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朝滅亡後仍然擁兵百萬,為何不趁“靖難之役”時打回北京?

近期一部名為《大明風華》的電視劇掀起了“收視狂潮”,劇中“老朱家”幾個“鐵憨憨”鬥智鬥勇為我們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除此之外,劇中朱棣子孫三代北征瓦剌、兀良哈、鞑靼等蒙古部落的戰争場面也是一大看點,很多觀衆看完電視劇後都不禁感慨:蒙古的實力真是不可小觑!

确實如此,縱觀整個大明王朝,蒙古各部始終都是心腹大患,即使是洪武大帝攻破元大都,滅亡元朝後,蒙古仍有雄兵百萬,那這些人為什麼不在“靖難之役”時打回北京呢?

元朝滅亡後仍然擁兵百萬,為何不趁“靖難之役”時打回北京?

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洪武大帝八次攻伐漠北,定鼎大明基業

據《明實錄》記載: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随後即派大将徐達與常遇春出兵北伐,“北伐軍”一路北上,勢如破竹,最後攻破元大都,元順帝率衆北逃,元朝至此滅亡!

元朝雖滅卻未徹底“斷絕生機”,元順帝逃回蒙古後又建立了北元,擁兵百萬,是以朱元璋在西征後又先後八次派兵深入漠北,攻伐北元。

攻伐北元的戰争從公元1368年開始,這八次戰争中有兩次至關重要,一次是公元1381年的“遼東之戰”,此戰過後,駐守金山的納哈出率兵投降,遼東盡歸大明王朝,漠北蒙古與高麗的聯系亦被阻絕。

元朝滅亡後仍然擁兵百萬,為何不趁“靖難之役”時打回北京?

另一次是在公元1388年爆發的“捕魚兒海之役”,此戰過後,蒙古的“黃金家族”——忽必烈家族喪失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蒙古各部“群龍無首”,開始分崩離析,各自為政,實力大大削弱!

了解朱元璋針對蒙古的軍事行動後,我們再來看北元為何不在“靖難之役”時趁機發難。

“靖難之役”的爆發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太子朱标早逝,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繼位後為加強中央集權便開始着手削藩,各路藩王相繼被廢,此舉使得藩王與建文帝的沖突日益加深。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口号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朱棣老謀深算又蟄伏已久,朱允炆資曆尚淺又缺謀略,很快就難以抵擋。

元朝滅亡後仍然擁兵百萬,為何不趁“靖難之役”時打回北京?

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破南京,登基為帝,改年号為“永樂”,是為明太宗。

據《明朝那些事》所載:這場政變持續四年之久,期間戰争不斷,内耗不止,波及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反複的拉鋸戰使得淮河以北的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這本是北元打回北京的大好時機,但意料中的“北元反攻”并未出現,原因有二:

第一,朱元璋先後八次對漠北用兵,極大的削弱了北元的實力,尤其是“捕魚兒海之役”後,蒙古各部分崩離析,各自為政,彼此之間沖突頻生,互相攻伐,難以聚集起來對明朝發動有效的反攻。

第二:朱元璋對北元的用兵使得“瓦剌”趁機興起,與鞑靼分庭抗禮,這裡給大家補充一個知識點,據《明史》所載:明朝将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權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東部草原部落統稱為鞑靼,将蒙古高原西部的部落稱之為瓦剌,鞑靼與瓦剌本有互相對峙,鞑靼在明朝的攻伐下實力不斷削弱,此消彼長,瓦剌趁機壯大,雙方争鬥不止,北元哪還有多餘的精力反攻北京!

元朝滅亡後仍然擁兵百萬,為何不趁“靖難之役”時打回北京?

由此可見,北元之是以不在“靖難之役”時反攻北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根源就在朱元璋針對漠北的軍事行動。

朱棣登基後定年号為“永樂”,永樂年間武功更為昌盛,永樂大帝禦駕親征,五征漠北,使得蒙古各部實力大損,無暇反攻北京,正是永樂年間的大規模用兵,保證了洪熙年間和宣德年間兩朝的安穩,明仁宗朱高熾與明宣宗朱瞻基勵精圖治,與民休息,使得明朝國力在這期間飛速發展,開創了“仁宣之治”的盛世!

小結:

雖然洪武帝和永樂帝都曾對漠北大規模用兵,使得蒙古各部難以南下,但縱觀整個大明王朝,蒙古始終都是心腹大患,縱然一時臣服也是“口服心不服”,時刻包藏禍心,圖謀複仇,重制元朝的輝煌。

正是蒙古的狼子野心最終引發了“土木堡之變”,此役過後,明朝國力由盛轉衰,一蹶不振,慢慢走向了末路!

參考資料:《大明風華》《明實錄》《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