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程式和新零售,雙雙涉入深水區

2016年10月,馬雲在阿裡雲栖大會上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

2017年1月9日,張小龍在2017微信公開課Pro上釋出的小程式正式上線。

不論是新零售還是小程式,我當時的看法都是“短期不可高估,長期不可低估”,兩年後,我的觀點均已被驗證。“新零售”由阿裡提出,卻已普及到電商零售行業,驅動消費更新;小程式由騰訊發明,卻已成為超級App标配,改變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生态。

新零售和小程式,分别成為阿裡和騰訊未來戰略的重要支點,兩者正在交織。

小程式和新零售,雙雙涉入深水區

小程式和新零售

對于騰訊來說,小程式看似隻是一個開放平台,實際上卻承載了其産業網際網路以及智慧零售的核心戰略。

小程式前身是微信公衆号第三方應用,基于去中心化理念,微信采取獨特的應用标準來規範第三方應用的建立、釋出和營運,開發者基于微信小程式可以搭建輕量級應用,使用者無需下載下傳安裝,就能用小程式找到所求,所見即所得。

小程式和新零售,雙雙涉入深水區

截至2018年底,微信+WeChat合并使用者數已達到10.98億,作為國民級超級App,微信流量溢出效應明顯,小程式成為溢出通道。對于騰訊來說,小程式不隻是可以深挖微信價值,也是産業網際網路戰略落地的支點。騰訊推出七大“工具箱”:公衆号、小程式、微信支付、騰訊廣告、企業微信、大資料、安全能力,可見小程式是産業網際網路中重要的基礎設施。要注意的是,智慧零售是微信在産業網際網路中的第一賽道,本質就是騰訊的新零售戰略,其落地同樣依托小程式。

正是因為小程式對騰訊戰略至關重要,是以拿到了許多資源,與微信支付、微信群、微信卡包、微信公衆号、微信搜尋等能力結合,豐富的能力吸引大量開發者前來,去年11月,馬化騰宣布,已有150萬開發者加入小程式開發生态,小程式應用數量超過100萬,覆寫200個細分行業。随着應用的增加、功能的強大、體驗的增強,小程式現已成為普羅大衆使用者的日常習慣,去年11月日活達2億,第三方小程式平台阿拉丁資料則顯示,使用者日均使用小程式時長已達10分鐘。

小程式商業生态已十分繁榮,2018年7月微信就曾宣布有超過5000家第三方平台在做小程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19年初IPO的微盟;2018年超過100家投資機構對小程式賽道項目進行超過80億元的投資,不乏紅杉、高瓴資本、IDG和金沙江等明星VC,第三方平台和VC進一步繁榮了小程式生态,《微信就業影響力報告》顯示,2018年微信小程式累積創造商業價值高達5000億元。

新零售則是阿裡商業能力溢出的載體,張勇稱阿裡巴巴為“商業作業系統”,新零售是這一作業系統最核心的元件,在新零售中,品牌、商品、銷售、營銷、管道管理、資金、物流供應鍊、組織、資訊管理系統等11大商業要素,被整合起來幫助商家實作數字化商業能力。

小程式和新零售,雙雙涉入深水區

1月,在阿裡巴巴2019全球品牌新零售峰會上,阿裡交出2018年新零售成績單。阿裡新零售委員會統籌内部的新零售八大縱隊落地新零售戰略,其中天貓縱隊成為全球品牌新零售試驗田,其在服飾、汽車、食品、快消、家裝、商超、百貨等全行業推進新零售技術與方案的大規模商用,推進建設新零售之城、新零售商圈和智慧門店,截至2018年11月天貓新零售智慧門店總數達20萬家。在天貓外,餓了麼+口碑面向本地生活商家,幫助他們擁抱新零售場景;盒馬鮮生作為新零售标杆在2018年底已擁有122家門店。正式釋出兩年後,阿裡新零售戰略也已漸入佳境。

看上去小程式和新零售沒有可比性,然而事實上卻有很多共同點。

小程式和新零售是AT的戰略支點;是AT能力溢出的通道;是中國獨創的模式;是生态的PK;是行業的普惠,百度、阿裡和位元組跳動都在做小程式,京東、蘇甯和騰訊都在做新零售。

随着小程式和新零售的加速融合,阿裡與騰訊的商業生态競争也會進一步聚焦于此。

小程式+新零售

小程式和新零售現在已交融在一起。

智慧商業服務提供商微盟日前釋出了行業首份聚焦新零售産業的小程式報告:《2018微信小程式行業應用發展研究報告》,起家于微信第三方開發的微盟是中國最大的第三方小程式服務商,也是小程式服務商第一股,基于小程式等微信能力給商戶提供微商城、客來店、智慧零售、智慧餐廳、智慧酒店、智慧休娛等解決方案,其報告很有說服力。

微盟報告顯示,開通小程式的商戶中,電商商戶占比達到29.62%,生活服務商戶占比18.84%,零售商戶占比13.46%,餐飲商戶占比12.69%,四類商戶合計占比高達74.61%。微信釋出的《微信就業影響力報告》引用中國信通院的調查則顯示,小程式主體中,服務業占比高達94%。

小程式和新零售,雙雙涉入深水區

不論是服務業、零售、餐飲、生活服務還是電商,都屬于新零售賽道,由此可見,小程式事實上已成為新零售的标配,新零售則成為小程式核心應用場景。

微盟報告認為,随着流量紅利的消失,電商平台的扣點高、成本高、留存難等問題日益明顯,越來越多的商家和企業開始不再依賴單一平台,多平台發展,甚至去平台化,擁抱小程式這樣的“去中心化”平台,營運自有流量。曾經宣稱不給小程式入口的微信,事實上給了小程式幾十個入口,流量溢出效應明顯,小程式成為低成本流量窪地,則正好迎合了企業和商家去平台化的需求。

