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代散文||不沉的戰艦,劉公島 文/劉學高

作者:齊魯壹點

文/劉學高

當代散文||不沉的戰艦,劉公島 文/劉學高

花滿街,樹成蔭,甯靜、整潔的市容環境——威海——這還是你嗎?

因為設計之故,經常到威海的一些相關機關考察,調取資料……如今,已近三十年了,變化之大,令人刮目。

那個“買韓貨,到威海”的“韓流”早已降溫,這座小小的城市慢慢的長大了,從醜小鴨變成白天鵝——成為中國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橫距海上,形成天然屏障,扼守京津門戶,扼守東陲海疆的軍事重地——劉公島,我要再次重渡,這裡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誕生地,是中日甲午戰争的古戰場,著名的黃海海戰就發生于此。故而,劉公島又有“不沉的戰艦”之稱。

如今,島上已建立了中日甲午海戰博物館,從海底打撈的水師巨型艦炮重20多噸,為世界僅存。

登上渡輪,航行于海上,自西秦到東魯領略了空間的遙遠,待踏上劉公島,仿佛又感覺到了時間的隔膜。歲月如一隻巨手,将曆史推遠,那不過是百年的戰争,在這兒似已隐隐約約了。

那邊海灘上,開幾朵太陽傘,孩童們随浪花進進退退襯出一片安恬。所有的喧鬧都彙來碼頭周邊:幾十家食檔緊緊相挨,水箱、水盆占去了大半路面,奇形怪狀的海鮮引得内地遊客大呼小叫,老闆趁機熱情招徕。一個個小攤出售着各色物品,都豎起一、二十支魚竿,魚竿乃各不相同,于是,路有多長小攤就會擺多長,魚竿就會一直豎過去。密密的遊人便魚兒般地來來去去地購物,觀賞景點似乎倒在其次了。

當年的海戰遺迹遍布全島,多已被樹石遮蔽。最醒目的還是那座甲午海戰館,其造型如一艘北洋戰艦,通體青灰泊在海邊。鄧世昌高高挺立甲闆上,雙手持一隻單筒望遠鏡瞭望前方,神态凝重浩然,海風鼓起鬥篷,定格成一尊如山塑像,在海風松濤中守望這一片為之付出熱血與生命的海疆。

館内用光電手段模拟了戰艦與大海、勇敢與狂妄、血與火、生與死,逼真演繹了我國迄今為止最為浩大悲情的海戰,讴歌了北洋将士的奮勇拒敵、前仆後繼。那是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五千年薪火相傳綿綿不絕,每于危難之時迸發出來。召引無數仁人志士以身報國。英雄讓後人敬仰,民族精神賴後來發揚光大。海戰館成了劉公島的标志,是一面高張民族精神的旗幟,在海天間永遠飄揚。

島上的第一景點,是作了中國甲午戰争博物館的北洋海軍衙門。這是一片襟海依山的傳統建築,廣場立有牌坊、旗杆、轅門、樂亭左右對稱,前、中、後三進院落排開,大門上仍是繪着秦瓊、尉遲敬德二位門神。作為傳統的大陸國家,建立這樣一支海軍似乎勉為其難。甲午之際,西風東漸,海軍将領們大多留學歐洲,可謂得風氣之先。戴着花翎、拖着長辮的腦袋中西結合,每日奔波與西方科技結晶的鋼鐵巨艦與東方文化傳承的土木衙門之間,為了一個腐朽王朝警惕着國力與野心日見膨脹的東鄰強敵,一步步走向必然來臨的最後結局。今天,作為一個匆匆過客,我們很難感覺到那種苦悶心境與沖突心理及其導緻的結果。

