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聚焦AI與聯想變陣,是巧合還是必然?

當我落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忽然覺得,幾天前的7月20日真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巧合的神奇的日子。

那天上午,聯想在上海舉行了今年最大的品牌活動——第三屆全球創新科技大會(Lenovo Tech World)。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明确了聯想的未來定位——做“由AI驅動的智能變革的推動者和賦能者”。甚而至于,“聯想三年之内要投入12億美元,確定第三波戰略”。楊元慶的所謂“第三波戰略”, 是指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基礎設施+雲、裝置+雲。

同樣是在7月20日,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中提到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标,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

而就在那天晚上,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新鮮出爐。前十名幾乎沒有意外:沃爾瑪、國家電網、中國石化、中國石油、豐田、大衆、殼牌、伯克希爾-哈撒韋、蘋果、埃克森美孚,其中能源企業占了一半,其次是汽車、零售、保險和IT。而聯想,則從一年前的202位,下跌至226位——排名下降,然而,卻扭虧為盈了。

同一天發生的很多事情,可以看作是一種巧合,也可以看成是聯想轉型發展的曆史必然。

聚焦AI與聯想變陣,是巧合還是必然?

順勢而為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聯想這30多年的發展曆程,就會發現聯想的路徑和其他很多優秀的民族企業一樣,更多在于順勢而為。或許有些人并不認為聯想會跟人工智能有什麼關聯,但實際上,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能成為國家戰略,一定是和中國改革開放40年,制造業崛起成為世界大國,以及網際網路+及大資料助力行業新舊動能轉換更新分不開的。

我們來回顧一下AI的三要素:資料、算法和計算力。

資料在以前,最主要應用于金融、電信、航空、航天等幾個最有錢又最需要通過IT技術釋放生産力的行業;後來,有了網際網路,有了電子商務,特别是有了移動互聯之後,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為各種App資料的采集提供了最好的終端平台——大資料成幾何級數增長;而後,物聯網開始普及,各種傳感器應用于制造行業、交通行業等日常應用中,再一次推動大資料的幾何級數增長。

大資料有了,沒有計算力和好的優化算法,仍然無法從海量大資料中提取規律和價值,形成人工智能。這時候,IT基礎架構在AI的計算力和算法上的優化成為關鍵。

隻有基于資料、算法和計算力的基本準備工作就緒,同時由于中國人口衆多、網際網路應用全球領先,是以成就了中國AI市場在今年得以引爆。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無論是政府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成為國家戰略,還是包括聯想在内的民族企業聚焦AI着眼于未來,也就順理成章。

第三波戰略

事實上,聯想在AI領域之前就已經有了相當多的積澱。比如說,聯想是包括BAT,百度,阿裡,騰訊在内的衆多網際網路企業的AI GPU伺服器的主要供應商。

聯想集團進階副總裁、資料中心業務集團中國區總經理童夫堯曾舉例:“在京東,聯想優化GPU架構後的5000個計算節點,正在被用于京東深度學習等應用。利用它進行的消費者購買習慣分析等算法,這套系統現在已經廣泛服務于京東6000萬客戶。”

聚焦AI與聯想變陣,是巧合還是必然?
聚焦AI與聯想變陣,是巧合還是必然?

童夫堯認為,客戶關注更多的不是市場佔有率多一點少一點的問題,而是聯想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帶來什麼樣的價值。

不僅如此,前文提到的智能手機、移動互聯和制造業物聯網,都是大資料的主要來源——聯想每年銷售的裝置數量超過1.5億台,擁有數量不菲的制造工廠;在全球擁有9個資料中心,超過2000台伺服器;每天聯想新增的資料量超過30TB,每天處理的資料超過150億條——聯想擁有超過12PB的資料,是國内最大的制造企業資料叢集之一。

而在算法方面,聯想其實引進了大量人才,其中包括從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位置上加盟聯想的芮勇博士等。據悉,聯想在算法上的積累,已經支援其對自然語言了解的準确率達到90%以上,支援對店内視訊分析來優化顧客最喜歡通路的區域位置和購物路線,支援醫生對CT圖像進行輔助判斷早期癌症病人等等。

有了資料、計算力和算法,聯想就擁有了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這友善聯想在智能終端領域的協同發展。在筆者看來,這也是為什麼楊元慶将“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基礎設施+雲、裝置+雲”定義為聯想“第三波戰略”的原因。

變陣為重塑價值

“大家看到最近一段時間聯想的業務在轉型,其中包括組織結構的調整,目的是希望能夠形成一個端到端的獨立的業務體系。”童夫堯面對媒體,直截了當,“這個調整的關鍵,是我們思考未來我們能給客戶提供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因為對于客戶來說,市場佔有率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一點,他們關注更多的還是聯想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我們中國的聯想團隊談論比較多的話題不僅僅銷售硬體,而是超脫于硬體之外,能夠給到客戶真正有價值的解決方案。”童夫堯解釋說,“中國很多客戶希望聯想能夠承擔起更多的價值,能夠給客戶提供更加多的增值服務。是以聯想DCG在中國市場從硬體轉到服務,轉到解決方案,轉到雲,轉到大資料的路徑上,會更快一些,這是我們未來的方向,也是過去一兩年我們組織架構變化的背後原因,我們一直在不斷修正自己的方向跟戰略。”

聯想在人工智能實驗室、5G研究實驗室、企業服務雲計算研究室等等領域開始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技術布局,還包括從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位置上加盟聯想的人工智能專家芮勇博士、從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語言技術實驗室文本分析研究組負責人位置上加盟聯想的徐飛玉博士等一批頂級科學家,以及多個行業應用領域的行業專家。這些投入,讓聯想在今天,可以與行業客戶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

“我的目标就是,當我們同僚參加招投标的時候,我希望客戶的CIO、CTO對聯想的産品評價是穩定可靠,對得起今天所講的42項No.1,包括客戶滿意度第一,可靠性、穩定性第一,不管是ThinkSystem還是ThinkAgile。”童夫堯強調,“這是企業級業務最根本的,這一點不僅要宣傳,而且要讓客戶心服口服。”

聚焦AI與聯想變陣,是巧合還是必然?
聯想DCG釋出全新的ThinkSystem資料中心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産品組合(整合原System x與ThinkServer)以及ThinkAgile軟體定義的解決方案,雙品牌合力覆寫傳統企業及超大規模資料中心類客戶,為客戶的智慧化轉型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援。

在童夫堯看來,隻有客戶信任了你的産品是高品質的,是穩定可靠的,才會願意接受聯想硬體之外的解決方案,願意接受聯想所提供的服務;才能放心地把包括存儲、網絡的整個資料中心的規劃、建設、運維交給聯想;才能跟聯想有更多的溝通和思想碰撞,聯想的價值才能充分展現;未來才有機會在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能方面,達成更多深入的合作。

實際上,聯想正在建立一個可以幫助客戶從頂層設計開始探讨的、有行業know how的專業人才支撐的解決方案團隊,與聯想研究院的更基礎和前沿科學的專業人才團隊一起,組成一個純技術導向的體系。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希望《财富》世界500強排行榜裡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希望中國的高科技企業越來越多,更希望他們代表的不僅僅是中國制造,而是中國創造。我們希望聯想從貿易的聯想、制造的聯想,邁向嶄新的第三個階段——技術的聯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