微信釋出的《微信就業影響力報告》顯示,2018年以超市為主的生鮮小程式服務2億人,使用微信“智慧餐廳”的使用者同比增長1.7倍,小程式與電商、零售和餐飲等行業深度融合,微盟報告也顯示,小程式具有開發維護成本低、應用門檻低、快速獲客、提升使用者體驗等特性,天然适合本地生活服務、電商零售等行業的高頻、剛需場景,這些,事實上都是新零售場景。

當小程式與新零售的結合度越來越高時,阿裡與騰訊的生态競争就更加明顯,因為兩者的核心都是要吸引商家到對應生态,實作數字化轉型,不同之處是:阿裡新零售是一種系統化的數字重構,基于中心化的流量、技術、物流等能力“賦能”給商家,進而提高效率、減少庫存、降低成本和提升體驗。騰訊小程式則是一種産品化的解決方案,基于去中心化的流量、服務和規則,去“引導”商家,幫助其獲客、留存和營銷。對于零售企業來說,阿裡新零售門檻高,但能力更全面;騰訊小程式門檻低,但要有更多能力如SaaS、支付、AI等配合,才能實作全面數字化。

小程式和新零售已成為阿裡和騰訊兩大巨頭生态競争的抓手。擁有小程式的騰訊正在大力落地智慧零售戰略,跟阿裡新零售異曲同工,阿裡則上線了支付寶小程式、淘寶輕店鋪來實作類似的輕應用生态,種種動作的背後,是對商家的争奪,也是商業生态的PK。

小程式VS新零售

跟阿裡要從11個商業要素次元面面俱到地重構零售人、貨、物三要素不同,微信小程式做的事情更少一些,比如使用者在電商小程式購物後,快遞到家;使用者在某服裝品牌小程式下單後,送貨上門;使用者在奶茶店小程式下單後,到店取貨,如此種種,小程式都隻解決零售一個環節的問題。對于商家來說,可以低成本獲客、喚醒沉睡顧客、做好會員營銷、提升購物體驗;對于使用者來說,則可以實作随時随地多場景的零售消費體驗。不論是對使用者還是對商戶,都部分實作了新零售。

微盟報告顯示,超過半數商家對小程式保持較高關注,隻有2.95%的受訪商家從未聽過小程式,小程式幾乎已是家喻戶曉,超過一半的已有公衆号商家會開通小程式,他們最看重小程式的是品牌宣傳,其次是線上銷售和線下引流,最後才是提升體驗和會員經營。一半以上的商家成立專門的小程式團隊,且多采取自主經營,但開發小程式會首選第三方服務商的免費或付費服務。

小程式和新零售,雙雙涉入深水區

小程式并不完美,特别是對于中小商戶來說,推廣和營運的兩大難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微盟報告顯示,46.26%的受訪商戶面臨小程式營運難的問題,主要大難點是獲客、轉化和留存,他們急需第三方營運教育訓練指導服務。43.17%的受訪商戶表示小程式推廣難,即便有廣告投放預算也不知如何才能更加有效有用劃算,這些痛點對第三方小程式服務商而言是機會所在。

正如微盟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孫濤勇最近在阿拉丁小程式創新大會上所言:小程式目前還處于蓄勢階段,這個階段将要維持兩年左右,大部分商家在小程式上的訂單占整個生意規模30%以上才算爆發,未來小程式會成為企業的私域流量和官方管道,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把生意選擇放在小程式上,這意味着小程式對商業生态包括新零售生态的改變才剛剛開始。

小程式和新零售,雙雙涉入深水區

要說明的是,新零售還是小程式對于商家來說不是“二選一”的問題。阿裡此前就曾透露,越來越多的天貓品牌開始成立“新零售部門”,相信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同樣成立了小程式團隊,對于很多商家來說,将小程式作為一個落地新零售戰略的切入點也更加明智。

新零售是一個宏大的頂層設計,需要小程式這樣的抓手,但隻是小程式對商家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新零售背後是商業模式、經營理念、零售技術、組織管理諸多元度的更新,隻有從品牌、商品、銷售、營銷、管道、物流供應鍊、組織等等次元一起發力,才能真正實作新零售,才能重構人貨場,這就好比瑞幸咖啡雖然有小程式,但這不是它與星巴克的本質不同。

微盟小程式報告中的一個觀點我深以為然:小程式成為長尾商家标配,數字化基礎設施。中小商家要數字化不可能全靠自己,也不适合找一個咨詢顧問公司來做全套設計,更有效的做法可能是基于小程式建立客戶和交易管理系統,先将線上線下的商品、使用者和交易實作數字化,再與業務系統中台整合,進而全面數字化。微盟孫濤勇的觀點是企業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的時候需要實作“6個線上”:商品線上、門店線上、業務線上、客戶線上、管理線上、營銷線上,小程式可以滿足其中大多數“線上”需求,這意味着,長尾商家擁抱新零售的最佳路徑就是小程式。

小程式和新零售,雙雙涉入深水區

頭部商家、國際品牌、連鎖巨頭們,則可以跟随阿裡等巨頭的指引,對新零售進行頂層設計,再以小程式作為切入點,在多個擁有小程式能力的超級平台經營流量,實作對新零售的落地。

不論什麼路徑,小程式和新零售,最終都會成為電商、零售、本地生活服務和餐飲等新零售行業的标配,阿裡和騰訊的戰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