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冼星海僅用六天就譜成音樂巨著《黃河大合唱》

作者:二二零二的日常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滋養出一方的音樂秉性。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冼星海和他僅用六天時間寫就的《黃河大合唱》。

冼星海僅用六天就譜成音樂巨著《黃河大合唱》

冼星海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門海邊的一個貧苦的船工家庭,出生那晚,滿天星鬥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母親便給他取名星海,

1926年,23歲的冼星海,進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學習。他本想主修小提琴,但年齡偏大,隻能改修作曲,陰差陽錯地改變了之後的成長道路,但國内環境動蕩讓他難以施展抱負。

冼星海僅用六天就譜成音樂巨著《黃河大合唱》

三年後,他懷揣着朋友們湊的一點路費到巴黎深造音樂,由于語言不通,也沒有一技之長,冼星海做過餐廳侍者、理發店、雜藝、給别人帶孩子,甚至到街頭或者咖啡店拉提琴讨生活費,但他卻從未動搖過學習音樂的意志。

轉機出現在1930年,經人介紹冼星海得以免費學習小提琴,後又學習作曲理論。

此時祖國遭受日軍侵略的消息傳來,他夜不能寐,譜寫了悲憤激越的三重奏《風》,成為第一個在巴黎電台播出音樂作品的中國人,作品也打動了巴黎音樂學院進階作曲班的杜卡保羅教授,他決定收冼星海為徒。

冼星海僅用六天就譜成音樂巨著《黃河大合唱》

杜卡教授

直至1935年,杜卡保羅教授病逝,冼星海不得不提前結束學業,啟程歸國。

抗戰全面爆發後,冼星海深入學校、農村舉辦抗戰歌曲活動,教導群衆唱抗日歌曲,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用音樂為武器抗敵,

他創作了救國軍歌、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歌曲,開拓了中國現代革命音樂的新局面。

1939年初的一個晚上,冼星海去看望因骨折正在休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他朗誦自己根據兩渡黃河行軍經曆創作的新詩作《黃河吟》,當大家聽完最後一句,“向着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号”,頓時掌聲四起。

冼星海僅用六天就譜成音樂巨著《黃河大合唱》

光未然晚年

正是這一次相聚,讓冼星海産生了創作黃河大合唱的沖動。經過六天六夜的反複琢磨和修改,冼星海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全部譜曲,又用了一周時間寫完了全部的伴奏音樂。

黃河大合唱一共八個樂章,形式上涵蓋了男女生獨唱、朗誦、齊唱、多聲部輪唱,曲調上借鑒了民歌、歌謠、頌歌等表現方式,但仍保持了整部作品在風格、結構上的内在統一,使這部龐大的作品在逐章演出時,既具有各自的風格,整合起來時又能渾然一體、連貫自然,用山呼海嘯的黃河渡濤表現中華民族洶湧的抗戰力量。

沒多久,冼星海接到通知,要在一場紀念晚會上演出《黃河大合唱》,毛主席也要參加這場活動,大夥唱得都很好,情緒也到位,但是伴奏樂器不夠顯得氣勢稍弱。

當時物質匮乏的延安,要組成一個完備的交響樂隊根本不可能,于是冼星海和學生們将汽油桶改造成低音提琴,形成為樂隊低音聲部的支柱,缺少打擊樂器,就把合唱隊員身上挂的吃飯勺子收集了一大把,放在搪瓷缸裡。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首黃河大合唱到處在傳唱,無數人唱着它,奔向抗日前線。

冼星海僅用六天就譜成音樂巨著《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

1945年冼星海前往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抵達莫斯科後不久蘇德戰争爆發,他意圖繞道回國,卻無奈戰火紛飛,被迫在中亞、蒙古等地四處漂泊。

盡管這期間的生活常常處在饑寒交迫之中,但他仍先後寫成了鼓舞世界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争勝利的樂章——《民族解放交響曲》、《神聖之戰交響曲》和《滿江紅》、《敕勒歌》等四部組曲,因長期積勞成疾病逝于莫斯科,年僅40歲。

冼星海有着很濃的故鄉情節,他曾經對一些朋友和學生說,“我們回廣東去,辦個音樂學院,大家在一起研究,真正創造我們中國的新東西”。

他雖沒能回到故鄉,親自籌辦音樂學院,但是1932年始建的廣州音樂院,後來更名為冼海音樂學院。

冼星海僅用六天就譜成音樂巨著《黃河大合唱》

冼海音樂學院

終其一生,冼星海都在為音樂奮鬥,為中華民族奮鬥,用音樂振奮民族精神。毛主席曾稱他為“人民的音樂家”,他用熱血和生命創造的不朽音樂作品至今仍然廣為流傳,每次響起是對中國人愛國精神的一次又一次鼓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