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題目有點不招人待見,因為隐含的意思似乎是,我知道什麼是好上司,讓我來教育你。不是這個意思,慢慢看。
上周我和我的上司做了入職一年來的“performance review”,就是我一年來工作的評估吧。雖然在麥肯錫的時候經常做,但在蓋茨基金會這個新崗位,這是第一次,我的上司做了360度回報收集,就是向和我直接工作過的上上下下的人收集了對我的回報,形成了對我工作的評估意見。
結果?不錯。
雖然績效評估是家常便飯,在麥肯錫的時候感覺天天給自己做,給别人做。不過這次評估對我還是有特殊意義的,因為在外在的“光環“之外,在微觀層面,對我,這是一個新工作:新環境,新問題,新團隊,第一年。正值7月底我在斯坦福參加了世界經濟論壇為“世界青年領袖”做的為期一周的教育子產品,也談到上司力的問題。把它們放在一起,有些思考和大家共勉。
首先講講我從哪裡學習“上司力”的。說實話,雖然關于上司力的書汗牛充棟,研究不計其數,不過對我來講,最有用的來源是三個:
第一、我碰到過的好上司,包括家人,我的外婆外公,媽媽,在工作裡都是好上司。做上司的根本是做人,是以這是最早關于上司力的熏陶吧。
第二、在我自己的職業發展中,特别是麥肯錫也有多位導師的提攜,特别是早先的文章裡提到的Raj Parekh,是在麥肯錫遇到的對我職業發展最重要的上司了,哪天可以專門寫寫他,希望那時候他看得懂中文了,嘿嘿。
第三、是我碰到過的各種“壞上司”。其實和好上司相比,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更多,看到各種奇葩行為和心态,就心想,天哪,我以後當上司千萬不這麼幹。避免了壞的,即使不是好上司,也差不多了。
我總結,好上司有五個特質 --
第一、有方向感
上司,leader,說到核心,是有方向感。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喜歡的上司,都是有想法,有見解,有戰略眼光,有方向感的,在大家一頭霧水的時候能有觀點,沒有觀點的時候,知道如何獲得觀點。
相比職場“壞人”,我更怕“好好人”上司,言之無物,沒方向,經常以“民主”為名,靠團隊給方向。我曾經碰到的“壞上司”中就有過這樣一位。每次我做好了東西,隻給我改一些标點符号。我們團隊把項目做完,要花時間講給他聽,還聽不明白。最後給我回報,給的意見是以後要講得更清楚些,我也是服了。
這其實不是什麼新時期對上司的要求,曆史上所有的好上司,漢尼拔,劉邦,大家想想,都是極有方向感的。
方向感哪裡來,秦皇漢武不世出,我們普通人怎麼變成有方向感的好上司?我總結,有4 條 :
1、“多觀察”。看好上司什麼時候做了什麼決定,為什麼做了這樣的決定,依據是什麼。
2、“不恥上問”。上司為啥這樣決定,很多時候看不出來,那就問。問幾次就可以看得出門道了。問這一步其實是最難的,因為問顯得自己很傻,沒看懂,特别是似乎别人都看懂的時候。是以趁早承認自己就是不懂,也就沒有負擔了。這裡最忌諱的是“猜”,然後根據各自辦公室謠言和蛛絲馬迹自圓其說,這樣不僅沒有學到精髓,還把自己帶到溝裡去了。
3、“多走路,多吃飯”。很多上司是天生的,是有天才上司的。我不知道天才是怎麼來的,不過我知道咱不是。工作多年,我也有了比較有用的内在羅盤,就是在一次次經驗和錯誤中建起來的,這沒有捷徑可以走。
我在麥肯錫的第二個項目,在洛杉矶,是幫一個電信營運商做零售店的績效提升。那時候我分子生物學博士畢業,對美國電信行業唯一的了解是自己收到的賬單。進了店,看到店長和顧客侃侃而談,後來一問,才知道他18歲,15歲開始做 Part Time(兼職) 工作。當時對我,這整個就是另一個世界,我記得那時候想問個問題,都覺得每個問題問出來都傻得不行。
後來我和他聊天,問怎麼做好 Sales(銷售),他說 Everybody needs SOMETHING, it's your job to find out. (每個人都需要一些“東西”,你的工作就是找到它們。) 我後來做麥肯錫客戶服務,這可以說是我教育訓練的第一課。
後來還有很多,很多尴尬的會,很多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問題,很多現在看來幼稚的想法,不過做了,至少臉皮磨厚了,方向感也慢慢有了。
4、多琢磨,多思考。現在我還記得幾年前和餘進同坐飛機,那時候我是副董事,她已經做合夥人幾年了。我那時候問她,從副董事到董事合夥人,有什麼“秘笈“。她說看到的優秀合夥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 “intellectually diligent (多用腦子)” 而不僅是 “physically dilligent (傻賣力氣)”。
