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AI同傳成标配,表現日漸成熟

8月29日開幕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國内AI同傳領域的領軍代表騰訊同傳為大會提供同傳服務,同時現場服務的還有訊飛聽見。 

請注意,這是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連續第二年讓兩家參與大會的同傳服務工作了。

人工智能大會作為AI領域的權威會議,選擇AI同傳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背書,從一個AI關切者的角度展示AI同傳當下的技術水準,盡可能為大會創造價值。

AI同傳大躍升,但主基調并未變:與人協作

在今天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騰訊同傳展示的是機器獨立識别與翻譯。工作。

采取服務的方式一樣,但騰訊同傳的能力卻提升了。

根據騰訊同傳官方公開的資訊顯示,騰訊同傳通過定制強化語音識别引擎,并采用領域自适應等技術,不斷優化翻譯結果。面對複雜的會場環境和語言環境的變化,騰訊同傳通過自研的神經網絡機器翻譯引擎與語音識别技術,加入NLP、去口語化等技術的處理,語音識别準确率可達97%,翻譯可接受度超過92%。

從現場效果來看,騰訊同傳也确實比較完美的完成了同傳服務任務,獲得了業界認可。

其實在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之前,騰訊同傳已經服務過2019年戛納國際創意節、2019年&2018年世界機器人大會、博鳌亞洲論壇2019年會&2018年會、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香港IES大會、2019年騰訊全球數字生态大會、中國醫院品質大會等,經過了百餘場多語種會議的曆練。

騰訊同傳已經逐漸從中國走向世界,從技術試驗走向現實應用。

摘取AI翻譯的“皇冠”,

除了協作還需開拓更多場景

面對人類複雜的語言體系,以及不同環境下語音、語義的變化,AI同傳無疑是AI翻譯的“皇冠”。隻有人與AI互相協作,才能把翻譯這件事做得更好,這其中既有AI技術不斷進步汲取人類的成熟能力,也有人類不斷地探索,緻力于消除人類語言溝通隔閡。

然而,摘取這枚“皇冠”,除了協作,AI同傳還要做些什麼呢?

1、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能力的上限

精準的翻譯和呈現是實作高品質同傳的關鍵因素,其中既包括AI翻譯要有過硬的技術能力,還要求AI翻譯在各種模态以及海量的服務需求中表現均衡,沒有明顯短闆。

騰訊同傳采取了“微信智聆+騰訊翻譯君”兩大能力的組合模式,前者提供語音識别技術,後者呈現精準的翻譯譯文。騰訊翻譯君現已支援16個語種、85個語言對。在2018年的WMT國際翻譯大賽中,騰訊智能翻譯還獲得了中英方向的世界第一,在翻譯品質上領先。

在提供多模态服務方面,騰訊智能翻譯除了可以提供基礎的文本翻譯、語音翻譯外,還能提供技術能力要求更高的翻譯服務,如圖像翻譯、AR翻譯、AI同傳,甚至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提供靈活的API、SDK線上服務,或者安全可靠的租用、私有化部署方式。目前,騰訊智能翻譯的日均翻譯請求已達6億次。

有技術作為底座支撐,服務模态多樣可選,再加上海量的服務請求滿足,騰訊同傳已經表現出足夠高的能力上限。

2、應用場景不能居于一隅

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給了AI同傳一次非常好的展示機會,也給AI翻譯打開了一扇商業應用的視窗。然而将AI翻譯隻局限在展會這類大型活動的場景中,将永遠沒有機會摘取那顆心心念念的璀璨“皇冠”。

在騰訊同傳的規劃中,服務将延展到社交、旅遊、教育等更多的應用場景,開拓出更多的服務形态。

試想一下,在大型跨國企業設定了定制化的會務翻譯系統,不但可以提高交流溝通的效率,同時也是對人力資源的補充,甚至通過翻譯服務彌補一些員工的語言短闆,助其提升業務管理水準,這是不是比單純的翻譯更有價值和意義?

再比如,在酒店設定客戶系統,提供實時翻譯或多語語音客服等服務,或者為個人使用者提供翻譯接口,直接用手機App、手機掃一掃等提供翻譯服務,未來的生活是不是更加便利?

AI翻譯的價值并不隻是“翻譯”這項“本職工作”,而是在提供翻譯的同時融入到人類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當中。

3、要想達到信達雅,協作仍然不可或缺

信達雅是AI翻譯的終極目标,從技術的發展趨勢來看,協作始終是AI翻譯的主題。

騰訊同傳在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所展示的人類與機器協作的實踐将AI同傳與信達雅的距離拉得更近了。務實派小馬哥會上強調堅持科技向善,堅持做行業的數字化助手,用AI來協助人類。

非常難得的是,即便擁有一身“武藝”,騰訊同傳依然保持克制,始終堅持AI同傳是現有人類同傳的一個輔助,目的是讓同傳更好的服務社會,而不隻是技術的秀場。

AI同傳,AI從來沒有想過完全替代人

實際上,從未來角度看AI同傳的發展,人機協作的主題也意味着這不會隻是AI自己的事。

1、技術都是由不足階段進化而來

必須承認的是,即便AI同傳(翻譯)在各個場合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也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但AI同傳(翻譯)仍是一個尚處在發展程序中、要想達到“理想狀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一直被“替代派”揪住不放的信達雅确實是目前AI同傳(翻譯)的一個“軟肋”,但回想汽車剛被發明出來時也跑不過馬車,我們是否應該對AI同傳有更好的期待呢?隻是在這個過程中,AI同傳需要人類更多的支援和鼓勵。

應該被記住的一點,技術始終是由人創新而來,人自己就是技術的推動力量,沒有理由去嘲笑人類自己掌控和推動,還能為人類創造價值的技術。

2、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也是AI同傳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AI同傳發展的過程中,人與人的協作也十分重要。

AI翻譯并不是什麼高深的事,其核心就是靠龐大的資料庫訓練,模拟不同的場景和語态進行試驗,這導緻一個技術發展特征:其準确度的提升是場景蔓延式的,某些語态訓練得多,就更為準确,未被訓練的部分效果往往不佳。行業玩家之間的互相合作,或能産生場景擴充的效應,資料庫、算法的交流意義明顯。更重要的是,AI同傳本身就需要翻譯人才介入,提供各種建議,轉化成資料庫建設的指南,這方面合作空間還有很大。

3、技術演化比的是技術,為人所用是終點

從技術發展的曆史經驗來看,所有的技術能不斷的演化,比拼的還是對技術的投入和敬畏。AI同傳的價值展現不在于技術本身有多強悍,而是如何更好地用人機協作的方式為人所利用。騰訊同傳這樣的産品,目的也是推進AI同傳服務的進步,對整個産業鍊發展、行業容量擴大做出努力,為整個資訊服務行業做貢獻。

總結: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有言:“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未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給AI同傳開了一扇窗,AI同傳又何嘗不是給AI技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開了一扇窗。就如同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智聯世界,無限可能”的主題一樣,AI創造的不光是與萬物和人類生活的智聯,更多的是給人類無限的想象空間,其中的未來則由AI和人類去共同創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