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技向善”是極好的品牌口号,但不應該是騰訊願景或使命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在朋友圈宣布了騰訊公司新的願景與使命——科技向善。

今年3月兩會上,“科技向善”的提法出現在馬化騰的提案上,在此之前的2月份,他在《财經》雜志發表署名文章《科技向善》,2018年12月12日微信張小龍在騰訊員工大會上引用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一句話“善良比聰明更重要”,更早之前的2018年1月20日騰訊前CTO張志東發起了“科技向善 Tech for Social Good”的研讨會。

與“科技向善”似曾相識的,還有大洋彼岸Google公司的一句“不作惡 do not be evil”,不知道騰訊是否借鑒了Google這一守則,能夠有這樣表态,總歸是好的。

過去幾年,國内網際網路遭受不少的質疑,也出現了諸如“百度搜尋醫療廣告”、“滴滴順風車殺人”、“攜程大資料殺熟”、“王者榮耀青少年沉迷”、“714高炮貸款”等案例。騰訊站出來,提出“科技向善”,值得肯定。

但“科技向善”作為騰訊公司新的願景與使命,卻并不是正确選項——正如開篇題目所講的,“科技向善”如果作為GR與PR宣傳,這是一句極好的品牌廣告口号,但不應該是企業願景或使命。

企業文化就是使命(Mission)、願景(Vision)和價值觀(Core Values),“Mission”是為什麼成立;“Vision”是我們要去哪裡;“Core Values”是哪些事情是對的,哪些事情是不對的。

Google公司的“不作惡 do not be evil”,是它的Core Values,價值觀與守則。“科技向善”也應該是一種價值判斷與守則。

通俗地說,“願景”是彼岸,是上線,是最高标準;“價值觀”、“守則”,是底線,是最低要求。

再通俗地說,Google公司以“不作惡 do not be evil”來要求自己做價值判斷,就是問一個人,你以後不想做什麼呀?Google說,我不要做一個壞人;如果把“科技向善”作為騰訊公司的願景與使命,那就是問一個人,你以後想做什麼呀?騰訊說,“我想做個好人”——這容易誤導衍生出問題,騰訊以前或現在是壞人?

“向善”不等于“善”,甚至說,究竟什麼是“善”,莫衷一是。好心辦壞事的例子也是常有的。

“向善”是動機,“善”是結果,或者說,“願景”是結果。騰訊并沒有回答,騰訊公司為什麼成立,騰訊要去哪裡?當大家問騰訊時,卻隻是回答了一句話,“我想做個好人”。

“科技向善”是一個過程或動機,更好的應該是“向善科技,造福你我”,還要有一個結果。

嚴格地說,公司的“使命”還潛藏着公司與社會公衆的關系判斷——如阿裡巴巴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如小米的“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使命概括隐含着公司與閱聽人的關系。

騰訊與我們究竟是什麼關系?其實舊版的“通過網際網路服務提升人類生活品質”,雖然沒有那麼強烈的語言沖擊力,但也是一個明确清晰的回答。

騰訊的使命應該是回答,騰訊能夠為公衆社會創造哪些價值,而不是說,“我想做個好人”。

“科技向善”,可以是價值觀或行為準則,也是騰訊一次非常成功的品牌口号,但要做願景與使命,其實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當然,提出“科技向善”也是騰訊公司務虛層面,以及處理騰訊與社會公衆關系的一次重大進步。尤其是在過去的一年騰訊不斷遭遇各種質疑的背景下,“科技向善”确實是個不錯的品牌口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