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反對招安到為昏君奸臣效命,魯智深武松這三場激戰,能說明什麼問題?

魯智深和武松曾經是堅決反對招安的,為此在梁山重陽節菊花酒會上,還跟宋江發生了争執,如果宋江不退一步對武松說好話,梁山很可能發生第二次火并,招安派與反招安派大打出手,誰勝誰負還真難以預料。

其實在重陽節大會上後退一步的不僅僅是宋江,武松沒有把話說絕,魯智深也沒有罵趙佶,而是把責任都推給了蔡京高俅等一班奸臣:“滿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聖聰。”

魯智深這話其實是很好了解的: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忠君和愛國基本是劃等号的,即使是嶽飛,在風波亭含冤之時,也隻能痛恨秦桧而不能抱怨趙構。

從反對招安到為昏君奸臣效命,魯智深武松這三場激戰,能說明什麼問題?

忠臣、孝子、義士、清官、良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其中的因果關系是不可以混淆的,是以魯智深和武松不管多恨奸臣,都不可能出言指責皇帝,這在當時和現在都是普遍的道德标準。

魯智深和武松隻反奸臣不反昏君,讀者諸君都能了解,但是魯智深和武松從堅決反招安到為昏君效命,甚至舍生忘死浴血疆場,很多人就會感到詫異:這二位英雄好漢視功名利祿如糞土,為什麼違背初心,當了朝廷鷹犬?

分析古人言行,一定要跟當時的曆史現實結合起來,我們細看魯智深武松在三場戰鬥中的表現,就能發現這二位的态度并沒有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魯智深還是那個嫉惡如仇的怒目金剛,武松還是那個殺伐果斷的熱血男兒——應該如何評價魯智深武松的這三場打鬥,那就要提請讀者諸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從反對招安到為昏君奸臣效命,魯智深武松這三場激戰,能說明什麼問題?

很多人看《水浒傳》,看到受招安的時候就氣得撕了書,後面許多精彩而又寓意深刻的情節,可能都被忽略了。

我們細看水浒原著,就會發現魯智深武松受招安,根本就不是沖着升官發财去的:“衆頭領都是戎裝披挂。惟有吳學究綸巾羽扇,公孫勝鶴氅道袍,魯智深烈火僧衣,武行者香皂直裰。其餘都是戰袍金铠,本身服色。”

招安之後,朝廷自然要給梁山軍發制服,連吳用也脫了長衫換官衣,但還有三個人隻領情而不變裝:“各穿禦賜紅綠錦袍,懸帶金銀牌面,各帶朝天巾帻,抹綠朝靴。惟公孫勝将紅錦裁成道袍,魯智深縫做僧衣,武行者改作直裰,皆不忘君賜也。”

從反對招安到為昏君奸臣效命,魯智深武松這三場激戰,能說明什麼問題?

作為大宋子民,公孫勝、魯智深、武松對皇帝趙佶保持必要的尊重,在當時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讀者諸君都可以了解,筆者多說也是廢話,咱們還是來看看在接下來的三場戰鬥中,魯智深和武松是如何表現的。

在破遼國戰役的混天陣戰鬥中,魯智深和武松依然焦不離孟:“卻說魯智深引着武松等六員頭領,衆将呐聲喊,殺入遼兵太陽陣内。那耶律得重急待要走,被武松一戒刀掠斷馬頭,倒撞下馬來。揪住頭發,一刀取了首級。兩個孩兒逃命走了。殺散太陽陣勢。魯智深道:‘俺們再去中軍,拿了大遼國主,便是了事也。’”

從反對招安到為昏君奸臣效命,魯智深武松這三場激戰,能說明什麼問題?

魯智深是種家軍正規軍官出身,懂得“擒賊先擒王”的道理,魯武二人這是在為保家衛國而戰,武松的突擊能力和魯智深的大局意識,都在這一戰中表現得淋漓盡緻——我們可以肯定:魯智深武松是肯在破遼之戰中為國捐軀的。

在接下來的打田虎滅王慶戰役中,魯智深武松的表現簡直可以說是“乏善可陳”,而正是因為沒有搶眼表現,才顯得這二位都可敬:都是江湖同道,也都是官逼民反,如果魯智深武松在這兩次戰役中大開殺戒,那就跟關勝呼延灼沒什麼差別了。

在打田虎滅王慶時未建大功,在征讨已經自立為皇帝的方臘時,魯智深和武松又一次展示了他們超卓的武功。

從反對招安到為昏君奸臣效命,魯智深武松這三場激戰,能說明什麼問題?

