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2B、2C不一樣:産業網際網路究竟需要什麼競争力?

騰訊股價持續低位徘徊,港交所最耀眼的科技之星,似乎今年并不受資本市場的待見。過去兩個月,一向低調,與公衆刻意保持距離的騰訊高管們,也在騰訊架構調整一周年紀念的節點前後,紛紛與媒體溝通,向公衆解讀騰訊的變化。

網際網路2B、2C不一樣:産業網際網路究竟需要什麼競争力?

騰訊架構調整的設想是,“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産業網際網路”,簡單的說是“既要做好2C業務,還要做好2B業務”。持續低迷的股價,是騰訊面向産業網際網路艱難挑戰的表現之一。資本市場的克制,根本原因還是一點:騰訊2C業務的成功不足以證明這家公司2B業務也能獲得同樣的成功,網際網路2B、2C的業務邏輯不一樣。

談及産業網際網路或是2B業務,必然提及阿裡與騰訊的比較。騰訊提出“擁抱産業網際網路”同年,阿裡集團也提出了“阿裡巴巴商業作業系統”,應該說,“阿裡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的提出,是阿裡對“後網際網路時代”的一次承前啟後的總結。

從微信誕生的2012年開始到2018年,騰訊盡享移動時代的微信紅利,阿裡與騰訊的産業博弈中,騰訊一直占據上風,轉折點是2018年。

2018年除了兩家公司各自戰略、架構的更新或調整外,還有件标志性事件——2018年8月,星巴克宣布了與阿裡巴巴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更早的2016年12月,星巴克與騰訊宣布了戰略合作。

網際網路2B、2C不一樣:産業網際網路究竟需要什麼競争力?

事實上,阿裡與騰訊的戰略博弈中,騰訊開始漸落下風,其實是阿裡在2016年開啟的“新零售戰略”,兩家公司開始投資或收購線下傳統零售公司,騰訊是投資,阿裡更偏向收購。

騰訊的核心競争力是“資本”、“流量”,微信誕生了微信網際網路,騰訊因勢利導,通過投資的方式,收割了諸如京東、拼多多、搜狗、閱文、美團點評等,幾乎是中國網際網路大半壁江山,這種“代理人”制度,核心是“流量變現”的外部化和最大化。這種模式也有它的弊端,例如,京東與拼多多競争激烈,它們雖然是“騰訊系”但始終不是騰訊子公司,又如将電商、外賣等“髒活、苦活”剝離後,導緻騰訊公司的業務空心化——外界評論認為,騰訊公司不習慣辛苦錢,這樣的“偏見”也有一定道理。

一家公司如果太過一帆風順,其組織和企業文化也容易形成自己的肌肉記憶或企業慣性。

騰訊從2C切入2B,倒不是切換賽道,而是試圖在2C賽道資源整理,開辟新的2B賽道。這要求,強有力的中台協調力——将散落在各個事業部的優勢資源集中起來,但與此同時,集中優勢兵力并不代表着“各個殲滅敵人”,網際網路2C的競争是“殲滅戰”,産業網際網路或者說網際網路2B的競争卻是“全局戰”,說到底,這并非戰争,卻是服務。

網際網路2B、2C不一樣,産業網際網路說到底是服務産業,是以騰訊在2C網際網路時代的優勢——資本與流量,也就不再是它的優勢。另一個話題是,2018年,位元組跳動系全面爆發,它在流量端的掌控力也讓騰訊坐如針氈,這也是2018年,騰訊與位元組跳動戰火全面更新的原因。

網際網路2B、2C不一樣:産業網際網路究竟需要什麼競争力?

網際網路時代,競争是單向的“殲滅戰”,是以它的産業邏輯,正如周鴻祎所說的,是“反木桶原理”。PC時代,QQ的強大存在,流量導入到遊戲、門戶、郵箱等,雖然騰訊在電商、搜尋等都做得不好,但這并不妨礙騰訊的強大存在,移動時代,也是如此,微信的強大存在,進一步強化了騰訊在遊戲、門戶等優勢,更重要的是,騰訊将電商、搜尋等領域通過代理人方式進行剝離和投資,流量變現最大化——說到底,網際網路2C是“流量為王”。

産業網際網路時代,我更願意稱之為“後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不是不再重要不再流行,而是網際網路已經成為生活與生産的基礎設施。

“後網際網路時代”的标志是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的消失,網際網路平台為傳統企業帶來流量和很多消費者,這卻是幫助了很多企業觸網經營與成長,但這隻是第一步,接下來是企業更多問題的解決,而不同企業面向不同産業,不同行業面臨的難題,也各不相同。

