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千年之前,老子就在《道德經》中言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說的通俗點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對于這句話,住在四川岷江旁邊的村民老宋可是深有體會!
事情得從2005年的一次“水利治理工程”說起
岷江作為白龍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年平均徑流量可達6.07億立方米,因為水流量大,曆史上曾多次因為暴雨水位暴漲,沖毀村莊和良田,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财産安全。

是以2005年,四川省江口縣政府決定對流經其境内的岷江來一次大治理,由政府牽頭,一支規模龐大的工程隊很快就組建完成,投入如火如荼的水利治理中,像這種規模巨大的工程,一般都會發現一些“遺留的東西”。
這次也不例外,随着工程的推進,當地風傳工程隊在岷江中打撈出數量巨大的明朝銀錠!
水中撈出明朝銀錠,這事聽着都新奇,當地的人紛紛跑到工程隊打探消息,誰料工程隊的人矢口否認,說壓根沒有這回事,既然工程隊的人都這樣說了,很多人便“揠旗息鼓”,打道回府,但這并不包括當地的村民老宋。
老宋祖祖輩輩都住在岷江旁邊,他小時候就聽家裡的老人說岷江裡有寶貝,這次聽說工程隊打撈出銀錠,他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江中的寶貝,是以他決定親自去一探究竟,說不定就能發現什麼寶貝!
于是宋某每天晚上都趁工程隊休息時潛入江中打撈,連續幾晚都沒任何收獲,他漸漸對“江裡的寶貝”産生了懷疑,一天晚上,他照例下水打撈,本以為還會像之前一樣一無所獲,沒想到沒多久就打撈到一個印章模樣的東西,老宋本能感覺自己可能找到寶貝了,于是立即出水,帶着東西急忙跑回了家中。
老宋回到家中一看,果然是一個“金燦燦”的印章,印鈕是一個威風凜凜的老虎,一看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寶貝,老宋心中樂開了花,小心翼翼的将印章收藏,準備等風頭過了再出手。
幾個月後,老宋感覺風頭已過,準備将手中的印章出手,為此他先找專家鑒定,專家告訴他這是國寶,不可私自出售,必須上交國家,對于專家的話,老宋隻記住“國寶”二字,至于什麼不可私自出售,他完全沒放在心上。
經過與文物販子的多次讨價還價,老宋最終将印章以一千三百萬的價格出售,一夜暴富的老宋自此過上了“暴發戶”的生活!
三年後,四川警方破獲了一起文物盜竊案,在所繳贓物中發現了這枚印章,據《四川日報》報道:這枚金印通體用黃金制成,邊長10.3厘米、印台厚1.6厘米、通高8.6厘米,重3.195千克。印面用九疊篆文書“永昌大元帥印”六個字,印鈕為一立虎的形象,虎口大張,虎身前傾,虎尾向上卷曲。
經過專家鑒定,确定這枚印章應該是明末起義軍首領張獻忠的随身印章!
誰是張獻忠,他的大印又怎會出現在岷江之中呢?
張獻忠是明末與李自成齊名的起義軍首領,他1606年出生于陝西延安定邊縣,當時大明王朝已是“日落西山”之際,各地義軍四起,龐大的王朝正在一步步走向末路,崇祯年間陝西又發生了罕見的旱災。
于是食不果腹的張獻忠聚集十八寨農民于崇祯三年起兵于陝西,在他的帶領下,義軍的規模越來越大,巅峰時曾攻入四川,占領四川全境,建立大西政權,年号大順。
這枚印章就是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之前為自己所制,印紐上的“黃虎”象征他自己,據《明史》所載:“張獻忠身長瘦而面微黃,須一尺六寸,僄勁果俠,軍中稱為‘黃虎’”!
而這枚印章之是以會出現在岷江之中,是因為“張獻忠沉銀”的典故
據《蜀碧》所載:清軍入關後于1646年攻入四川,張獻忠攜帶曆年來積攢的金銀珠寶向川西突圍,行至江口鎮附近時,遭遇明末都督楊展,兩軍大戰,張獻忠千餘寶船盡皆沉入岷江之中,這就是“張獻忠沉銀”!
由此可知,這枚出現在岷江中的大印,就是當年張獻忠沉入江中的寶物,如此國寶竟然被人盜竊買賣,性質極為惡劣,警方追根溯源,找到了“始作俑者”老宋,迅速将其捉拿歸案,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嚴懲,三年前意氣風發的老宋恐怕沒想到會有今日之下場,這正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小結:
有些人對抓捕老宋的行為不了解,他們認為這是老宋自己打撈而得,不應該算是盜竊文物,說這話的就是法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一章第五條明确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地下、内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國有文物所有權受法律保護,不容侵犯。”
是以如果大家撿到什麼寶貝,一定要上交哦!
參考資料:《明史》《蜀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