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愛聽老歌了?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愛聽老歌了?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 | 魯修修,編輯 | 範志輝

人們似乎越來越喜歡聽老歌了。

近日,美國音娛行業資料分析供應商MRC Data釋出的《2021美國年終音樂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1年,Catalog Music(指發行超18個月的歌曲,即老歌)在美國音樂市場總消費額中的比例高達74.5%,拆分為上下半年來看,2021年下半年Catalog Music的市場占比高達82.1%,留給Current music(發行于18 個月内的歌曲)的的份額不到五分之一。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愛聽老歌了?

相較于2018年,這一數字已上漲超20%。在每天誕生超過70000首新歌的時代,新歌消費所占市場佔有率竟一跌再跌。這不免令人疑惑,老歌怎麼成為了音樂市場的“香饽饽”?為什麼人們越來越愛聽老歌了?

老歌成了音樂市場的“香饽饽”

在Catalog Music(老歌)份額的變化中,我們或許可以洞察出其背後增長原因。

《報告》顯示,老歌份額從2021年上半年的66.4%增長到全年的74.5%,這也意味着,老歌消費在在去年下半年大幅飙升。事實也證明,根據MRC的資料計算,美國在2021 年7月至12月期間的老歌唱片的“專輯總消費量”(Total Album Consumption,TAC)達到3.767億張。與之對應,同期新歌唱片的專輯消費總量隻有8200張,同比下降37.4%。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愛聽老歌了?

這裡需要注意,MRC的“專輯總消費量”(TAC)名額是将實體銷售、數字專輯銷售與單曲下載下傳、流媒體播放捆綁在一起的“換算銷量”。為了統一口徑,MRC将付費訂閱流媒體平台上每1,250次播放折算成一張專輯,廣告支援的流媒體平台上每3,750 次播放折算成一張專輯。

與此同時,《報告》也顯示,疫情第二年,音樂流媒體點播量持續了極為強勁的增長态勢。繼2020年增長22.6%後,2021年,全球音樂流媒體點播量增長26.3%,達2.74萬億次。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愛聽老歌了?

但在美國,Current Music(新歌)的年度流媒體點選量卻出現了自1991年來的首次下降(19.4%)。這并非個例,針對加拿大的報告《YEAR-END REPORT Canada 2021》同樣顯示,Current Music的流媒體點播量也出現了1991年來的首次下降。與之相反的是,美加兩國去年Catalog Music(老歌)的點選量分别上升了29.4%和19.5%。

放眼國内,老歌也在逐漸蠶食音樂市場。

前段時間,Apple Music公布的《中國大陸2021年最熱歌曲榜單》中,在TOP100中周傑倫藝人就占了56首,其餘43首也多是由林俊傑、陳奕迅、Taylor Swift等國内外藝人在2020年前釋出的歌曲。流媒體之外,短視訊平台上的老歌搜尋量也在增長。1月6日抖音釋出的年度榜單顯示,去年全年,有9897萬人曾在平台上搜尋老歌。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愛聽老歌了?

其實,自疫情以來,老歌的影響力一直在加速上升。據MRC Data此前釋出的報告統計,2018年Catalog Music在美國音樂市場中的份額為60.8%,2019年上升至63.2%,而在2020年和2021年,這一數字分别為63.8%和74.5%。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的報告中,Oldies、 80s、70s等老歌音樂類型,也是近幾年全球最熱音樂風格榜單的常客。

疫情之初,便有人嘗到了收購老歌版權的甜頭。2020年上半年,市場中"老歌"的流媒體消費需求激增,也使得素以“建構一個經久不衰的以經典金曲為核心的投資組合”的英國版權投資公司Hipgnosis Songs Fund的股價逆勢上升。同期,BMG的流媒體收入暴漲26%,主要得益于其來自Catalog Music高達49%的收入增幅。

老歌當道之下,唱片公司們紛紛縮減了A&R方面的投入,轉而加速了對經典曲目的收購程序。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唱片公司們與包括Bruce Springsteen、Bob Dylan、Neil Young、David Bowie等在内的數十位知名音樂人達成經典版權交易,交易額高達幾十億美元。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愛聽老歌了?

由此看來,疫情後,老歌這塊“回鍋肉”,反倒成了版權投資的“香饽饽”。

人們為什麼越來越喜歡聽老歌了?

