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百度公布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财務報告,資料顯示,第四季度百度營收272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22%,超出華爾街預期;淨利潤21億元;2018年總營收達到1,023億人民币。

百度AI開放平台首次在财報中露臉
第四季度财報顯示,已有超過100萬開發者接入百度AI開放平台,使用語音識别、圖像識别與自然語言處理等AI能力。百度AI開放平台已經形成了從深度學習架構、深度學習實訓平台、通用AI能力、定制化訓練平台、軟硬一體模組到整體解決方案的全棧式開放能力,推動AI商業化程序。截至目前,百度大腦通過AI開放平台對外開放158項技術和能力,開發者接入百度雲就能輕松地應用AI技術。
從第四季度财報來看,基于百度大腦,依托百度雲,百度AI開放平台已經成為業内最成熟的綜合AI開放平台。百度在财報中首次公布資料,正是因為100萬開發者這個數值得一說。放在任何開放平台,百萬開發者都是一個龐大的資料。深層次來看,百度在财報中強調這一資料則展現出其通過AI撬動B端市場的野心。
2018年是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分水嶺,在消費網際網路進入存量時代後,巨頭們從競相逐鹿C端市場紛紛轉型B/C兩手抓的模式,其中騰訊進行七年來最大的架構調整,成立CSIG事業群,啟動産業網際網路戰略;阿裡将阿裡雲事業群更新為阿裡雲智能事業群,成立新零售技術事業群;百度将ABC智能雲事業部更新為智能雲事業群組(ACG),同時承載人工智能toB業務和雲業務。在第四季度财報中,百度管理層也多次強調了對B端市場的重視。
比如百度董事長兼 CEO 李彥宏表示:
“2018年對百度來說是關鍵的一年,我們将人工智能應用從搜尋拓展到更多業務領域,如資訊流、語音助手、AI解決方案和自動駕駛,讓更多使用者、客戶和合作夥伴從百度的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中受益。”
再比如百度 CFO 餘正鈞表示:
“百度業務正在由移動網際網路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雲和自動駕駛多元化拓展,并将堅定持續地投資。我們希望看到這些投資結出碩果,并在未來幾年持續推動百度的收入增長。”
雖然跟阿裡騰訊一樣,百度對B端市場日益重視,不過百度思路卻最為不同,強調AI驅動B端服務,或者說面向B端市場做AI能力輸出,隻有百度。
百度如何用AI驅動B端業務?
現在行業都在談産業網際網路,百度和阿裡雖然沒有明說,實際上卻早已在B端市場縱深布局,身體力行。産業網際網路的本質是什麼?行業定義很多,然而一言以蔽之,無非是用新技術幫助傳統産品更新換代,實作價值重塑。新技術又是什麼?網際網路+時代最重要的是網際網路技術,如WEB、App、線上訂單等等線上技術。産業網際網路時代,最重要的就是ABCI技術,即AI、大資料、雲計算和IoT,而大資料、雲計算和IoT技術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AI技術互相協同,是以我認為,産業網際網路最重要的就是産業AI,或者說AI産業化。
百度如何用AI驅動B端業務,或者說如何做好智能産業網際網路?第四季度财報已經給出答案。
百度财報顯示,DuerOS已成為中國最普及的智能語音助手,截至2018年12月,搭載 DuerOS 的智能裝置激活量超過2億台,環比上漲45%;語音互動達16億次,并連續八個季度實作每季度資料翻倍;Apollo則是最大的智能汽車開放平台,合作夥伴也已超過135家;百度雲推出了開源計算平台 OpenEdge,讓智能裝置在終端側擁有邊緣計算AI能力,包括智能家居裝置、可穿戴裝置以及其他物聯網裝置。
不論是DuerOS、Apollo還是百度雲OpenEdge,其底層都是AI技術:DuerOS是智能語音技術,Apollo則整合了機器視覺、智能決策、高精地圖、智能語音等AI技術;OpenEdge則是終端側AI平台。百度在B端已形成完整的全鍊條能力:不隻是提供雲計算服務,同時整合各項AI能力;不隻是在雲端提供服務,同時在邊緣側提供終端AI能力;不隻是提供算法,還提供晶片、傳感器等能力;不隻是提供基礎AI技術,還提供語音、視覺、決策、人臉等上層AI能力。
在百度龐雜的B端技術服務體系中,AI均扮演關鍵角色。