因為做到副董事, 大家都很“忙“,各種會議,出差。很多人會迷失在“忙”裡,覺得我出了苦力,就會有回報。但其實這都是表象而已。真正優秀的,是不停地在深入思考的那一批,到底問題是什麼?我們用的是不是最好的方法?應該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等等。優秀的工作,永遠源于深入思考。思考多了,會成為習慣,也在打磨你的内在羅盤。
這裡多說一句,經常有人問我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其實精髓,不在于時間管理(當然這很重要),而是如何在深層上把工作安排好,就是通過 “intellectually diligent”,對大問題,早思考,早讨論,在核心假設,核心關系上有觀點,給意見。這時候花1個小時,比後來出了問題花十個小時都有效。

第二、會砸牆
有方向感的進階版本,是看到圍牆在哪裡,包括大組織内部的,和外部環境裡的。然後能夠砸牆。
其實人類社會,最擅長做的就是建牆。很多無效組織,是因為組織結構不合理。很多市場低效,是因為資源的低效分割和不可及。
好的上司,首先要知道牆的存在,很多上司看不到,在自己的圈子了打轉,永遠無法解決問題。知道牆在哪裡,下一步就是砸牆。這是個技術活。
如何做一個砸牆者, 我有幾條經驗:
1、從人開始。意識到不管多麼吓人的名頭,後面都是一個真實的人,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的世界, 聊聊天,從他的角度看牆。
2、共赢。我的成功不意味着你的失敗,不必零和。砸了牆不僅幫助我,也幫助你,是以一塊玩。
3、知道組織的内在結構以及“發力點”在哪裡。誰是決定者,誰是參謀,錘子下在哪裡。
4、最終是做事。相信最終大家的目的,是把事情做好,做成。有時候有牆存在,是因為别人不知道你要做什麼事。是以把故事講好,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然後用事情來打破圍牆。
舉一個例子,現在我的工作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講中國故事。蓋茨基金會在全球做事,着眼于消除不平等,從健康,脫貧開始。在這兩個領域,中國都有大量的經驗。過去 40 年世界範圍裡人民基本生存狀态的改變,貢獻最大的就是中國。雖然中國現在還有大量的問題,但是在産婦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瘧疾和其它傳染性疾病,極度貧困這些到今天還在困擾很多欠發達國家的基本問題上,中國絕對交了一份極其出色的答卷。但是在講中國故事的時候,很大的障礙是西方對中國的思維定式。
如何破?就是不在意識形态方面争論。我一年來堅持寫的Get Smart on China, 基本定調就是就事論事,看結果,談經驗,找普通人都感興趣的有趣的角度(比方說為什麼春運有29億人次在路上,中國的教育到底是“秘密武器”還是”定時炸彈”)。
今年 4 月份,我們請了十幾位中國和國際上在衛生,農業,發展方面的專家,在西雅圖做了兩天的“Get Smart on China 的線下版,基金會上百名同僚和我們的 CEO以及高層上司都參加,包括蓋茨的夫人梅琳達本人。這一系列的活動,起了砸牆的作用。讓大家放下腦子裡的固定程式,從不同角度看中國,是以一年下來我們也有了和很多團隊更有效的合作,推動了大量和中國相關工作的進展。
當然這隻是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牆要砸 :-)
這裡多說一句,關注一土學校的朋友不知道有沒有看出來,做這個學校項目,也是在“砸牆”的過程,讓很多原來和教育不沾邊的資源能投入到基礎教育來,能有體制内,體制外,教育,管理,技術,網際網路這些領域的人和資源良性互動,得到1+1大于 N的效果。
第三、勇當壞人
這裡的壞人有兩個意思,好上司兩種都需要當。
1、當團隊有挑戰的時候,你當那個堵槍眼兒的。我喜歡的Raj 同學,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客戶開會。我們用的資料應該是拿掉公司名字的資料, 因為有confidentiality 機密保護,這在咨詢業是基本素養。結果一張幻燈片打上去, 赫赫寫着不該出現的公司名字,應該是某個分析師BA粗心大意。當時我是副董事帶項目,我也慌了,這屬于基本錯誤。我記得當時R同學很淡定,說,對不起,這是我大意,我們會馬上拿掉。一個人都扛下來。我還記得那一刻他在我心裡的高大形象。
