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葉來:為什麼華為雲的“三不”很重要

衆所周知,華為雲自2017年3月啟動以來,因為華為的技術潛力和生态基礎,立即成為雲基礎架構領域的一個重要力量。但其最重要的市場政策之一——“上不做應用,下不碰資料”,卻讓很多網際網路出身的雲服務商難以了解。

我們知道,網際網路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實際上越來越呈現出中心化的特征。從這一角度上,做雲基本上很難不做應用,也很難不碰資料。很多人對雲服務商的了解,在于不開放具體某一企業的資料,不做某一行業的專屬應用。真的如此嗎?沒有人敢打保票。

而華為雲,卻在2017年一整年不僅一再重申“上不做應用,下不碰資料”,甚至在年底還加了一條“不做股權投資”。這個“三不”承諾,真的靠譜嗎?

為此,筆者專門與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進行了深入溝通,解讀華為雲的2017和未來。

鄭葉來:為什麼華為雲的“三不”很重要

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

華為雲的12345

鄭葉來把華為雲的2017總結為密碼12345,非常精辟。我們先來看“5”。

2017年,華為雲全球銷售收入達到5億美元,已上線14大類99個雲服務和50+解決方案。當然,這5億美元不止是公有雲,還包括了華為為大中型企業提供的私有雲,以及政務雲的銷售收入,但不包括華為内部使用華為雲的收入。

據鄭葉來透露,華為雲的使用者數和資源使用量達到3倍增長。不過,這個5億,還不是密碼12345中的“5”。密碼中的“5”,實際上代表的是華為雲立志要成為“全球五朵雲之一”。

毫無疑問,華為雲作為一家後起之秀,潛力巨大。但目前,全球前五大的雲基礎架構提供商有四家已經基本塵埃落定,這就是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雲和阿裡雲。除了AWS一騎絕塵,微軟Azure和谷歌雲體量相差并不算大,即便如此,谷歌雲2017年營收仍然是阿裡雲的兩倍有餘。

為此,華為雲提出“四個統一”:具體指華為雲具備“統一架構,統一API,統一服務,統一生态”。核心是說華為的公有雲與私有雲采用統一架構,做中立的雲服務商,支援客戶業務雲間遷移。

“三不”的精髓

說到這兒,大家都會明白華為雲密碼12345中的“3”,說的就是華為雲的“三不”——遵守“上不做應用,下不碰資料,不做股權投資”的“三不”承諾,其實是表明華為雲恪守業務邊界。

“客戶選擇雲,以前是技術問題,未來是信任問題。”鄭葉來在和企業、政府機構的溝通中發現,政府和企業選擇雲合作夥伴,選擇華為的第一個要素是因為華為雲是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以前我們講安全,很多人覺得是技術,其實客戶最擔心的是我家的資料放在你家,我放心嗎?你會不會看我的東西?”

鄭葉來:為什麼華為雲的“三不”很重要
鄭葉來:為什麼華為雲的“三不”很重要

衆所周知,華為從電信營運商業務起家,傳統上就有為大中型政企客戶服務的基因。是以,華為雲無論是混合雲解決方案,還是線上線下的服務能力,最關鍵的是互相之間的信任,非網際網路企業能比。

“網際網路企業總是看未來,跑馬圈地。但是政企客戶有很多傳統的業務,有很多傳統的夥伴。”鄭葉來認為,“做企業客戶是要負責任的。也正因為此,‘聯接企業現在與未來’是我們華為雲的任務。”

從技術角度,鄭葉來認為比如區塊鍊技術就可以解決可信傳輸的問題,華為内部通過區塊鍊技術解決供應鍊和内部安全的問題,并即将對外提供BaaS(Blockchainas a Service)的區塊鍊服務。

實際上,無論是對資料安全、資訊安全非常看重的大中型政企客戶,還是生态合作夥伴,都把華為雲的“三不”承諾看成是雙方合作的基礎。

據悉,2017年華為雲有三類比較典型的客戶:第一是很多大中型企業;第二是國際大企業,包括标緻雪鐵龍、大衆、訊達等;第三是政務雲,華為為全國200多個市/縣級(廣州、深圳等)政府客戶,也為海外80多個國家的100多個政府客戶提供政務雲方案支撐。

“對于生态夥伴來說,上不做應用,下不碰資料,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好我也好,這就是生态。什麼叫下不碰資料?這裡面包含三句話,第一句話,華為承諾不用技術的手段在背景擷取客戶的資料,承認企業的資料主權;第二句話:華為承諾不将客戶的資料進行商業變現,永遠不強迫企業跟華為交換資料;第三句話,華為将開放自己雲和大資料的能力,幫助企業來處理資料,發揮資料的價值。”鄭葉來說到重點,“不做股權投資,代表我不跟你競争。這‘三不’就是做生态的态度。”

華為雲的“黑土地”

很多人認為華為之是以能做大,有3個強項:一是拼命三郎;二是技工貿;三是學習能力。

與之一脈相承的是2017年底,華為總裁任正非在公司願景與使命研讨會上提及的“黑土地”理論。

“我們實質是通過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一塊資訊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黑土地’,這塊‘黑土地’上可以種‘玉米’、‘大豆’、‘高粱’、‘花生’、‘洋芋’……是讓各個夥伴的内容、應用、雲在上面生長,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戶。”

實際上,在華為看來,Cloud 1.0是個做減法的時代,節省成本;而Cloud 2.0是做加法的時代,比如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等雲上的應用越來越豐富,需要基礎架構的能力提升。由此,雲計算必然是政企客戶重構IT的最關鍵技術。

鄭葉來介紹,目前東風本田、康佳集團、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廣州政務雲、深圳交警、上港集團、吉利汽車、九州通醫藥等客戶都選擇華為雲,作為自己的雲服務提供商,支撐業務創新。

在筆者看來,華為雲是華為30年技術積累和數字化轉型實踐的開放輸出,是企業和合作夥伴應用、内容和雲生長的“黑土地”。在此業務邊界的基礎上,華為雲緻力于成為智能世界使能者,聯接企業現在與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