已經年約55歲,當他離開朝廷堂,肯定明白自己日後很難再回到朝堂,自己的理想也無法再實作。範仲淹難免心情低落,甚至有可能對變法的理念産生動搖,這種情況下又怎麼可能會把改革的思想傳給自己的兒子呢?
2.範仲淹對兒子的愛護,使他可能不希望兒子走他的老路。
主持變法時,範仲淹被朝中群臣以結黨為由進行攻擊,壓力是非常大的,變法的道路一點都不平坦。範仲淹吃了太多變法的苦頭,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重蹈覆轍,再去吃這些苦頭。大體上,很多父母都未必希望自己的子孫有多大的功業,卻一定會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平平安安,古往今來都是如此。
與範仲淹不同的是,王安石主持變法時,他的兒子已經快年近30歲,變法的思想已經成熟,也已考中進士,并出仕為官。
宋仁宗和富弼
3.範仲淹讓範純仁師從胡瑗、孫複等人,學習正統的理學思想。
胡瑗、孫複都是宋朝理學大家,他們倆與石介并稱宋初三先生。範仲淹讓範純仁師從胡瑗、孫複,就表明他想讓範純仁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隻是這種儒家教育過于遵循禮儀,非常守舊,會禁锢人的思想。在這種思想教育的影響下,宋朝200多年也就誕生範仲淹和王安石這兩個奇葩的改革家。
由此可以看出,範仲淹隻是讓兒子接受傳統的教育,并沒有把變法的思想傳給自己的兒子。範純仁為官之時,正在碰到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的變法撬動的是整個地主階段和官紳階段的利益,造成整個社會動蕩。範純仁自己就是官紳階級的一分子,且又沒有範仲淹的胸懷和大志,也隻能反對變法。範純仁在曆史上素有美名,他是個好官,卻不是個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