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CNCF 技術委員會再添中國面孔,阿裡雲張磊入選全球 9 人名單張磊:雲原生帶來的全新應用傳遞方式正在成為主流

在 CNCF 在官方公告中表示,張磊的入選是因為其在 Kubernetes 領域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張磊是 Kubernetes 社群的共同維護者,也是 CNCF App Delivery SIG 的 Co-chair,在阿裡巴巴主導 Kubernetes 和大型叢集管理系統等工作。”(張磊在極客時間上的專欄《深入剖析Kubernetes》讓學習 Kubernetes 變成一件簡單的事兒,目前已經有近四萬開發者線上學習,快來加入吧!)

89 年出生的張磊,是 Kubernetes 社群最小的早期成員之一,推動設計了 Kubernetes 多個基礎特性如容器多運作時、等價類排程、拓撲資源管理等。因在社群的持續影響力,張磊于 2016 年就被推舉為 CNCF 官方大使,連續擔任多屆 KubeCon 評審、Keynote Speaker。2019 年,張磊以最高票當選為 CNCF 應用傳遞領域小組 co-chair,是至今為止 CNCF 7 大領域小組中唯一的華人 co-chair。

加入阿裡雲後,張磊重點參與設計了阿裡雲雲原生基礎設施,搭建了阿裡雲公共雲容器叢集。他提出的“以應用為中心”的标準應用傳遞體系,催生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的雲原生應用管理領域頭部開源技術。

此外,張磊還帶領團隊聯合微軟雲 CTO Office 共同提出了“開放應用模型”開源項目(OAM),這是業界第一個雲原生應用傳遞與管理領域的标準模型與架構項目,已經迅速成為了包括 MasterCard、第四範式等國内外十餘家企業建構雲原生應用平台的基礎模型。

張磊:雲原生帶來的全新應用傳遞方式正在成為主流

從 CNCF、阿裡雲和張磊一直專注的事情中,我們不難看到一個明确的發展趨勢,那就是在今天,沒有人再會去質疑一個平台團隊采納 Kubernetes 做為本身的基礎設施的合理性。事實上,2020 年的 Kubernetes 項目已經很是接近于地完成了它最重要的使命,即:為雲計算基礎設施帶來一層可讓平台團隊基于此構造“一切”的平台層抽象。

然而, “雲原生”究竟是什麼?它為什麼對雲計算生态充滿吸引力?中國本土的雲原生又該走向何方?我們一起聽聽新晉 CNCF TOC 成員張磊的看法。

Q:作為 InfoQ 的老朋友,祝賀你成為 CNCF 全球 9 位 TOC 委員之一,先和大家介紹下自己吧?

張磊:我目前在阿裡雲負責雲原生應用平台基礎設施相關的技術工作,同時也在參與和推動 OAM/KubeVela,OpenKruise 和 OpenYurt 等阿裡核心開源項目的建設工作。在加入阿裡雲之前,我主要工作在 Kubernetes 社群上遊,是 CRI、排程器等多個核心特性的早期發起者與維護者之一,也是 KataContainers 項目組的成員。近期,我們正在同 CNCF TOC 和 40 多家參與公司一起推進一個廠商中立的 GitOps 應用傳遞工作組的成立。

Q:你如何看待 Cloud Native 近幾年的發展和演變?

張磊:随着雲原生技術的極大普及,我們已經看到這種全新的應用傳遞方式正在結合“标準應用模型”、“基于 Mesh 的漸進式釋出”等關鍵技術一起,成為業界建構應用平台的主流方向。

今天大家所熟知的雲原生(Cloud Native)理念,本質上是一套“以利用雲計算技術為使用者降本增效”的最佳實踐與方法論。是以,雲原生這個術語自誕生,到壯大,到今天的極大普及,都處于一個不斷的自我演進與革新的過程當中。

無論是 2014 年以 Docker 為代表的容器技術的巨大成功,還是 2019 年後以 Kubernetes 為代表的容器編排技術的迅速崛起,再到今天雲原生幾乎“包羅萬象”般的無處不在,都是 Cloud Native 理念在從概念到實踐,再沉澱出新的理念和架構過程的真實寫照。這種以一個核心理念為基礎的不斷演進、逐漸影響到整個雲計算領域方方面面的過程,是近幾年雲原生生态發展壯大背後的一個主旋律。

Q:你在去年看到的雲原生領域主要變化是什麼?你認為它會帶來什麼影響?

