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蘭芳(右)
都說一個成功男性的背後總是有一個偉大的女性在默默付出,對于平劇藝術家梅蘭芳來說,他的背後,不是隻有一個女性,而是有三個女性都對他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梅蘭芳的三個妻子:王明華、福芝芳、孟小冬,她們中有的愛他成癡,甘願付出一生,為他生子,為他絕育,但終究逃不過“隻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的命運。
有的為他放棄從國小習的平劇表演,洗手做羹湯,上孝父母,下育兒女,也終于如願同他修得一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圓滿。
但也有的在看到他在感情中的猶疑和怯懦後,選擇主動“休夫”,潇灑離去,從此一别兩寬,重新專注于平劇表演,活出自己的光彩。
她們三人不同的選擇最終指引她們走向三種不同的結局,或喜或悲,或令人豔羨,或使人唏噓。
梅蘭芳
在1921年梅蘭芳迎娶福芝芳進門的那個晚上,梅蘭芳在去福芝芳房裡前,特意先前往王明華房間裡。
兩人靜靜坐了一會兒,也不言語,梅蘭芳有些歉疚地握着王明華的手,發現王明華一雙女孩子的手竟然比他要粗糙許多。
這當然是因為自梅蘭芳迎娶了王明華開始,他再不用操心家中的一日三餐、洗衣打掃,這些通通都由王明華來負責。
王明華于1910年嫁給梅蘭芳,那時梅蘭芳才16歲,他們兩個人的婚姻算是一樁包辦婚姻。
當時梅蘭芳因為嗓子倒倉暫時告别了平劇舞台,梅蘭芳父母就打算為他娶個媳婦照顧他的日常生活。
王明華也出生于梨園世家,其父王順福是當時著名的花旦,哥哥是著名的武生,梅家和王家相熟已久,對這門親事可謂是一拍即合。
王明華賢惠能幹、持家有道,嫁給梅蘭芳時,梅蘭芳尚未出名,梅家的家庭情況也不好,但她毫無嫌貧之意。
她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盡心盡力照顧丈夫梅蘭芳的日常起居,她很是仰慕丈夫的才華,一心一意支援丈夫的平劇事業。
在梅蘭芳倒倉期慢慢過去,重新登上舞台後,王明華也給予了他莫大的支援和幫助。
在排演古裝新戲《嫦娥奔月》時,梅蘭芳劇中的服裝、頭面均出自王明華的設計。
原來王明華待字閨中時,就經常為同樣唱旦角的父親制作服裝、頭面,以及梳頭化妝。
梅蘭芳剛剛登台演出時,沒有名氣,常常請不起好的梳頭師傅,租不起好看的戲服,王明華就親自給他制作服裝,在家裡為他梳好假頭發,讓他帶着去戲館,等到上台前往頭上一套就行了。
梅蘭芳逐漸有了名氣,許多外地戲館邀請他去演出,比如去上海、日本等,但王明華擔心梅蘭芳身邊沒有人照顧,應付不過來,就想随梅蘭芳一同前往。
但是當時戲館不允許女性陪同,王明華便急中生智,打扮成男子模樣,悄悄陪同着梅蘭芳。
王明華為梅蘭芳生育了一子一女後,王明華想着兩個孩子已經夠了,假如她再懷孕的話,就難以女扮男裝陪伴梅蘭芳到處巡演了。
于是王明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她找醫生給自己絕育,這件事她甚至不敢告訴公婆,隻敢悄悄告訴梅蘭芳。
梅蘭芳了解她的良苦用心,他大為感動,拉着她的手,承諾一定要唱出名氣來,讓她和孩子都過上好日子。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不久兩個孩子雙雙患病早夭,王明華的心一下子沉到了井底。
梅家父母還催促王明華調理好身體,再給梅蘭芳生幾個孩子,王明華卻是有苦難言,她為了更好照顧丈夫已經絕育了。
在王明華的認知裡,一個女子這輩子最大的使命就是給夫家傳宗接代,如果夫家因為自己而斷了香火,那就是她最大的過錯。于是在多方權衡下,王明華同意梅蘭芳再娶一房。
福芝芳
而梅蘭芳娶的第二個妻子就是福芝芳,在梅蘭芳與王明華的成婚之夜,王明華獨守空房,她沒想到這時梅蘭芳卻先到她的房裡看着她。
他們兩手相握,相對無言,王明華知道梅蘭芳心裡有愧疚,也知道他這麼做是要表達對她的尊重,知道這些,王明華心裡已經很欣慰了。
