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來自星星”的機器人并不是自閉症兒童的“救命稻草”

我的朋友張姐是一位8歲孤獨症男孩的媽媽,她的兒子在2歲被查出患有兒童孤獨症。

“來自星星”的孩子們會有語言障礙、社交障礙。有時候走在路上,張姐的兒子回躺在大街上打滾,導緻她被路人當做人販子,“這是不是你孩子,你别走”。

張姐經常在活動中做志願者,她希望能通過參加活動,讓别人記得她,可以在她老去後不用帶孩子一起離世。張姐說:“千萬自閉症孩子家長的心願,就是比孩子多活一天。”

“來自星星”的機器人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社交能力缺失,溝通能力缺失,重複、刻闆的行為及興趣範圍狹窄。據美國疾控中心資料顯示,2015 年美國約有2.2%的兒童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有學者指出,我國 約有60 萬~180萬名自閉症患兒。目前沒有藥物能徹底治療自閉症,研究者普遍認為對自閉症兒童進行早診斷、早幹預,可能有利于改善其問題。

在自閉症治療過程中,最難的就是教會孩子識别周圍人的情緒,比如學會區分快樂和恐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研發了一款“來自星星“的機器人學習方式,能夠使機器人在治療孩子的過程中,能流暢地解釋孩子的行為——無論他是感興趣、興奮還是專心,都能夠得到及時的呈現。

“來自星星”的機器人并不是自閉症兒童的“救命稻草”

那麼,“來自星星”的機器人出現,智能相對論(aixdlun)分析師柯鳴認為,其在三個方面将大有可為:

1.減少“星星孩子”的抵抗心理

從目前治療自閉症的機器人來看,其外觀設計是自閉症兒童情感認知能力訓練的主要載體,相比人類面孔(社會性刺激),自閉症兒童對非生命體(非社會性刺激)的注視時間更長。

總的來說,用于自閉症幹預的機器人的外觀設計主要分為三類:仿人機器人、動物型機器人和其他造型的機器人。逼真的仿人機器人因其外貌與人類相似,很容易被自閉症兒童識别,如KASPAR和Robota。當然,還有部分仿生機器人,用以誇大某個社會線索,以引導自閉症兒童關注特定線索的能力,避免分散注意力。

許多自閉症兒童能夠很自然地跟可愛的小動物相處,仿真的動物型機器類似于動物外觀,比如毛絨海豹PARO和可愛的小鴨Keepon,這些動物型機器人作為機器寵物,深受自閉症兒童喜愛。

Coeckelbergh的調查顯示,74%的自閉症兒童更願意接受動物型機器人。此外,有些機器人的外觀類似于球形玩具,比如QueBall和Leka。部分機器人造型雖然不規則,卻具有讨人喜歡的外觀,讓自閉症兒童感到親切且易于接受。 

“來自星星”的機器人并不是自閉症兒童的“救命稻草”

2.“比孩子更了解孩子”的情緒識别

情緒識别依賴于個體辨識自己和他人的面部表情、手勢、聲音和情境的能力,以及對社會關系意義的了解。自閉症兒童的情緒識别能力非常薄弱,有時難以表達和了解他人的情緒,甚至會出現混淆他人情緒信号的情況。

目前來看,目前大人們存在情緒複雜,身體運動和面部表情變化快的情況,自閉症兒童對此的識别很容易進入感官超載狀态 。

機器人技術在自閉症兒童情緒識别和了解訓練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比如,Bevil 基于羅素的情緒環狀模型理論提取多元情感的不同層次對機器人進行情感設定,并通過其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表達出來,自閉症兒童可對機器人的肢體動作和表情進行簡單識别并模仿。

此外,機器人技術也能幫助治療師了解自閉症兒童的情緒狀态。例如,Park 引入了人類情緒元素,使機器人系統可以對自閉症兒童進行情緒評估和檢測,通過追蹤自閉症兒童的憤怒、恐懼、厭惡、驚喜、幸福和悲傷等情感反應,幫助治療師識别自閉症兒童的情緒,并進行輔助治療。