當代散文||不沉的戰艦,劉公島 文/劉學高

博物館有着衆多史料與豐富實物,向人們展示着甲午風雲。北洋海軍陳列室、威海衛之戰陳列室、各種船件、大炮等,每次遊覽到此處,我都會多呆一會兒,多看一看。當年的北洋海軍曾稱雄東亞,其時與日本艦隊旗鼓相當,将領亦不乏目光遠大,愛國敢戰之士。但當一個制度全面走向沒落,一支艦隊再強也難挽狂瀾,且艦隊并非出污泥而不染,各種疾病早已侵害了機體。部分将士的浴血奮戰,隻能使必然失敗的結果推遲到來,為一曲挽歌添一痕悲壯與凄涼的血色。縱觀數千年曆史,公國家民族每臨危厄,不乏忠勇赴難的仁人志士,卻往往缺少高瞻遠矚、思想睿智的偉大領袖,在民主缺失的封建專制下。百姓隻能樸素地寄望皇上聖明了。于是,當朝廷昏聩腐敗、軟弱無能時,北洋将士隻能悲壯赴死,堅船利炮隻好鏽迹斑斑地作了展品。東南西北的人來了,也侵染了無盡的感慨。故而,我常想:一個國家的成敗全賴于皇權與文化:當權者為明君,啟用文武全才的志士,方有望成功地護家為國。

曆史從不感情用事,這場戰争的啟示,便是革新戰勝守舊、先進戰勝落後、戰勝者野心勃勃,加速發展,戰敗者挨打連連,走向衰亡,雖然,後世子孫從感情上很難接受,但事實确又如此。甲午之敗,驚醒了更多國人睜眼看世界,一批精英們紛紛尋求救國濟世良方。當陳腐的制度扼殺了這些努力時,就必須打碎這個拒絕改良的制度,滿清的覆亡也就近在眼前了。如此,甲午戰争又做了推動社會變革、曆史進步的導火索……中華民族的偉大在于有永遠自強不息的人民,這便是戰勝一切危難、開創光明前途的希望所在。

碧海連天中,想這些問題,讓思想進進出出曆史現實,似乎有點滑稽,本是來旅行的,還是在行走中多看看另外的景點吧,亦不枉又走過這一趟。

不遠處就是北洋海軍将士紀念館,館内陳列了大量文物、圖檔、影像等,鈎沉了廣大将士的風采。院内那條長長的青色花崗岩石碑——北洋海軍将士紀念名錄牆,上面刻滿了一行行名字,是至今收集到的北洋海軍将士名錄。細細看來,有壯烈犧牲的鄧世昌、林永升……又有戰敗殉國的丁汝昌、劉步蟾……還有畏戰投敵的方伯謙、牛昶昞……中國将士、外籍雇員、各類員弁計六百多人。這一刻有一種感動,一百多年來,這些名字當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有着不同的個性與追求,共同集合成一個叫做北洋海軍的群體,駐守在劉公島上,活躍在海陸之間。終于,甲午風雲起了,他們便永遠定格成各自的曆史角色,從此承載起後世褒貶與評說。今天,他們抽象成一個個名字,并列在這長長的碑牆上,一如大戰之前的列隊集合。讓逝者與生者慰藉的是,造碑者沒有對其進行正與反的習慣劃分,這實在是傳統思維的進步,是一個民族飽曆憂患與扭曲之後的日趨成熟。日趨理想的大度與包容,展現了人文關懷長期缺失之後的回歸。說明我們的民族已走出了偏狹、實用的曆史觀,不再以政治圖解來取代曆史的客觀,人們對曆史的認識和曆史一樣的漫長……由此,又想到海戰館反複播放的那部甲午影片中,英雄成了奸佞小人,錯位之大,有些殘酷。卻還不曾停播,可能因其是愛國主義的經典影片吧?也許,我也過分地誇大了這一進步?