張磊:在 2020 年,我們能夠看到雲原生的迅速普及正在給越來越多的領域帶來基于“雲”的變革,并且通過雲原生體系讓這些領域迅速融入到了雲計算的能力池當中,進而為最終使用者直接帶來了“降本增效”的巨大價值。僅以 CNCF 開源社群為例,在 2020 年,阿裡雲有 OpenYurt 邊緣容器項目(邊緣領域革新)和 OpenKruise 工作負載管理( 應用管理能力下沉)項目進入了 CNCF 沙箱,還有 Virtual Cluster (Serverless 基礎設施領域革新)技術成為了 Kubernetes 官方子項目,更有多個核心項目比如 OAM/KubeVela (應用傳遞領域革新 + 能力下沉)正在孵化中。這些開源技術的湧現和普及,不僅為雲原生生态的持續發展和演進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牽引力,也正在不同領域裡讓“釋放雲計算紅利”的核心目标真正的成為現實。

2020 年的雲原生依然是整個雲計算生态中發展最迅速的一條主線脈絡,而也正是伴随着這樣的發展勁頭,雲原生在新的一年裡,已經要開始思考它的下一步發展空間。事實上,咱們已經可以看到各類各樣的廠商和團隊在不一樣的領域積極發力和探索。

Q:你認為 Cloud Native 未來将會走向何方?

張磊:今天雲原生的發展趨勢,正在離它所倡導的“軟體天然生在雲上、長在雲上”越來越近,但也暴露出了原有的雲原生技術底盤過分關注于基礎設施抽象與管理、忽視了最終使用者側的體驗和技術帶來的諸多問題。而在 2020 年雲原生領域的變化中,我們已能夠看到雲原生社群正逐漸沿着“能力下沉、價值上浮”的路徑向更貼近最終使用者的方向靠攏。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 Kubernetes 之後,Service Mesh 正在迅速改變中間件與微服務治理技術, GitOps 正在對持續傳遞領域産生重至關重要的影響,而 OAM 和 Dapr 則正在進一步解決應用抽象模型與服務接入模型的問題。

我們預期在未來的幾年内,雲原生體系與生俱來的靈活與使用者粘性,會帶着雲計算的龐大能力池進一步普及到資料庫,AI,邊緣等更加垂直的領域當中,進而更廣泛的影響雲計算底層基礎架構和雲端應用的部署與分發方式。甚至可能會成為未來“雲計算無處不在”的最真實寫照。

Q:進入 TOC 之後,你會重點關注哪些領域?

張磊:在接下來,我會和 CNCF TOC 一起持續重點關注應用管理與傳遞、雲原生程式設計模型、雲端開發者體驗等為最終使用者帶來直接價值的上層技術領域,聯合社群的力量更好的孵化或者更多的吸納這些領域中具備潛力的開源項目進入 CNCF。與此同時,TOC 也會把目光放的更長遠,尤其是關注 WebAssembly,eBPF 等最近正在迅速崛起的底層關鍵技術。是以如果在不久的将來,CNCF 中最知名的項目不再是 Kubernetes 了,到時咱們千萬不要覺得意外。

Q:對于如何推動中國本土環境下的雲原生生态的發展,你有什麼看法和建議嗎?