2、團隊内部有分歧的時候,兩邊都有道理,這時候一定會“得罪”人。這時候要從全局考慮問題,做決定,做那個“壞人”。其實團隊經常不是有的對有的錯,是看到的不一樣,是以有不一樣的結論或感受。這時候首先不能清高,覺得我拍闆就行,要真正了解情況,然後多溝通,然後做決定,決定的依據不是個人好惡,而是組織的方向。
這個說起來好像很簡單, 其實不容易做得好,好上司,都是這方面做得出色的,我也還有很長路要走,不斷進步吧。
第四、創造環境和條件
其實每個人,即便是超級大上司,個人的能力和能量都是有限的。是以上司力的精髓, 是為團隊的成功創造環境和條件。這才是可以規模化的上司力。
如何創造?我覺得有這幾條 :
1、創造信任和坦誠的文化。其實對個人也好, 組織也好, 最大的成本, 是由于不信任帶來的各種内耗和管理成本。是以從自己做起,言出有信,有意見在當面談, 創造一個以信任為基礎的組織環境。
2、做掃除障礙的人。内部也好,外部也好,組織有效運作,有各種各樣的障礙,看到并鏟除。而且這經常是小事,停車,工作餐,電腦,把體驗搞好,是投入産出比最高的事情。有一些企業以削減開支的名義,動一些其實沒有很大支出的員工福利,是最不明智的。其實組織的戰略方向做對了,是最“省錢”的辦法。看賬面小錢,是最舍本逐末的。
3、做匝道。隻有方向感不夠,就好像你指了一條高速公路,但沒有匝道,大家誰也開上不去。匝道就是把如何做自己先做,如果要寫郵件,你先寫一個,定個調子。如果要做某個分析, 你給個例子,什麼樣的分析是需要做的。如果要和新的外部機構開會 ,你先約見下,看如何交流,也帶團隊一起。優秀組織裡大家的學習能力都是很強的, 但是光說一個方向就讓團隊自己快跑也是幼稚的,大家觀察下周圍的好上司, 都是會把匝道建好的上司。
這裡舉個例子,一土學校校長郭小月,7月底兩周在雲南帶營地,一土學校讨論需要寫一篇文章講講我們學校進展,她剛“下山‘’,窩在雲南小旅館裡半夜寫了一篇,定了調子。
第五、接地氣
這裡也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你可以不做具體工作,但要知道“民間疾苦”。
壞上司中的一類,就是對工作量完全沒概念。我記得麥肯錫的時候,做個複雜資料模型,從結構假設開始,到成型,工作量很大。最怕的上司就是,早先不給意見,到後來輕描淡寫一句,“重新搞一下吧”。知道多少工作量嗎!?
是以後來我自己做“上司”,對影響後面的核心假設,早和團隊讨論,早給意見,事半功倍。當然這個前提是你對項目,對問題的核心問題有把握,有思考,要動腦子,而不隻是表面的勤快。這回到前面說的方向感如何來。
說到“民間疾苦‘’,我在麥肯錫做項目經理的時候,帶過一個南韓的項目,各種痛苦,客戶、題目、團隊,都有問題。以至于在南韓做了8周的項目,除了客戶那裡和吃飯,首爾什麼地方也沒去過,想想也是虧大了。記得有一次,第二天要開大會,第一天要先和客戶的總經理開會過一下内容。總經理同學忙一天,到晚上8點才有時間。一過内容,他有很多想法。由于當時的各種情況,我們需要做這些改動。當時團隊已經放回家了,開完會晚上10點,那一刻我心裡是崩潰的,想想就頭大,晚上别睡了。
開完會 Raj 上司說,你說幾點,咱倆一起做。又得說一次,忘不了當時他在我心裡的高大形象。後來半夜12點我們倆在酒店彙合,他說我現在PPT畫的不快了,搞資料模型腦子還清楚。結果就是我像帶着一個BA一樣,帶着大趴(partner/合夥人)搞Model/模型,然後畫 Chart/PPT,幹到半夜三點才完工。
這樣的上司,是不是讓人不愛都難?
第二層意思,就是得有基本生活能力。很多上司做大了,每天活在被無數人擡轎子的世界裡,以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
我做麥肯錫副董事的時候,有一次在上海開客戶會,來了一個麥肯錫内部大上司,我沒見過。開會前 5 分鐘,我們都忙前忙後準備,我手機接到個電話,是這個大上司,說你下來一下。我下去。他從計程車下來,很自然地說,你付一下錢。我當時有點懵,他說我來上海出差從來不帶錢,但今天秘書給我安排的車半路壞了,竟然要用到錢了。我心想,靠,是啊,竟然。
是以以後經常提醒自己,别成為這種腳不接地的人。
上面五點說完了,總結一下,有方向感,看得到牆會砸牆,勇當壞人,給團隊創造成功的環境和條件,接地氣。更簡練的說,就是上面眼睛看得遠,下面腳站得穩,有一個使勁用的腦子,一顆大心,加上一張厚臉皮。
最後還有贈品:就是 Have Fun,人生苦短,有趣好玩永遠重要 :-)
-End-
本文轉自公衆号奴隸社會(ID:nulishehui),首發于2016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