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夷狡詐,為患方深”,明末捍衛國家主權的澎湖之戰

明朝末年,荷蘭人為拓寬自己在東南亞地區的貿易發展,通過海商的“指點”後将目标放在中國的澎湖地區。荷蘭在占據彭湖一帶後,無惡不作。中荷兩國關系急劇惡化,于是爆發了捍衛國家主權的彭湖之戰。最終以中方勝利收場,荷蘭軍隊倉皇逃往台灣。

通過此次戰役,充分讓明政府認識到強有力的武器、國家的海防建設以及發展海外貿易等諸多方面的重要性。

“紅夷狡詐,為患方深”,明末捍衛國家主權的澎湖之戰

荷蘭的殖民擴張

一、1623年,中荷關系急劇惡化,兩國開戰迫在眉睫。随後,明熹宗下旨收複澎湖,在曆經彭湖之戰後,以中方得勝收場

1623年,中荷關系急劇惡化,明政府調派南居益擔任福建巡撫,并備戰澎湖。該年9月5日,明熹宗下旨,指令南居益即刻帶領士兵圍剿占領澎湖的荷蘭軍隊:

“紅夷狡詐,為患方深。巡撫官着督率将吏,悉心防禦,作速驅除。”

1624年2月,當時任職福建巡撫的南居開始在漳州一帶招兵買馬,為作戰做準備。在商讨好作戰計劃後,南居益任命王夢雄為先鋒,先從澎湖側方突擊圍剿,最終迫使荷蘭退守一城。為加快作戰速度,明軍又開始了第二次攻擊,但荷蘭人并未就此歸還澎湖。

同年4月,明軍兵分幾路,分别從各個地方對荷蘭軍隊進行圍剿。當時荷蘭軍隊的士兵僅剩900餘人,反觀明軍,參戰的士兵已突破萬人,光是用來做戰的戰船就有200餘隻。7月,南居益召集所有兵力,決定發起總攻。荷蘭軍隊一退再退,一直到了紅毛城下,雙方形成僵局。1624年8月,明軍再次兵分三路,竭力驅除荷蘭軍隊。當時荷軍已然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最終不得不撤離了占據兩年之久的澎湖,倉皇逃往台灣。

“紅夷狡詐,為患方深”,明末捍衛國家主權的澎湖之戰

大明圍剿荷蘭軍隊

這場彭湖之戰,最終以明軍得勝收尾。戰陣結束後,荷蘭軍隊的首領高文律以及其他戰俘被押往北京,之後明熹宗下令将他們斬首示衆,以昭告天下。

二、16世紀末,荷蘭與西班牙關系破裂,為尋求通往亞洲的新航路,将目光放到中國的澎湖,是以成為彭湖之戰的導火索

早在1601年,荷蘭人觊觎中國的野心就日漸顯露出來了。在當時,由于荷蘭的國家形态不同于明朝,且明政府在外交上一直處于閉關鎖國的狀态,是以荷蘭想要在明朝境内通商的請求并未得到明政府的許可。根據《澎湖廳志》中的相關記載:

“漳南有澎湖嶼,去海遠,誠奪而守之,貢市不難成也”。

描述的是,當時一些海商為荷蘭人出謀劃策,告訴他們先占領澎湖,然後方可在其周邊沿海地區發展貿易。荷蘭人聽後,大喜過望,遂派遣荷軍占領澎湖地區。福建巡撫得知此事後,當即加強了福建海防,随時進入備戰狀态。同時,還派遣沈有容前往澎湖,與荷軍談判,荷軍最終撤離了澎湖。但荷蘭人并未是以灰心,1622年8月,荷蘭人再次占領澎湖,并在澎湖當地建造城樓。同時,荷蘭軍隊為了阻止明政府抵達澎湖,封鎖了漳州港口,并派遣戰艦行駛在漳州海面示威。

“紅夷狡詐,為患方深”,明末捍衛國家主權的澎湖之戰

荷蘭占領澎湖

荷蘭第二次占領澎湖後,因記恨之前自己的通商請求未被明政府同意,繼而對整個澎湖地區大肆燒殺搶奪。同時,他們在澎湖地區俘獲了大量的百姓,先是運送至巴達維亞,之後又将他們做為奴隸低價販賣到各個地區。可見,當時的荷蘭人在占領澎湖後盡顯其海盜本色。

然而,明朝官員對于如何看待荷蘭人的入侵上卻有着較大的分歧。一些人認為荷蘭入侵澎湖,不過是為了拓寬自己的地盤以謀求更大的利益。他們覺得,荷蘭人占據澎湖,主要是為了逼迫明政府與其通商。要想讓荷蘭人歸還澎湖,隻要允許他們在中國境内通商即可。當時的刑部官員王臨亨更是認為,隻要荷蘭人願意歸還澎湖,不僅可以讓他們在香山一帶經商,其他港口也可為他們開放。

但是另一些人則認為,荷蘭人之前的通商請求,不過是為了占領澎湖而編造的理由。根據《東西洋考》有關于明朝官員沈厲聲觀點的記載:

“荷人斷想是元懷作反之意。”