她松開梅蘭芳的手,說:“快過去吧,不然新娘子要等急了。”梅蘭芳接着就去了福芝芳的房裡。
福芝芳是旗籍女子,從小熱愛平劇表演,當時社會剛剛開化,戲班開始招收女子。
戲班裡面罕見地出現了男女演員分别組班的情況,女演員組成的班就叫坤班,當時福芝芳正是崇雅舍坤班的頭牌青衣,在天橋香廠的新世界遊藝園表演。
福芝芳唱腔婉轉悅耳、表情靈動、肢體動作形象到位,在當地小有名氣,有“天橋梅蘭芳”之稱。
梅蘭芳和福芝芳是在平劇演出的堂會上相識的,大概在1920年,當時梅蘭芳上台表演《思凡》、《武家坡》,而福芝芳出演《戰蒲關》。
梅蘭芳那時已經成功揚名四海,天下學戲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都以他為自己的榜樣,福芝芳也不例外。
而梅蘭芳在多次與福芝芳的接觸中,覺得她為人直率,待人接物有禮貌,平劇也演得不錯。
兩人算是互生好感,梅蘭芳顧及王明華的感受,本不想再娶,但是家中長輩着急勸他再娶一房傳宗接代,他最後也就向長輩說明了他對福芝芳的好感。
家裡長輩對福芝芳還是很滿意的,很快就安排梅蘭芳上門提親,并籌劃好兩人的婚事。
隻是有一點,梅家人包括梅蘭芳自己,都認為福芝芳嫁入梅家後,就不适合繼續在外面抛頭露面。
福芝芳雖然不舍平劇舞台,但畢竟當時的社會趨勢就是如此,婆家、娘家都告訴她:丈夫的事業才是最重要的,女人隻需要打理好家庭就可以了。
梅蘭芳和福芝芳
福芝芳告别平劇舞台,照顧家庭,不久她就懷孕了,為梅蘭芳生下一個兒子,梅家長輩都很喜歡她,鼓勵她繼續為梅家開枝散葉。
梅蘭芳也感念福芝芳的付出,他去外地演出,總是記得帶些禮物給福芝芳,無論是西式香膏、旗袍、項鍊,他都記得給福芝芳買一份。
當福芝芳獨得全家的重視與寵愛的時候,王明華就自然而然受冷落了,尤其是聽着福芝芳房間裡傳來的嬰兒啼哭聲,想到早夭的兩個孩子,王明華不禁悲從中來。
後來,或許是積郁成疾,王明華患上了肺結核,久治不愈,她決定獨自去天津養病,并病故于天津醫院。
和王明華對比起來,福芝芳的結局圓滿許多,她曾一共為梅蘭芳生下九個子女,但是先後有五個子女都因病早夭,最後隻剩下三子一女。
福芝芳不僅為梅蘭芳生兒育女,在王明華逝世後,福芝芳還手掌管家中的賬目開支,管理起一整個大家庭,每天忙得連軸轉。
福芝芳和梅蘭芳
福芝芳不僅是梅蘭芳生活上的賢内助,同時也是他精神上的知己,福芝芳能了解并全力支援梅蘭芳做的一切決定。
比如在抗戰時期,日本人占領北平後,邀請梅蘭芳為其演出,但是梅蘭芳大義淩然地拒絕了,并且特定留起了胡須,以表明拒演的決心。
梅蘭芳的許多同僚都勸他要識時務者為俊傑,目前已經是日本人的天下了,一個戲子反抗日本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梅蘭芳一家
隻有福芝芳全力支援梅蘭芳的拒演舉動,她明白這是出于梅蘭芳一顆拳拳愛國之心,國家危亡面前,任何人都應該表現出中國人的氣節,不屈服日本人的淫威。
福芝芳還告訴梅蘭芳:“我們說拒演那就是拒演,真要出了什麼事,我們就一起擔着。”
梅蘭芳也感動于福芝芳的支援,他抱着福芝芳,許下同生共死的承諾。
但是梅蘭芳和福芝芳之間情比金堅的感情,也并非毫無瑕疵,他們之間插入了孟小冬。
梅蘭芳終歸是個藝術家,他有着豐富細膩的情感,他的藝術表演需要豐富的激情去激發,他與福芝芳的深情固然值得感動,但是在日複一日的相處中,也難免生出幾絲單調。
而就在這時,孟小冬就像一團熱烈的火焰突然出現在梅蘭芳的世界裡,重新引燃了他的激情。
梅蘭芳和孟小冬是通過合作平劇認識的,最初是在《四郎探母》中兩人扮演夫妻,後又在《遊龍戲鳳》中兩人飾演打情罵俏的一對冤家。
有趣的是,梅蘭芳以唱旦角出名,孟小冬是則著名的老生,兩人同台演繹,正好陰陽颠倒,一個是男旦狀元,另一個是須生女皇。
舞台上他們眉眼如絲,纏綿萬千,舞台下兩人也恰好是秋波暗轉、情愫漸生、春心萌動。
孟小冬和梅蘭芳
不久就水到渠成,兩人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孟小冬自然是做好了嫁給梅蘭芳,和他永遠在一起的打算。
但是梅蘭芳心中有不小的顧慮,他已有妻子福芝芳,且福芝芳勤勞持家、生兒育女、孝順老人,無一樣做得不好,梅蘭芳有什麼理由再娶一房呢?