張磊:實際上,今天在 CNCF 生态中大家正逐漸形成一個非常好的認知,那就是今天全世界雲原生普及最好、落地效果最紮實的社群,是中國的雲原生社群,而不是自己都不用 Kubernetes 的 Google 或者 AWS。我們今天所具備的深度的人才儲備和高速增長中的場景與大環境,既是讓全世界雲原生參與者羨慕不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是國内雲原生生态取得迅速發展、能夠最大程度釋放雲原生紅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這個基礎上,作為國内的雲原生生态成員,我們實際上應該更加大膽的去創新,而不僅僅是 follow,同時也應該更大膽的去讓我們的技術走向國際化舞台,積極借助像 CNCF 這樣具有一定全球影響力的、并且咱們自己也有一定話語權的中立組織來建構屬于我們自己的發聲體系,主動吸納來自北美、歐洲的使用者、參與者與貢獻者進入到我們的社群當中。當然,這裡面自然少不了國内各個雲原生領域廠商、社群成員和開源項目維護者們的通力協作。我的個人預期是,很快完全本土化運作的 KubeCon 峰會、跨公司跨地域的雲原生程式設計馬拉松等,都會在國内社群開花結果。

持續的生命力,是 “雲原生”對雲計算生态充滿吸引力的源泉

雲原生到底是什麼?從雲原生這個術語出現開始,就一直是很多初次接觸雲原生理念的工程師、團隊和企業常常提出的困惑。

實際上,作為一套“以利用雲計算技術為使用者降本增效”的最佳實踐與方法論,雲原生都處于一個不斷的自我演進與革新的過程當中。正如張磊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這種“永遠沒有确切定義”的持續生命力,才正是“雲原生”之是以對雲計算生态充滿吸引力的源泉。

“雲原生的向前發展,需要依靠整個雲原生社群不停歇的思考、沉澱與再創新進行補充和修正,才能讓雲原生的技術價值逐漸‘上浮’,對最終使用者産生直接的價值與體感,讓建構簡單、易用的雲原平生台再也不是“陽春白雪”,這也是我一直在堅持的事情。”張磊表示。

CNCF 技術委員會再添中國面孔,阿裡雲張磊入選全球 9 人名單張磊:雲原生帶來的全新應用傳遞方式正在成為主流

目前,阿裡雲在國内擁有衆多雲原生産品家族,覆寫八大類别 100 餘款産品,涵蓋底層基礎設施、資料智能、分布式應用等,可以滿足不同行業場景的需求。阿裡雲一直緻力于回饋社群、積極擁抱開源,是國内在雲原生領域的開源貢獻較為全面的科技公司,涵蓋編排排程、作業管理、服務架構、消息中間件等。整體開源項目超過 40 個,開源項目 Star 總數超過數十萬,在國内位列前茅。

在雲原生領域,阿裡雲也開源了不少優質産品,例如:2018 年開源的 Spring Cloud Alibaba, 是目前整個 Spring Cloud 體系下十分完善并且在持續更新的實作方案;Dubbo 微服務架構正在國内多家頭部公司大規模應用,例如工商銀行、攜程、滴滴、鬥魚、瓜子;雲原生消息中間件 RocketMQ 是國内第二個成功進入 Service Mesh 官方社群的中間件産品,在進行 Envoy 适配的過程中推動了 Envoy 社群加速對 on-demand CDS 的支援,創新性地使用 Pop 消費模式來适配 Mesh 的無狀态網絡模型。

此外,阿裡雲主導維護的 etcd、containerd、dragonfly 等多個項目成為 CNCF 明星項目,已有超過 10 個項目進入 CNCF landscape;對 Kubernetes 項目的貢獻量也位居全球前十。

CNCF 成立于 2015 年 ,隸屬于 Linux 基金會,圍繞“雲原生”服務雲計算,緻力于維護和內建開源技術,支援編排容器化微服務架構應用。目前,CNCF 有會員公司超過 300 家,其中包括 AWS、Azure、阿裡巴巴、Google 等大型雲計算廠商。CNCF 的技術監督委員會由 9 位具有豐富技術知識和行業背景的代表組成,為雲原生社群提供技術上司。

推薦閱讀:

《深入剖析Kubernetes》

-張磊

《解讀容器的 2020:尋找雲原生的下一站》 《專訪 CNCF 大使張磊:讓雲原生不再是大廠專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