沈厲聲認為荷蘭人一定是想要在澎湖境内謀反。同為朝廷官員的南居益也是如此認為。當時的遊鳳翔更認為,荷蘭人占據澎湖,已然成為明朝的敵對勢力,如若不開戰将其驅除出澎湖,明政府的顔面将不複存在。同時,他引證了宋理宗時期因放任蒙古人在想讓城外建立互市市場,最終導緻宋朝滅亡的例子來影射明朝當時的處境。中荷開戰,迫在眉睫。

雖然收複澎湖刻不容緩,但在做出最終決策上兩派卻各執己見。出于對大局的考慮,南居益等一派人做出了讓步,當即派遣了陳士瑛去與荷蘭談判,荷蘭向明政府提出了三點要求:第一,明政府必須允許荷蘭人在明朝的沿海城市通商;第二,明政府必須将澎湖割讓給荷蘭;第三,明政府應即刻停止與西班牙、葡萄牙兩國的貿易交往。根據《明熹宗實錄》中的相關記載,荷蘭人在談判過程中還大放厥詞:

“若不允市,必動幹戈。”

意思是說,如果明政府不割讓澎湖給荷蘭,兩國之間交火就是必然的。為了打壓荷蘭的嚣張氣焰,明熹宗決定調派南居益為福建巡撫,并指令其即刻收複澎湖。

“紅夷狡詐,為患方深”,明末捍衛國家主權的澎湖之戰

明熹宗

三、在經曆彭湖之戰後,沿海一帶的走私貿易得到發展。同時,明政府充分認識到要想不被侵犯,一定要有強有力的武器以及堅固的海防建設

澎湖是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海島,其含有豐富的礦産資源、海洋生物資源等自然資源,再加上其占據着我國重要的戰略位置,保證該地區的穩定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的重要因素。而荷蘭作為一個西歐國家,與中國相距甚遠。雖然荷蘭當時入侵澎湖與之前北方少數民族對于明朝邊境常年的侵擾,根本不值一提,但這次的入侵事件對明政府産生的影響不容小觑。

(一)、武器是雙方交戰中決定勝負的因素

在經曆了彭湖之戰後,讓明人清楚地認識到了武器的重要性。正如《東西洋考》中所言:

“或謂荷蘭長技,唯舟與铳耳。”

荷蘭人當時的優勢在于他們的戰艦以及武器。荷蘭人制造的火铳威力巨大,且已經具備自動退镗的功能,這樣一來就大大提升了火铳的發射速度。相比而言,明朝當時的作戰武器,就火器虎蹲炮而言,雖然威力巨大,但是虎蹲炮大且笨重,一次隻能發射一枚,實在不利于作戰。可見,當時兩國在武器力量上的懸殊。

“紅夷狡詐,為患方深”,明末捍衛國家主權的澎湖之戰

明朝的火器槍支

明政府在收複澎湖時,得以制勝完全是仰仗明軍人數多,畢竟寡不敵衆。在收複澎湖後,一些有識之士便主張學習西方武器的制造技術。之後,明人開始仿制荷蘭的火铳來防禦外敵,在明人對武器的不斷探索和創新下,制造出了讓侵略者聞風喪膽的紅夷大炮。當時在各個港口城市,建造了許多炮台。可見,澎湖一戰,讓明人對武器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

(二)、明政府認識到加強海防建設的重要性

從海防建設上看,當初讓荷蘭人占領了澎湖,主要是由于澎湖沒有堅固的海防建設。彭湖之戰結束後,兵部尚書建議:首先,要在澎湖一帶增加駐兵。之後,明政府下令在澎湖區原有駐兵的基礎上再增派1169名官兵。其次,鑒于澎湖地區守備員的短缺,且其又占據着重要的戰略地位,明政府應立即加強福建沿海地區軍隊與澎湖地區的聯系。與二是加強福建沿海地區衛所同澎湖地區的聯系。再者,增加澎湖地區駐兵的兵饷。

最後,建議明政府在澎湖地區開墾糧田,以補充軍需。同時,還提倡明政府在澎湖地區發展漁業,以促進當地經濟貿易的發展,也可作為軍需之用。

(三)、彭湖之戰的勝利促進了明朝海上貿易的發展

荷蘭人當時占領澎湖,嚴重打擊了明朝的海上貿易。自古以來,中國商人就有前往東南亞經商的傳統。荷蘭人占據澎湖之後,在當地禁止中明朝商人通航,以各種手段來打擊明朝的海外貿易。他們禁止明朝商人往來彭湖一帶發展貿易,一經發現,這些商人的船隻和商品都會被沒收。

“紅夷狡詐,為患方深”,明末捍衛國家主權的澎湖之戰

明朝海上貿易

彭湖之戰勝利後,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明朝商人能夠正常發展海外貿易。在這之後,彭湖周邊地區的走私貿易蓬勃發展起來。荷蘭人也通過這次戰争認識到,要想要推動本國的發展,靠武力是不行的。他們遂一改常态,同澎湖地區走私商進行貿易合作。在當時,荷蘭人為了謀求中國海商的好感,經常會贈送各種物品給明朝的海商。同時,他們還找到了大量的代理人作為中介,以此來謀求與明朝商人間的貿易活動。

參考文獻:

《明熹宗實錄》

《東西洋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