3.“應用分析法”幫助行為矯正

自閉症兒童通常會表現出高頻率的重複性刻闆行為,這稱之為執行功能障礙,其無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非适宜性行為,在規劃和協調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困難,因而表現出重複的刻闆行為。

應用行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 是目前治療自閉症認可度較高的幹預方法,但是擅長ABA的治療師資源缺乏,機器人可以通過算法程式取代ABA治療師的部分功能,且機器人不會産生疲勞感,可完成大量重複性工作,非專業人士也可便捷地控制機器人,不受時間限制。

目前來看,機器人技術在幫助自閉症兒童提高适應性行為,促進親社會行為和獲得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已經取得一些成果。目前,機器人技術主要是結合ABA的幹預原理,通過刺激-反應-強化來實作行為幹預。

AI能成為自閉症治療的稻草嗎?

那麼,AI是否開業成為“來自星星”的孩子們治療的救命稻草呢?實則不然。治療師需要輔助工具來幫助治療自閉症兒童,機器人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為僅僅自閉症兒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自閉症治療機器人可以完全成為替代性的自閉症專家,智能相對論(aixdlun)分析師柯鳴認為,作為醫生,其業務精度和能力還有待考究;作為機器,其社會化問題依然是一個大問題。

1.難以成為每個孩子的“保護傘”

閉症兒童的個體差異很大,每個患者的情況各不相同,差異化治療是解決該問題的主要方式,是以,未來機器人技術在自閉症兒童的幹預過程中仍有許多挑戰和重要問題需要面對和解決。

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并不是所有的自閉症兒童都能從同一機器人幹預中獲益。機器人的設計需考慮到自閉症兒童的特殊需求,實作性化定制。此外,機器人技術對自閉症兒童幹預的現有研究主要是針對5歲及以上的自閉症兒童,隻有少量研究關注自閉症幼兒。

未來的機器人技術應更智能化,增強機器人技術的适用性,擴大機器人技術對自閉症群體幹預的對象範圍,使那些很少或沒有得到幹預的自閉症幼兒提早受益。

2.自閉症兒童的“非安全依戀”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生命性幻覺”。生命性幻覺(the illusion of robot animacy)指的是兒童在與機器人互動的過程中建立出拟人化的無力、社會、關系,孩子可能會認為這是“真實”的而不是幻覺。

而這種現象在機器人治療自閉症兒童中也可能出現。通過長時間接觸,“來自星星”的孩子們逐漸将機器人作為一個生命實體,并基于生命性幻覺與其建立“友誼”,但這并不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更是有可能進一步造成自閉症孩子的“非安全依戀”。

兒童依戀理論認為,所有動物包括人類都具有影響發展的先天氣質,這使得兒童在成長中與陪護者之間存在情感依戀關系。若兒童2歲前未與陪護者間形成親密依戀關系,則會影響兒童社會化程序和人格發展。

在機器治療的過程中,機器人通過觸摸、語音識别、互動和人臉識别等多重方式與自閉症孩子進行溝通互動,長時間容易造成一種虛拟的“陪伴感”,使得孩子對機器人産生一定程度的依戀。顯然,這種依戀是非安全的。

3.隐私與社會化之痛

治療機器人之于自閉症兒童而言,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隐私與社會化。誠然,社會互動是兒童認知發展的必要因素,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6-7歲的兒童認知發展中,其“私人演講”會完全内化,而年長兒童能夠進行邏輯思考,都是因為其從社會中擷取的成人說話方式和現實表現。

在機器治療的過程中,以機器替代社會化交流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許多治療機器人公司也認為,其最大任務是在于輔佐人類治療師,以使得來自星星的孩子們逐漸認識和接觸這個社會。

此外,微波輻射、隐私侵犯、看護“對象化”等等問題,依然是目前“來自星星”的機器人難以解決和處理的,至于今後的發展将走向何方,還需要給市場一點時間。

總結:

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機器人在自閉症社交技能幹預的應用研究越來越多,基于個性化機器學習的深度發展,“來自星星”的機器人真正能夠幫助孩子走出自閉症的那一天,也不遠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