當代散文||不沉的戰艦,劉公島 文/劉學高

地處偏僻的古船館,萋萋芳草圍着一隻鏽迹斑斑的古船,船隻“慈禧号”,這個可是唯一現存的在北洋海軍服過役的、日本制造的船,據說是為慈禧太後準備的,但雙方都未曾見過同名的對方。百多年過去了。古船也已退休了上岸,大海就在咫尺之外律動,但古船卻再也不能下海了,頗有老骥伏枥的凄涼,一任稀稀拉拉地遊人上下。天氣濕熱、汗出如雨,隻好放棄遠處的景點,踅進路旁的劉公廟。廟中祀有劉公劉母,便是島上最早的居民,嗣後成了島上的守護神,北洋海軍又改做龍王廟。

劉公島是為紀念東漢少帝劉辯之子劉民及其夫人積德行善、扶危救難而建的一座祠廟,據史志記載,劉公島始建于明代。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北洋海軍在劉公島成軍,駐守護軍統領張文宣,在檢閱北洋海軍的儀式中進廟叩拜,北洋海軍将士每次出海或作戰都到廟中進香叩拜,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劉公島上的土地和房屋被英國全部購買,迫居民遷出島外,劉公島劉公廟随遷島外,現廟已不存,但留有一碑載:“神本依人,廟遷島外”。劉公島上的原劉公廟遺址仍存。如今,我走到這裡,隻能見到這1994年重建的劉公廟。

入山門,見左右鐘鼓樓相對而置,前院上一台階進中院,東側殿匾額題“瓊島滄桑”西側殿匾額“千古流芳”,兩殿各塑五組彩色泥塑,訴說劉公劉母神迹及劉公島兩千年曆史變遷。正殿懸“海之光”匾,塑劉公劉母坐像,兩側塑高兩米的風、雨、雷、閃(電)、千裡眼、順風耳、正、惡八尊神像。内容的設定充分展現了海島之神的崇拜信仰精神和民俗風情,大殿上,一遊人手持一簽聽得呆若木雞,講簽的道士眉飛色舞。另一遊人興起,便也抽了一支,是上上簽,也讓道士解說一番,說是不久時來運轉,名利俱至,高興之中那人自然是雙倍付費。我想:那筒中所置大概都是好簽吧,人們喜聽好話,道士可撈錢财。道士又說,當年北洋将士出海前多來廟中占蔔吉兇,以求神佑。都是姑妄言之,我亦姑妄聽之。俗世間自古不見神靈,隻不過是信者的一廂情願罷了:除了尋常百姓,也常有高官、巨賈模樣者求神問卦,以排解疑慮,堅定信心。可見國粹綿延不絕的強大基礎,也可窺民族未來發展之任重道遠。

按原貌複制再現的清末北洋海軍旗艦,“定遠”号,靜靜地泊在港灣。曆史上的“定遠”艦……是19世紀工業文明的産物,因為武備強大、防護完善一度被譽為“亞洲第一巨艦”、“遍地球一等之鐵甲艦”,見證象征了中國海洋上一段輝煌的往事。這艘軍艦又因濃濃的甲午風雲,和在甲午海戰中的不屈表現,赢得了“永不沉沒的‘定遠’之稱”,成為國人心目中的一座圖騰。

當代散文||不沉的戰艦,劉公島 文/劉學高

複制的“定遠”号紀念艦。外觀與曆史原貌完全相同,艦上各種武器裝備——複制齊全逼真,許多著名的曆史場景也都紛紛還原再現,如臨其境。

登上這艘戰艦,恍若跨越時空,百年往事曆曆在目,甲午英雄的故事、鐵甲巨艦的雄風、黃海大戰的慘烈、亞洲第一的強國夢都令人仿佛在這裡相會。

昂首靜泊在威海灣畔,與劉公島隔海相望的“定遠”,龍旗獵獵、身未動威先行。仿佛蓄勢待發,将要進行那未盡的航程。

(圖檔源自網絡)

【劉學高】,筆名長風;号流浪行者。畢業于山東齊魯石化黨校經濟管理大專,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

《當代散文》

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系。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壹點号當代散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