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從遍布南粵的舞龍舞獅

到稍顯小衆的鶴舞

廣東人對這類民間藝術的喜愛溢于言表

甚至連健康碼上也要放一隻小獅子頭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廣東各地多有自己對龍獅的演繹

而在揭陽的小夥伴眼裡:

——什麼,舞龍不都是帶火的嗎?

——什麼,獅子頭不是綠的嗎?

——沒看過鶴舞?立刻帶你去看!

煙花火龍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九節長的遊龍蜿蜒盤旋

龍身上覆滿了金色、銀色的煙火

鑼鼓陣陣,爆竹聲聲

彩龍騰躍飛舞

口吐火球,身噴煙火

火樹銀花,氣勢非凡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煙花火龍(攝影:鄭力子)

揭陽的煙花火龍,俗稱“燒龍”,以喬林鄉的煙花火龍最為著名。相傳,明代盜寇蜂起,屢犯村境。喬林人英勇反抗,數次擊退敵人的圍攻。村人為歡慶勝利而制作龍燈,舞龍慶祝,最終衍化為今天的煙花火龍。2008年,喬林煙花火龍“舞”進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每年到了臘月裡,人們就開始制作龍燈。竹篾作龍的軀體,絲綿紙糊成龍燈,再塗繪鱗甲、雲朵、八寶、太極等,氣勢雄偉、栩栩如生的蛟龍就這樣誕生了。從農曆正月初一起,人們開始遊龍、舞龍迎春,全龍分九節,至少要十多位健兒擎舉舞動。正月初五至初九,龍燈上陸續被安裝上各式各樣的煙花。

到了初十晚上,附近的鄉鄰乃至從外地專程趕來一睹煙花火龍風姿的遊客聚集在準備好的場地周圍,人聲鼎沸,觀者如堵。舞龍的健兒燃起煙花火龍,場邊數炮齊鳴,彩龍騰躍飛舞而出,口吐火球,眼射青光,身噴焰火,尾垂綠煙。龍珠導舞,蛟龍冒煙吐火,沖雲穿霧,騰躍盤旋,猶如真龍奮身雲海,搏爪奪珠。這時,火炮聲、鑼鼓聲、人們歡呼聲互相交織,一片熱鬧歡騰的喜慶景象。

青獅舞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青色獅頭猙獰剛猛

兩道白眉更添威嚴

伴随着時疾時徐的鼓點

毛茸茸的大“獅子”閃轉騰挪

忽而騰躍飛撲

忽而左顧右盼

神态如生

赢得喝彩陣陣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青獅祈福(攝影:鄭楚藩)

青獅俗稱“青獅白目眉”,也稱“開口獅”,是潮汕地區的傳統獅,無論是在外形上,還是制作過程和舞獅技法上,都和流傳于北方的北獅和廣東地區的南獅有着明顯的差别。除了習武強身和娛樂外,揭陽人還為青獅舞寄托了驅逐疫鬼、辟邪納福的期盼。到現在,揭陽市榕城區還有舞青獅的傳統習俗。獅舞(青獅)于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青獅表演 (來源:揭陽市榕城區青獅文化保護中心)

青獅舞的青獅是由傳統手工制作而成:先用木頭做支架,然後用牛皮紙一層層由内向外塗貼,達到一定厚度後再塗上顔色,畫出獅的額頭、牙齒,再雕刻出獅的鼻孔,最後再安上獅的耳朵和用兔毛制成的白眉,再輔以獅被和獅尾。成品青獅前額突出、鼻孔粗大、眼似銅鈴,長須鬈發,威猛雄壯,獨具潮汕味道。

青獅舞的主要動作為“打獅節”,又稱“咬虱”或“套頭”,相傳共有18節:獅咬腳、獅咬虱、睡獅、獅翻身、踏七星、踩八卦、獅過橋、耍獅、救獅、桌上功夫、桌上探井、獅切血、咬水果、搶金錢、咬青、獅接禮、拜廟、四門到底。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青獅表演 (來源:揭陽市榕城區青獅文化保護中心)

青獅舞是揭陽地區獨有的一種群衆曆史文化财富,融舞蹈、雜技、國術于一體,配以氣勢磅礴的潮洲大鑼鼓,獅子威風凜凜的百獸之王形象表現得惟妙惟肖,淋漓盡緻。青獅表演越來越成為深受群衆喜愛的一項活動。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青獅舞(攝影:塗英鵬)

鶴舞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夜幕降臨

白羽遊走在彩色燈河間

翩翩白鶴,銜花而來

銜來又一歲的安平豐饒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鶴舞表演者模仿白鶴起舞的各種姿态(攝影:蘇爽)

相傳,惠來縣葵潭鎮蘇氏家族的祖先受仙人戰勝邪魔解救鄉民、玉帝派七隻白鶴口銜吉祥花朵、慶賀鄉民從此平安祥和的民間傳說影響,于清乾隆年間始創了名為“瑞鶴獻寶”的鶴舞,且一直隻在家族内傳承,近代才逐漸流傳到潮汕民間。後來,這隻白鶴還随着惠來人的腳步“飛”到了海外華僑華人社群,更成為了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葵潭鶴舞的主要道具是鶴燈,用竹篾紮成,鶴頭紅色冠頂,嘴含一束鮮花,鶴身裝裱絲紙,貼上羽毛狀的白、綠、灰、黑各色布片,模拟出鶴羽的色彩,翅展近1米,長長的鶴腳向後收起作飛翔狀,頭部和體内各置燭火照明。表演時,左手操作鶴體及雙翅,右手操作鶴頭及頸項,上下左右都能靈活舞動,姿态優美,栩栩如生。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惠來鶴舞(攝影:蘇爽)

葵潭鶴舞多在春節、元宵等節慶中表演,不受場地限制,表演空間靈活,在夜間演出時效果最突出,如流星璀璨,頗為壯觀。表演時需鼓樂手6至8人,擎燈者20人,舞鶴者7人。擎燈的“金童玉女”,高舉宮燈、鯉魚燈等10對各式燈具圍成一個大圓圈,7名舞者舉着7具鶴燈居于中央,然後按順序分“瑞鶴起舞”、“瑞鶴迎春”、“瑞鶴獻寶”及“七鶴歸岽”共4個舞段進行。

鶴隊在執花燈者之間穿插舞動,鶴舞表演者時而弓腰,時而挺直腰闆,使鶴隊現出波浪狀。群鶴伴着鼓點,時而呼朋喚友,時而展翅飛翔,時而安穩從容、低首回旋,時而興高采烈、引吭高歌。動作流暢自如,風格挺秀活潑,氣氛熱烈祥和。

一頭龍獅、一隻白鶴

背後是揭陽的一段故事

揭陽的風情與記憶

或許就藏在那煙花、鑼鼓與鶴羽中

-END-

來源 | 方志廣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