“後網際網路時代”,核心是企業或機構的全面數字化,流量的輸入,隻是其中一項。

當然,阿裡與騰訊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阿裡說,我們希望把阿裡過去20年積累的,不管是場景還是數字化能力,與雲計算等其他服務充分融合,形成獨特的阿裡巴巴商業作業系統,輸出賦能,服務好企業;騰訊說,我們不直接介入商業,我們是做好自己的定位,我們是“助手”,助力方式,我們在旁邊給企業第一個工具,提供幫助。

網際網路2B、2C不一樣:産業網際網路究竟需要什麼競争力?

“作業系統”與“工具”的差異,與阿裡、騰訊兩家公司不同成長曆史有關:阿裡在很多領域當發現問題太難,需要大投入時,都是自己撸起袖子幹,譬如做淘寶發現需要信用建設,就有了支付寶的擔保交易,後來電商做大了,需要保障配送,不僅與四通一達做了戰略合作,也做了菜鳥,而阿裡成長過程中,需要技術支撐,于是又有了阿裡雲…

阿裡一直做的是B2B2C,騰訊做的是B2C,自然也就有了阿裡喜歡“重”,騰訊喜歡“輕”,說到底,是兩家公司對商業本質的了解以及行業覆寫的廣度差異。或者說,騰訊一直都是純粹的網際網路公司,阿裡一直是“網際網路為表,服務為實”的公司,網際網路是達成阿裡所謂“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一願景的技術手段。

對阿裡來說,“阿裡巴巴商業作業系統”是過往20年的曆史性提煉,當然,也是現階段,阿裡有這樣的底氣為客戶提供數字、金融、零售、營銷、技術等面全數字化系統解決方案。

産業網際網路的“非流量”語境,星巴克案例之外,還有更為典型的是出行市場。滴滴與快的時代,騰訊依靠流量優勢,獲得滴滴出行更多股權,但此後,諸如公交、共享單車,騰訊的流量優勢便玩不轉了——騰訊投資的摩拜單車敗給螞蟻金服投資的哈啰出行,很重要一個原因是,信用免押金一役,微信有強大的流量優勢,但支付寶除了流量之外,還有芝麻信用分。

網際網路2B、2C不一樣:産業網際網路究竟需要什麼競争力?

一周前環球度假區宣布與阿裡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主題公園及度假區的科技應用和數字化體驗革新,這一項目是目前裝上阿裡商業作業系統場景複雜度最高的一個。北京環球度假區項目籌備到開工曆時18年,覆寫七大主題景區,勢必是個過億人次接待量的遊玩項目,涉及票務、入園、娛樂、餐飲、住宿、出行等多個環節。說到底,北京環球度假區不缺流量,缺的是如何讓園區運轉效率大幅度提升,遊客更好體驗的一個系統性方案。

環球北京度假區和阿裡的戰略合作,可以想象到的有:如飛豬購買公園門票、預定酒店,如支付寶的人臉識别技術定制開發解決方案——包括入園、置物櫃、快速通道以及購買商品、點餐均可通過支付寶人臉識别進行,又如口碑給予點贊、預排位等等。

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張勇2018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我們的打法是大生态的打法,或者内部來講,是集團軍的打法。阿裡任何一條戰線,任何一個縱隊,任何一個兵團,在市場上都能找到非常強勁的競争對手,但關鍵是,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所有人加起來,能創造什麼樣的化學反應,怎麼樣建立一個體系的優勢,這個是很重要的。單個(業務)要有銳利度,但還是要有一個體系的優勢”。張勇

張勇的這番話,其實也值得騰訊的思考,就目前來說,騰訊的唯一優勢便是微信和它的流量——騰訊應該如何建立一個體系優勢?

2016年12月,星巴克宣布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也是以中國門店全面介入支付寶是在2017年底,也是這一年,星巴克與阿裡在上海打造了亞洲首家全沉浸式咖啡體驗館——星巴克臻選上海烘培工坊,這是星巴克全球數字科技含量最高的門店,半年後2018年6月,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宣布退休,他在退休前最後一個關鍵決定便是——全面擁抱阿裡新零售。

2018年8月,星巴克與阿裡的戰略合作開啟後,資本市場也對此有了很積極的響應,此後星巴克的股價一路飙升——從與阿裡戰略合作開始至今,星巴克的市值幾乎翻了一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