寶光和尚鄧元覺是方臘手下四大元帥之一,其武功不在石寶和方天定之下,石寶和方天定殺了多少梁山好漢,這是可以統計出來的,僅石寶一人,就陣斬了索超、鄧飛、鮑旭、馬麟、燕順,但這兩員南軍悍将,卻被魯智深的武勇深深地震撼了:“魯智深和寶光國師鬥過五十餘合,不分勝敗。方天定在敵樓上看了,與石寶道:‘隻說梁山泊有個花和尚魯智深,不想原來如此了得,名不虛傳。鬥了這許多時,不曾折半點兒便宜與寶光和尚。’石寶答道:‘小将也看得呆了,不曾見過這一對敵手!’”

魯智深此戰,就是為了證明梁山好漢也不是好惹的,是以他隻展示武功而不想殺人,但是武松卻不明就裡,以為自己的兄長拿不下對面那個光頭,情急之下也不講江湖規矩,拔出雪花镔鐵雙戒刀就沖了上去。

鄧元覺對付魯智深尚且十分吃力,一看天神一般殺來的武松,當然是掉頭就跑,武松一肚子氣沒處撒,就拿不開眼的貝應夔祭了刀:“方天定手下貝應夔,便挺槍躍馬,接住武松厮殺。兩個正在吊橋上撞着。被武松閃個過,撇了手中戒刀,搶住他槍杆,隻一拽,連人和軍器拖下馬來。嗝察一刀,把貝應夔剁下頭來。魯智深随後接應了回來。”

從反對招安到為昏君奸臣效命,魯智深武松這三場激戰,能說明什麼問題?

武松不出手,魯智深也不會輸,魯智深不接應,武松也能撤回來,但是這二位都不想兄弟遇到危險,是以才急着出手,魯武二人在杭州城下這場戰鬥,是為梁山好漢的顔面而戰,更是為兄弟義氣而戰。

魯智深和武松都可以為國家而戰,也都肯為兄弟而戰,在咱們要說的第三場戰鬥中,更能表現出魯智深的兄弟情深。

自從三拳誤殺鎮關西之後,魯智深下手就極有分寸,非罪大惡極者,魯智深能不殺就不殺,但是在烏龍嶺之戰中,眼看好兄弟武松身負重傷,魯智深馬上勢如瘋虎,秒變怒目金剛:“魯智深一條禅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時,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将斷,卻奪得他那口混元劍。魯智深卻殺入後陣去,正遇着夏侯成交戰。兩個鬥了數合,夏侯成敗走。魯智深一條禅杖,直打入去,南軍四散。夏侯成便望山林中奔走,魯智深不舍,趕入深山裡去了。”

從反對招安到為昏君奸臣效命,魯智深武松這三場激戰,能說明什麼問題?

能不殺人就不殺人的魯智深,這時候一定要殺幾個人才肯罷休,那個夏侯成在他不依不饒地追殺下斃命,魯智深連師父提醒的“逢夏而擒”也忘了:“追趕夏侯成入深山裡去,被灑家殺了。”

從這三場戰鬥中,我們能發現魯智深和武松即使受了招安,但心中的底線卻牢不可破,他們可以為家國作戰,也可以為兄弟拼命,但是面對高官厚祿,卻表現得不屑一顧。

為了讓魯智深跟随自己回京接受封賞,宋江開出了一大堆條件,魯智深卻把大腦袋一晃:“都不要,要多也無用。隻得個囫囵屍首,便是強了。”

魯智深真假難辨“坐化”于六和寺,原本打算進京的武松也不走了:“哥哥造冊,休寫小弟進京。”

武松态度堅決,宋江也無可奈何:“任從你心!”

從反對招安到為昏君奸臣效命,魯智深武松這三場激戰,能說明什麼問題?

看完這三場打鬥和魯智深武松最後的抉擇,讀者諸君肯定是感慨良多:魯智深武松反對招安是出于大義,他們接受招安,是為了兄弟情義,而他們生死不離的雲天高誼,也足以令人由衷感佩——有魯智深武松這樣的朋友,此生夫複何求?

筆者曾經說過:梁山隻有好漢三條半,也就是魯智深武松史進石秀。

美髯公朱仝一件好事都沒幹,根本就算不上,至于宋江李逵王英之流,都是十惡不赦之徒,呼延灼孫立辜負君恩屈身為賊,也不值得尊敬,隻有魯智深武松不改英雄本色,隻為國家和兄弟而戰,對功名利祿不屑一顧。

要評選梁山第一大俠,當然非魯智深莫屬,至于如何評價武松,那就要提請讀者諸君來發表高見了:他們從反招安到為朝廷昏君作戰,在當時是正确抉擇,如果用現在的視角來審視,又該如何評價魯智深武松随大溜受招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