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叙事舞劇的創新探索

非叙事舞劇的創新探索

圖為原創當代舞劇《冼星海》劇照。

《黃河大合唱》是音樂家冼星海的遺作。他将創作的根牢牢紮進時代的土壤,用短暫的人生譜寫了不朽的旋律。他曾說:“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衆,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近日,由國家大劇院與甯波市演藝集團聯合制作的當代舞劇《冼星海》,塑造了這位人民音樂家的藝術形象。

舞劇《冼星海》的劇情簡約而深刻。冼星海出生在一個水上人家,在上海生活,大海浪濤聲與勞動号子是他兒時的音樂,後來他以作品《風》打開了音樂大門。迷茫之時,是延安的革命号角喚醒了他。他到延安接受革命洗禮,創作了《黃河大合唱》。冼星海40歲離世,他的音樂是永存的。今天的中國人仍被“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的鬥争精神深深感染着、鼓舞着。

非叙事舞劇的交響性,展現在舞蹈和音樂都采用交響原則來表現劇情,在舞蹈中描繪人物的精神世界。在這方面,舞劇《冼星海》做了探索,具有創新意義。該劇除序幕、尾聲外,僅用“大海”“洪流”“故土”三幕來呈現。舞劇創造性地塑造了一個突出的藝術形象——命運,其外形與劇中的冼星海相似,時時手提一盞油燈相伴冼星海左右。這個貫穿全劇的角色,既象征冼星海的人生走向,也是冼星海内心活動的投射與外化。

淡化叙事性,突出象征性,是該劇特色。第一幕中,當冼星海創作出《風》這部作品時,“命運”與冼星海同舞,舞段所描述的無形的“風”,象征着覺醒年代革命的風暴即将來臨。第二幕,在延安的革命生活中,角色冼星海與詩人光未然有一段雙人舞,之後衆人手捧他們創作的《黃河大合唱》放聲高歌——一部偉大的作品産生了。雖有具象的紙張傳遞,但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的情感化動作,觀衆在這裡感受的是情感、情懷,而非具體故事情節。第三幕中,編導選用了音樂家常用的節拍器,它由“命運”帶入到冼星海人生最後的旅途中,象征生命節奏的加快。這是一大段獨具創造性的舞蹈。看似簡單的人牆,卻在變化着,與冼星海心中尚未完成的《中國狂想曲》不斷交織。舞劇結尾,角色“命運”迎着太陽走去,迸發出全新的生命力,表現了這位為時代創作、為人民譜曲的音樂家的崇高精神。這些都不是正常的情節叙述,而是象征手法,比真實情節更富邏輯性。

舞段結構上,雖有情節,但“夾叙夾意”,“意”既含“議”,更是“意”,是意識,也是抒情,抒的是冼星海的情,也是創作者的情。

《冼星海》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舞蹈語彙。該劇極少使用現成的、流行的舞蹈動作,既無芭蕾舞痕迹,也無其他中國舞的動作樣式。動作提煉頗具功力,可圈可點。該劇舞蹈語言構成中最突出的是手部動作,一是來自音樂家冼星海彈鋼琴的手勢,二是來自指揮家手部對節拍的點選。從《風》的獨舞開始,冼星海就出現了彈鋼琴的手勢動作,這是作曲家構思時的習慣動作,用這種動作構成冼星海的重要動作或元素性動作,合乎邏輯。而指揮家的重拍手勢,是具有彈性、可以帶動樂隊的千軍萬馬的動力。這部舞劇的創作者真正體會到了指揮家的藝術力量,因而舞蹈雖具抽象性,卻真實可信,令人感到親切。

表現音樂家的舞劇,音樂尤其重要。冼星海最著名的《黃河大合唱》,包括由它發展而成的鋼琴協奏曲《黃河》,《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特别是經過鋼琴曲的發展,其铿锵有力的節奏,早已在人們心中形成音的“原型”。舞劇創作要充分展現冼星海這種充沛的藝術激情。舞劇《冼星海》的作曲沒有讓觀衆失望,從《風》的段落到《黃河大合唱》創作過程段,再到《中國狂想曲》的段落都充滿了激越的情感,富有交響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它與人物共命運,使全劇充滿内在張力。

此劇成功的重點,一在結構,二在舞蹈語言。如若再高标準要求,特别希望着重發揚它的動作特色,讓那些重要的舞段,真正成為激動人心的音樂性舞段,成為此類作品的經典。舞美上,簡約肯定是好的,但作為一部當代舞劇,動态的多媒體手段不可或缺,它的變化多樣,可增強人物的内心動感,也增強了舞劇的視覺音樂性。

(作者為北京舞蹈學院原院長、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3日 20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