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藍汛王松:雲時代,做中國中立的網際網路交換平台

這兩天,雲計算大會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遠的不說,單說前兩天馬化騰提出未來數字經濟發展中雲是最重要的名額、華為内部郵件宣布華為雲BU将成為華為的四個一級部門之一、SAP中國峰會明确要打造成為一家由SAP HANA推動的雲公司,就足以說明:雲,确實已經成為每一家ICT企業的核心戰略。

就連筆者坐在咖啡館裡小憩,雲計算這幾個字,也能時不時從鄰桌飄來,探入耳廓、觸動神經。

而對于雲計算中最早的獨立市場化服務——CDN來說,雖然市場規模越來越大,但也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争環境。轉型,成為傳統CDN廠商的必修課。

轉型勢在必行

“CDN作為獨立的應用服務,存在的價值确實會越來越低。”藍汛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松開誠布公,“即便是全球最大的CDN服務提供商Akamai,他們今天也不止是一個CDN網絡平台,而是基本上在轉型去做網絡安全;其它兩家大型CDN公司現在也都是以安全為主,來做些營運工作。”

藍汛王松:雲時代,做中國中立的網際網路交換平台

藍汛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松

CDN的全稱是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即内容分發網絡,最基本的思路是盡可能避開網際網路上有可能影響資料傳輸速度和穩定性的瓶頸和環節,通過在網絡各處放置節點伺服器,使使用者可就近取得所需内容,目的是使使用者可就近取得所需内容,以解決網際網路網絡擁堵的情況,提高使用者通路網站的響應速度。這種資源排程的工作在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雲的模式。

但如今,無論是Akamai還是藍汛,在資本市場上的價值都在大幅縮水,比如股價都隻有幾年前雲計算興起之前的幾分之一;多少年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網際網路客戶,今天人家可能說走就走。

“CDN今天在中國少說也有幾十家,很多網際網路企業、雲計算企業自己也做CDN。”不過在王松看來,盡管競争這麼激烈,但CDN行業最大的問題并不是在競争上面,而是在于架構的不合理上。

毫無疑問,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市場,擁有最多的網民數、最多的移動智能終端,CDN市場仍然發展得很快。但是在王松看來,由于從網際網路接入層就開始的煙囪式管理,使得中國的網際網路受制于效率低下、成本高居不下的瓶頸,是以在網絡互通層面,還面臨很大的挑戰。

事實上,據筆者所知,無論是阿裡雲還是青雲,都在各自建構北上廣等城市間的内網專線,互通南北。“我們作為中立的第三方,最近幾年一直在中國市場建構中立的網絡平台,包括為中國的公有雲市場提供中立的網際網路交換中心、雲交換中心等基礎設施平台。這也是我們投資建立大規模的資料中心——首鳴資料中心的初衷。”王松對未來的規劃非常清晰。

應用為王

從Akamai到藍汛,整個CDN行業的轉型,說明一個時代的變遷。本質上,CDN是建構在現有網際網路基礎之上的一層智能虛拟網絡,但今天的網際網路已經與10年前大不相同。

藍汛王松:雲時代,做中國中立的網際網路交換平台

 “網際網路行業今天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真正以内容和應用為核心。”在王松看來,網際網路上流轉的70%的資料都是在資料中心間進行流動,是以直連各個雲資料中心進行互通的網際網路交換中心,在事實上已經成為今天網際網路架構的中心。

當然,網際網路交換中心隻有是開放的,才能聯通所有的資料中心,才能降本增效,是以網際網路交換中心應該是中立的。

據王松介紹,最早的開放的網際網路交換中心的雛形是OpenConnect——它把CDN全部開源,使得本地接入商可以為客戶直接提供包括存儲、網絡、路由配置在内的服務,這樣任意内容和應用連到就近的交換中心不再是難題。

當然,開源并不意味着免費。而今,在雲計算開始普及的年代,無論是CDN還是網際網路交換中心還能夠更多地利用雲服務中的大資料來實作“降本增效”的目的。

舉個例子,資料中心提供商為傳統營運商托管,通常都會被要求2N的電力配合,以保證備援;而為亞馬遜AWS這樣的雲服務商提供資料中心基礎設施,卻隻需要N+1的電力,這樣第三方托管資料中心的成本一下子就節省了很多,即便托管價格被壓低了,但仍然能保證營運利潤。此外,像AWS這樣的雲服務商的伺服器機櫃全是高密度的,也就是說密度電量非常大,雖然每平米的能耗高,但依靠量大,算下來每平米的收益反而高出原來傳統方式的好幾倍。

AWS的做法是建立在大資料分析基礎之上的,通過更為科學的排程,降低備援。而傳統營運商不了解應用,隻能花費了很大的備援的代價來保證服務的可靠性。

多雲時代

從這一角度,提供應用和内容服務的公有雲服務商相對于傳統CDN廠商具有天然的優勢,可以把CDN的成本降下來。比如阿裡雲CDN業務商業化一年多之後就宣布CDN降價21%,今年又整合優酷CDN業務,一舉成為中國體量最大的CDN服務商。