首先,不論是自動駕駛、智能語音還是智能邊緣計算,底層都是AI技術。
其次,百度AI技術的優勢成為百度做B端業務的核心競争力,是百度做B端服務的“長闆”。百度是中國最具工程師氣質的網際網路公司,正是因為此百度成為最早戰略布局AI的網際網路巨頭,三年前就已成功轉型為AI公司,“技術立身”的背景讓其AI技術基礎特别是算法優勢十分明顯。基于此,百度基于AI技術來做B端服務,不論是語音、視覺等基礎AI,還是智能駕駛、智能家居等不同産業,抑或是雲計算、AI晶片等不同形式的能力輸出,都有獨特優勢。
再次,百度AI技術很強,通過B端輸出模式,就可以實作AI商業化落地。正如我此前所言,科技巨頭到最後走能力輸出模式,技術輸出的核心價值有三點:1、變相擷取場景以及場景背後的使用者、客戶和資料,巨頭不可能什麼場景都自己做,什麼需求都自己滿足;2、讓自己研發的核心技術更多地得到使用,就可以分攤前期大量的技術投入成本;3、可以形成商業模式擷取真金白銀,百度AI商業化落地也可以形成規模收入。
最後,百度雲/Apollo/DuerOS等商業化開放平台在各個行業擷取各類開發者,本質上在擷取場景,以及場景背後的資料。資料和場景反過來可以反哺AI技術,讓百度大腦更好地學習資料和适配場景,最終不斷進化,AI技術的長闆會變得更長,形成正循環。
是以我們可以看到,百度做B端技術服務的基礎和優勢就是AI技術,反過來,通過向B端各個産業、場景和開發者開放AI能力,百度可以進一步強化AI技術優勢。
BAT齊聚B端市場百度戰法清晰
2019年,科技巨頭是否要做B端市場已經不是問題,怎麼做,才是問題。
在B端市場,有人認為百度後知後覺,實際上這是大錯特錯的。早在2014年的百度聯盟峰會上,李彥宏就提出過一個觀點:中國網際網路下一波機會是企業級軟體,他認為:“未來科技發展将與大資料有很大關系,如果把新的企業軟體和新的大資料結合,再引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未來幾年将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今天來看,這說的就是産業網際網路或者B端市場的本質,然而在四年前,這樣的看法還是很有前瞻性的。
李彥宏也不隻是說說而言,而是一直在布局,百度是中國最早做雲計算的公司,百度也是中國最早布局大資料和将AI技術開放的公司。2018年底開年百度又将ABC智能雲事業部更新為智能雲事業群組(ACG),讓AI、大資料和雲計算技術一起結合且開放給B端。
不隻是百度認識到做B端市場的基礎是AI技術,要将ABC技術融合,阿裡巴巴和騰訊也都有類似的技術架構,騰訊明确了ABC的概念,成立了技術委員會,整合此前分散在各個事業群的AI和資料資源,與雲計算業務協同。阿裡雲是最大公有雲平台,同時十分重視大資料和AI技術,一邊推出了千億元投入的達摩院計劃挖人做基礎技術,一邊面向各個行業推出ET大腦搶占商業場景。
雖然大家都意識到做B端市場AI不可或缺,但百度AI技術是最強的——這一點在業内已有共識。百度不隻是布局AI早,AI技術強,也更擅長于整合不同部門的技術和資料資源。
早在2017年百度就成立了AIG(AI技術平台體系),整合百度研究院等多個基礎AI技術部門包括NLP、KG、Speech、Big Data等在内的百度核心技術,百度今年初成立的ACG則負責将百度AIG的AI技術商業化出來。
AIG負責技術儲備,并通過技術開放和開發者生态的建設,進一步促進資料積累和技術優化,而ACG負責AI商業化解決方案,這樣形成了AI對外的“技術開放生态”+“商業化變現”的雙子座。
四季度AI開發者數量破百萬也證明了百度不隻是有很強的AI技術實力,也善于将AI技術落地到商業化場景中,特别是通過開放的模式。
去年底,阿裡架構調整讓阿裡雲事業群更新為阿裡雲智能事業群,同時讓直接向張勇彙報的集團CTO張建鋒接管阿裡雲,就有加速AI技術整合的意思;今年騰訊成立技術委員會,引入“授權”模式促進騰訊雲服務标準化,同樣是奔着這一目的而去。技術整合和标準化是技術開放的前提。
是以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百度沒有明确地強調要做産業網際網路,但事實上百度在B端市場上已有多年布局,且有獨特的AI戰法,百度将AI技術資源徹底整合到AI開放平台,再借助于百度雲進行開放,在衆多巨頭中形成了差異化的競争力。在百度“夯實移動基礎、決勝AI時代”的整體戰略下,基于AI能力輸出模式,百度将在B端市場扮演關鍵角色,B端也是百度決勝AI時代的關鍵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