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對中國古典戲曲可以說是越來越不感興趣了,曾幾何時,戲曲曾是國人最主要的消遣方式之一。而随着現代社會各種光怪陸離的娛樂方式誕生,戲曲逐漸隻在老一輩人裡流傳。年輕人可以說是完全看不懂,也不會去看戲曲了。

雖然看不懂,但相信大家一定對平劇裡的武将有點印象。作為平劇裡造型最誇張的角色,每個武将的背後都差了一堆旗子,這個旗子到底是什麼?又有什麼作用?為何武将上陣總要背着它呢?
在南北朝出土的壁畫裡,就有着關于靠旗的詳細描繪。而且,明朝著名抗倭名将戚繼光也在《練兵實紀》詳細說道“旗總,每名背旗一面,旗槍杆一根”。此外,反應明朝軍隊真實情況的《平番得勝圖》和《出警入跸圖》中,也能看到頭盔上插小旗的景觀,可見,靠旗在古代是的确存在的。
那麼,靠旗的作用到底是什麼呢?關于這點,由于古人并沒有過多筆墨描述,如今曆史學家也隻能猜想。比較流行的學說是,靠旗因為插在衣服背部,且層層堆疊,可以防止背部被箭射中。是以,靠旗還有個别名叫護背旗,而持該觀點的專家也是坦言“不背靠旗會死”。
不過,針對這種猜想,不少人也紛紛提出了質疑。戰場上本就混亂,弓箭手都是一通亂射,背上挂這麼多旗子不是明擺着告訴敵人自己位置嗎?而且,武将一般騎馬,這些旗子在騎馬過程中勢必會加大風的阻力,讓騎行速度變慢,更容易被弓箭手命中目标,如此怎麼就能防敵人的暗箭呢?
是以,還有一種說法是這種旗子專門友善友軍辨識武将的。畢竟打起仗來都是一團亂,要是衣着上不加以區分,很容易誤傷己方武将。同時,也是為了友善武将能發号施令,戰亂情況下指令是相當難傳達的,而這些護背旗能随時拆下來當号旗使用,可謂一舉兩得。
此外,插滿護背旗的武将看起來威風凜凜,還有些許提高軍隊士氣的作用,試想一下,倘若對壘的敵軍對面過來一排武将,每個人身上都插滿護背旗,那是怎樣一番氣勢如虹的景象。
其實,不止在我國,亞洲很多國家都有類似護背旗的東西。日本戰國時代有一種叫母衣衆的精銳武士,他們在騎馬疾馳時,身上的母衣會在風的作用下高高撐起,看起來也是十分威風。而在泰國古代士兵的石雕中,也能看到背部插滿護旗的将士雕像。
當然,具體護背旗的真實用途,依然有待商榷,畢竟沒有任何史料能佐證上述猜想。不過,作為古代戰争中流傳下來的傳統器具,其在平劇裡得到很好傳承,也是相當令人欣慰的。
或許有一天,專家能破解護背旗真正的用處。也希望那一天,我國一些正在逐漸消散的傳統文化,能得到更多年輕人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