實際上,如今國内六大CDN服務供應商中,除了傳統的網藍汛和網宿之外,阿裡雲、騰訊雲、金山雲和百度雲都是公有雲IaaS服務提供商。

藍汛王松:雲時代,做中國中立的網際網路交換平台

但是,就如同本文開篇中提到的那樣,雲計算大會你方唱罷我登場。且不說目前在國内市場占據前三甲地位的阿裡雲、騰訊雲和微軟Azure,還有AWS、金山雲、百度雲、青雲、京東雲、網易雲以及各種電信雲,甚至還有華為雲這樣目标直指全球前五的後勁十足的雲服務商。即便是在全球,雲基礎設施提供商的格局也仍然未定,除了AWS、微軟Azure之外,還有谷歌雲、IBM雲、各大電信雲等等。如果大家都做CDN,全球部署CDN節點,實際上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更不用說網際網路交換中心了。

換句話說,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多雲時代。而聯通雲資料中心之間的網際網路交換中心的地位就愈加凸顯。

記得筆者此前采訪過騰訊雲相關負責人,實際上騰訊雲在歐洲的布局就選擇了在雲交換、網際網路交換、骨幹網營運三大領域的專業合作夥伴Interxion、DE-CIX、Telia,比如DE-CIX建立網際網路交換的連接配接,可以一步直達歐洲700多個網絡服務商的終端使用者。

但是,這樣的雲交換、網際網路交換中心,在國内還未真正出現。隻有藍汛提前做好了準備,在首鳴資料中心中已經規劃建設了網際網路交換中心這樣的基礎設施平台。

生态共赢

“藍汛有一個很好的基礎就是它是中立的CDN服務商。”王松解釋說,“比如阿裡雲自建的光纖直連各地資料中心的服務,不可能開放給騰訊雲去用,那麼每家雲服務商都鋪設光纖,實際上就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王松舉例,AWS也好,谷歌也好,它們盡管在北極圈、在沙漠建有自己的資料中心,但這些資料中心并不是網絡的核心,它們還是會依賴于全球600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來去實作網絡的互聯互通,這就是充分利用了網際網路的技術架構優勢,去支援雲應用服務,直接使他的效益最大化。

事實上,在雲計算普及之後,網絡東西向的流量,也就是資料中心之間的流量一直在不斷攀升,如今甚至占據了整個網際網路流量的70%,是以今天全球業界都在談網絡重構,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建設網際網路交換中心,把帶寬的費用節省下來。

藍汛王松:雲時代,做中國中立的網際網路交換平台

據了解,全球最大的CDN公司美國Akamai的帶寬成本僅僅占其總體成本的不到15%,因為80%以上的帶寬是免費的。而在中國,即便是BAT這樣體量的巨頭,要在不同營運商之間實作資料中心的互聯,難度也不小,是以今天CDN的服務、流量的成本遠遠高于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網絡架構的問題。

在國外,以谷歌為代表的企業正在重構網際網路:最上面的是資料中心為核心的資料中心網;中間這一層是通過網際網路交換中心所實作的網際網路交換的接入網絡;而最底層的就是CDN的網絡——這三層網絡體系應該是未來重構網際網路的基本架構體系。

“從過去的電信網向真正的網際網路遷移,實際上就是從解決點到點通訊為主的接入網、骨幹網網絡體系,重構到以内容和應用為核心,通過網際網路交換中心實作跟接入網、駐地網的互聯互通。”王松表示。

在王松看來,今天的内容開始變得更為個性化、長尾化。這種内容應用基于場景的變化而變化,就需要網絡服務能夠支撐這樣的應用變化。而過去CDN以應對高通路量、重複不變的内容達到效率最高的技術,已經無法解決今天的應用需求。是以隻有網際網路的重構,才能使CDN重新獲得生機,而這,也是藍汛目前投入資源到首鳴資料中心和網際網路交換中心的目的所在。

藍汛王松:雲時代,做中國中立的網際網路交換平台

藍汛交換中心大樓

當然,王松很清楚,未來的CDN、網際網路交換中心或雲交換中心的營運方式和商業模式都會與傳統的CDN業務有很大不同。

“我們也在融合CDN,我們現在已經對接了包括這幾家包括阿裡、騰訊、微軟雲,這是未來的趨勢。”王松認為,“因為不同雲之間的流量會越來越大,是以雲交換的重點之一就是把公有雲、私有雲,包括各種平台都打通,讓他們友善地遷移,這是我們作為第三方中立的開放平台的優勢,充分共享資源和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對生态中的所有人而言,都是受益的、共赢的。”

筆者記得以前采訪過一家國有物流企業,如今不僅采用第三方合約物流商,而且在最後一公裡甚至利用網際網路共享的第三方物流,以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這樣落地的基礎,還是系統的開放,讓管理變得透明和簡單。

在筆者看來,這就是所謂的網際網路生态,從以前産業鍊上下遊的關系,變成一種競合的關系、共享的關系,而唯一的衡量标準,就是降本增效——這就是網際網路的本質。

王松治下的藍汛,要從CDN變成平台的平台,不是沒有可能。你說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