短視訊這個“新事物”,是老歌翻紅的最大功臣之一。

越來越多爆款歌曲湧現的同時,不少老歌也在短視訊平台上煥發出新的生機。目前來看,老歌在短視訊中走紅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是通過翻唱獲得新的聽衆。最近,品冠發行于2004年的《門沒鎖》以及王菲發行于1999年的《百年孤獨》便屬此列,雙雙在短視訊平台上引發翻唱狂潮,斬獲約7億次的播放量。

其中,《門沒鎖》的爆紅最早源于品冠兒子在綜藝節目《閃光的樂隊》中的翻唱,有網友調侃道,“十年沒鎖無人知,一朝兒唱天下知”。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愛聽老歌了?

短視訊平台上老歌翻紅的另一種方式則是作為熱門作品的BGM走紅。在音樂口味圈層化、分衆化趨勢明顯的當下,注意力經濟追求短時爆點,新歌已經很難重制當年金曲的的高國民度。相比之下,以經典老歌作為BGM來引起共鳴,成了不少短視訊使用者的創作選擇。

不同于往年爆款新歌屠榜的情形,今年的《2021抖音資料報告》中,第一次盤點了年度十大懷舊金曲。其中的經典歌曲,大都斬獲了數以十億計的播放量,大有與《白月光與朱砂痣》、《踏山河》等熱門新歌分庭抗禮之勢。

當然,短視訊平台上老歌翻紅,主要得益于中老年使用者比例的進一步提升。目前我國短視訊使用者滲透率超90%,年輕力量增長已然見頂,中老年人正在成為短視訊使用者中的主力軍。

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釋出的《短視訊使用者價值報告2021》顯示,40歲及以上的中老年使用者數量,已由2019年的6%升至2021年的47.1%;目前的短視訊作品中,有三成是由50歲以上的“銀發e族”釋出的。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愛聽老歌了?

其實不止是短視訊平台,中老年群體在音樂流媒體平台中的話語權也在加速上升。調查顯示,2019年2月-2020年2月間英國音樂流媒體新增使用者中,約60%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在一些美洲國家,音樂流媒體在老年群體中的普及率已極高,例如美國為89%,墨西哥75%,智利為72%。

在中國,音樂流媒體的普及率并不算高,資料顯示,其中40歲以上使用者僅占比4.9%。但近年來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已經為老年群體進軍音樂流媒體市場奠定了基礎。去年8月,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釋出的第48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目前我國中老年網民數量增長迅速,已占網絡使用者總數的46.8%。可見,随着中老年群體在整個網際網路世界話語權的遞增,老歌們的價值空間仍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

不少人喜歡聽老歌,主要還是由于老歌身上那層“懷舊”的濾鏡。畢竟,當我們在回憶過往的時候,總是會自然想到當時聽過的歌,喜歡過的偶像。反之,在音樂中追憶過往,也是如此。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愛聽老歌了?

歌曲與回憶的連接配接,并非空穴來風。國内外不少研究都表明,流行音樂是塑造每一代人意識的重要元素。例如威斯敏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便表示,人在青少年到成熟青年間音樂所創造的特殊記憶,與當時我們遇到的人、地點、事件相聯結,對于個性和自我意識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

可見,我們青少年時期聽到的歌,很容易成為某段回憶的BGM。之後再聽到這首歌,不僅僅意味着懷舊,還具有發掘自我成長軌迹的特殊意義。

MRC Data把老歌新紅稱為“疫情後興起的趨勢”,或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疫情後,人們更愛懷舊了。作為“對過去的飽含情感的一種渴望感”的聽覺形式,聽老歌暗含着不少人對疫情前平靜生活的懷念與渴望。

很少有一場全民事件能像疫情這般,如一道無形屏障分明地将時間割開,鑄造出全人類的共同回憶。對于疫情前那些難以再現的舊時光,老歌們成了懷舊的最佳BGM。

結語

老歌大勢,那現在的音樂人是越來越難做了嗎?

其實不然,老歌蠶食市場,并不意味着新歌的邊緣化。整體來看,音樂市場呈不斷擴張的趨勢,其中無論是老歌還是新歌,都處于蛋糕做大的階段,隻不過增長速度有快有慢,在市場佔有率上便呈現出你跌我漲的态勢。

此外,老歌影響力的擴張主要來源于中老年群體的話語權提升,新音樂對這部分群體的吸引力并不高。對于現在的音樂人而言,應該把握的是Z世代這個更具潛力空間的群體,他們在音樂上表現出的高付費意識和購買力,将成為音樂市場特别是新歌市場的長效增長動力。

對于更多音樂人而言,老歌翻紅或許可以作為一種啟發與動力——長遠來看,打磨優質作品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畢竟曆久彌香的音樂作品,才是最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