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華為雲的官網,華為雲7.11品牌日的活動赫然入目:充值領取代金劵的網際網路玩法,随着華為進入公有雲市場,也正式登場亮相。
實際上,從2017年3月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宣布華為正式進軍公有雲市場到7月11日“華為雲中國行”來到北京,正好過去了四個月。
這四個月,是“華為企業雲”更新到“華為雲”的四個月,也是華為雲BU正式成立、華為在公有雲領域增加投入的四個月。
7月11日華為雲BU副總裁、中國區業務部部長鄭殿海首次在媒體前公開亮相,解讀華為雲。
雲進入2.0時代
鄭殿海在主題演講中首先抛出了一個觀點:華為認為下一個十年将是雲的2.0時代,相對于1.0時代網際網路企業作為主角,2.0時代的主角将變成大中型企業。

大中型企業将成為公有雲市場成長的新動力,已經是業界共識——無論是阿裡雲還是騰訊雲,從去年開始,就已經紛紛把市場拓展重點放在了大中型企業。當然,無論是阿裡雲還是騰訊雲,在大中型企業客戶領域,相對于華為來說,都還算是新手——畢竟,華為對于大中型企業市場的了解和積累,要更勝一籌。例如在100多家國資委直屬的央企當中,幾乎所有企業都應用了華為的産品和服務;在全球财富500強中有172家,在全球财富100強中有43家領先企業,選擇了華為做為數字化轉型的夥伴。
當然,對于大中型企業客戶的重視,并不意味着華為雲要放棄掉中小企業市場。正如本文開頭所描述的華為雲官網線上促銷活動一樣,鄭殿海表示,“面向大型企業,華為幫助他們解決雲轉型中的困難,更好地把握未來;面向中小型企業,華為陪伴他們成長,幫他們抓住未來。”
在筆者看來,正是基于這樣的優勢,華為雲才點明了雲2.0時代的幾大要素:第一,資料主權和資料安全問題;第二,已有應用如何向雲平滑遷移;第三,大中型企業需要完整的雲服務解決方案。如果這三個關鍵問題得到了滿意的答複,那麼,企業必然通過擁抱雲、融入雲,實作用雲計算技術和理念創新商業模式和營運模式,來提升客戶體驗和創新效率。
不僅如此,為提供更好的一緻性的雲服務體驗,2017年7月,原“華為企業雲”全面更新為“華為雲”。筆者了解,這不僅是品牌上的更新,更是在戰略上的明确定位,華為雲将面向全規模的企業市場,提供公有雲服務。
資料是屬于客戶的資産
值得一提的是,在“華為雲中國行.北京站”上,國際權威認證機構英國标準協會(BSI)宣布華為雲獲得雲安全CSA STAR國際認證。BSI大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林勁為華為雲營運部總經理薛浩頒發華為雲CSA STAR金牌認證。在筆者看來,這是華為在雲2.0時代三大要素中最為看重的一環:解決公有雲客戶的資料主權和資料安全問題。
“‘上不做應用,下不碰資料’是華為一直以來非常堅定的戰略。”鄭殿海強調,“我們希望在技術體系、管理體系上面建構一個相關參與人‘不想、不敢、不能’的安全防護體系,來捍衛客戶的資料主權。”
據鄭殿海介紹,“不想”是說華為在戰略上,和這麼多年服務大客戶的相關經驗上,不想碰資料;“不敢”是從華為公司制度上,建立了一整套完善安全的管理體系,讓内部員工不敢碰資料,而且是得到了客戶和政府認可的“不敢”;“不能”是指技術上,華為做到了安全防護,讓其他人不能觸碰資料或破壞安全。
依照薛浩的表述,華為提供的雲安全解決方案涉及了網絡安全、資料安全、安全服務以及安全營運等各個方面,共有三個層面。第一層是基礎安全,比如防DooS攻擊、安全殺毒這些基礎安全服務免費提供給客戶;第二層是安全增值服務,比如與賽門鐵克一起釋出的安全解決方案;第三層是面向特殊行業和特殊客戶提供的一些要求比較高的安全服務。
事實上,作為國際公認的雲服務商安全資質,CSA STAR認證是資訊安全管理體ISO/IEC27001的增強版本,結合雲控制矩陣(Cloud ControlMatrix)、成熟度等級評價模型,以及遵循國際相關法律法規和标準要求,對雲計算服務進行全面、中立、嚴苛、準确的安全評價。
顯然,華為雲把安全可信作為核心競争力之一,其對于安全這部分的能力,一定會持續投入進行建設。
開放和線下服務相輔相成
實際上,“可信、開放和全球的線下服務能力”是鄭殿海主題演講中提及的華為雲三大核心優勢。在筆者看來,所有這三點,也都是華為原本就具備的優勢,在華為雲厚積薄發切入公有雲市場的今天,選擇這幾點來做為其後發制人的三個大招,十分務實。
毫無疑問,華為雲相對于其他幾家公有雲供應商的閉源系統來說,OpenStack的開放雲架構是其最主要的不同點之一。一方面,華為作為OpenStack白金會員和最大客戶,必然會繼續引領OpenStack在公有雲大并發場景下發展高可靠和高可用能力;另一方面,開放雲架構對于自主可控需求的客戶有着非常高的吸引力,一定會推動這一市場的發展。
作為華為開放能力的重要代表,據了解,華為軟體開發雲自2016年12月推出後已經收獲了良好的回報,其面向中小軟體企業、軟體外包企業、雙創企業、網際網路企業、高校和廣大軟體開發者提供的一站式雲端DevOps平台,已經跟大連、青島、福州、貴陽、西安等多個城市政府簽約,開展軟體開發深度合作,并助力大連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30多所高校的軟體創新教學平台,服務300多家企業、2萬多位開發者的雲上開發。
筆者了解華為的這種開放,不僅僅是架構層面,同時也是面向華為生态合作夥伴開放能力,包括線下服務能力。在薛浩看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把ERP、CRM等核心業務遷移到公有雲,希望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做好客戶服務體驗。目前,華為雲是中國首個被SAP認證的IaaS合作夥伴,即将面向企業市場推出支援SAP HANA的公有雲服務和解決方案,滿足政府、金融、教育等各個行業的數字化程序。
“線下服務是華為的傳統優勢。華為希望依靠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服務網絡,與合作夥伴一起提供線下服務,來滿足客戶的需求,比如中軟國際是華為雲在軟體開發雲方面的重要合作夥伴。華為還有其他類型的線下服務合作夥伴,并且已經推出了相關的合作夥伴計劃。”薛浩強調,“華為不僅在本地服務方面獲得了業界的認可,而且華為全自助的線上服務在消費者、手機領域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可以應用于公有雲。比如華為雲目前線上上的促銷,也吸引了很多個人客戶、中小企業客戶進行采購。華為雲未來會把線上線下能力更有機地融合起來。”
總體而言,此次華為雲7.11北京站上鄭殿海的解讀,讓筆者看到華為的一脈相承——無論是華為的“上不做應用,下不碰資料”理念,還是華為面向企業市場的“平台、生态”戰略,都與“可信、開放和線下服務”一脈相承。
華為做“華為雲”,隻要仍然把合作夥伴和生态放在第一位,就有希望通過互相促進來提升整個體系的效率,進而提升客戶和社會的效率,并取得與之相應的市場地位。正如鄭殿海所說的,“一個人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