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大街光明電影院

文/朱文傑

南大街光明電影院

曾位于南大街30号的光明電影院,是西安“八大影院”之一。據《西安市志》和《碑林區志》記載:“光明電影院,位址南大街南段。1954年建。占地3.4畝,建築面積2309平方米,樓上樓下共設座位1100個。該電影院是由政協西安市委員會副主席黃彥儒組織16家138個私營工商業者集資人民币40萬元聯合興建的。1955年10月1日正式對外營業,1956年3月,轉為公私合營。1988年,改建為立體聲。1989年,裝修了門庭設施,更換了座椅,安裝了空調,另外增設了錄像廳、商品部等。影院設施進行全面改造,基本達到現代化的需求,1990年被省、市文化部門授予文明影院、先進影院等稱号。”

光明電影院前身為萬盛和醬園,四家私人經營合并而成,後拆除建成電影院。萬盛和醬園老闆(資方代表)是我中學一校友的父親,我聽他多次說過。

光明電影院是一座坐西向東、外牆呈淡黃色的影院,有3層樓高,正門呈正方形,進門有10級台階,屬于歐式風格的建築,高大宏偉氣派,在當時的西安市城區裡也屬于地标性建築。

光明電影院樓前還有一塊比較大的廣場,約有半個足球場大,兩邊各有一排整齊的玻璃櫥窗,主要是張貼電影簡介和電影海報等。場内有寬敞高大的舞台和半圓形的樂池,大廳屋頂中央有一個很大、造型很别緻的圓形吸頂燈,場内四周有許多小型的吸頂燈,牆壁上有不少火炬形的白色壁燈,燈光全部打開時全場明亮如晝。場内分有池座和樓座,上了二樓後面兩邊還有幾個包廂。整個影院樓上樓下布置得舒适溫馨,這在當時的西安市屬于一流的電影院。

我從小就是個電影迷,上國小、國中時的1956年至1965年,因學校和住址在西安城内西南隅,平時看電影,大多數就隻能在西大街的群衆電影院看,在光明電影院僅看過一半場。到了 1965 年9月和 1966 年5月,因所上的中專西安市财政會計學校安排勤工儉學,先後到鐘樓食品商店和南關的糕點四門市部勞動鍛煉。“南關糕四”又是南大街慶豐食品店核算店所轄的店,而我還被慶豐食品店從南關商店抽來,辦過宣傳毛澤東思想的黑闆報,店裡上司為酬謝我,便宜賣給我處理的點心渣子,還贈送我光明電影院的電影票。是以近水樓台在光明看電影的機會就多了,看了不下二十場。尤其是晚上要住在商店值班,當年文化娛樂活動極為貧乏,看電影就成了我最迷戀的文化享受,加之當年每月發十五塊錢,那就不缺看電影的票錢了,還有12點前後有夜場,一場才花五分錢。尤其是買上一包叫天津豆或魚米花生來宵夜,那可是頂極的享受了。記得在光明看過那幾年才發行的新片主要有戰争片《逆風千裡》《三進山城》《兵臨城下》《獨立大隊》以及《霓虹燈下的哨兵》。其他有《阿詩瑪》《舞台姐妹》《早春二月》《昆侖山上一棵草》《李雙雙》《天山上的紅花》。當時覺得自己受教育很大,誰知,剛看完就開始批判什麼《舞台姐妹》《早春二月》《逆風千裡》等。我日記上記有:《舞台姐妹》是一株反黨、反社會主義,宣揚“三十年代”資産階級個人奮鬥、資産階級人性的大毒草。當時還要檢查自己中了什麼毒,一下弄得人昏頭轉向。接着批判《早春二月》《逆風千裡》以及其他我沒看過的電影,我就不關心了,但再看電影時心裡自然有了負擔,因為報紙廣播上總在說什麼帶着批判的眼光,繃緊階級鬥争的弦。很快,這些電影都被停演了,好像開始隻剩下《道地戰》《地雷戰》等少數幾部,再後來是八個樣闆戲拍成的電影,八億人民八個戲嘛!“文革十年”後期才陸續有了《閃閃的紅星》《春苗》《決裂》《金光大道》《楓樹灣》等電影,記得那些年僅在光明電影院看過一場《沂蒙頌》,還是在西安開文藝創作會時會議安排的。今天回想起來當時在光明看電影時的感覺有點無所适從的困惑。

後來,光明電影院就忽然被拆了,成了現在的中大國際百貨,這座見證了我青春年少的荒誕歲月,甜蜜中有苦澀的電影院,已然無迹可尋了。

編輯:高思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