梅蘭芳試過福芝芳的口風,她态度堅決,說梅蘭芳要是再娶那她就帶着子女出走,她堅決不同意梅蘭芳再娶,還哭哭啼啼找家中長輩哭訴,鬧得家裡實在不好看,梅蘭芳隻能先作罷。
孟小冬
但他又不舍得向孟小冬提分手,隻能金屋藏嬌了,他特意置辦了一處居所,專門供孟小冬和他自己居住。
他告訴孟小冬,說他自己幼時曾被家中伯父接過去認養,後來又送回父母家。
既然他是兩個家庭共同的兒子,就能娶兩門正妻,于是借用“兼祧兩房”的名義,和孟小冬走在了一起。
梅蘭芳暫時把孟小冬安排在東城區一所叫“綴玉軒”的四合院内,梅蘭芳請了幾位長輩和好友,舉辦了簡單的儀式,但卻瞞着福芝芳這件事。
梅蘭芳和孟小冬的戀情受到了廣大戲迷的關注,在梅蘭芳粉絲當中,就分化出兩派:“挺福派”和“挺孟派”。
挺福派支援梅蘭芳和福芝芳在一起,認為福芝芳為了梅蘭芳付出許多,勞苦功高,而挺孟派則認為孟小冬和梅蘭芳在,名氣、實力、地位各方面都非常比對,簡直是天造地設、珠聯璧合。
但是事實往往出人意料,梅蘭芳和孟小冬兩人的緣分因為一場血案戛然而止。
那是在1926年的一天,當時梅蘭芳正和三五好友坐在綴玉軒客廳喝茶閑聊,突然闖入一個持槍歹徒,此人名叫王惟琛(也有說李志剛),是孟小冬的狂熱戲迷。
孟小冬和梅蘭芳在一起後,許久不再登台演出,王惟琛痛惜孟小冬就這樣放棄了舞台,更對梅蘭芳充滿了仇恨,當天他喝醉後,便拿着槍闖進梅蘭芳住宅。
當時王惟琛就近用槍指在梅蘭芳好友張漢舉頭上,要求梅蘭芳拿5萬大洋,梅蘭芳借口出去籌錢趁機跑出了綴玉軒并報了警。
警察不久就把綴玉軒圍得裡三層外三層,看着窗戶外面聚集了越來越多警察,王惟琛緊張過度,不小心扣動扳機,打死了張漢舉。
這場血案次日就登上了報紙的頭版頭條,張漢舉畢竟是因為梅蘭芳孟小冬而死,是以觀衆對這兩人鋪天蓋地的批評席卷而來。
孟小冬和梅蘭芳一面忍受着輿論的批評和譴責,一面無法面對張漢舉的家人,内心深感愧疚。多番壓力之下,梅蘭芳暫時搬出了綴玉軒,回到梅家。
1930年,梅蘭芳伯母去世,梅家舉行隆重的葬禮,當天孟小冬也前往吊唁,但是卻被攔下,孟小冬自認是梅蘭芳明媒正娶的妻子,現在卻連梅家大門都進不去。
而這時福芝芳和梅蘭芳也聞訊趕來,梅蘭芳本想讓孟小冬進去,但是福芝芳态度強硬,不容反駁,在此壓力下,梅蘭芳選擇了沉默。
而孟小冬被梅蘭芳怯懦的态度傷透了心,她真正地發現她的一再退讓換不來夫妻的真心,她可以為了梅蘭芳放棄前途大好的平劇表演,但是梅蘭芳甚至不肯為了她向福芝芳和家中長輩抗争。
不久孟小冬登報發出了和梅蘭芳的離婚聲明,她說:“今後我要麼不唱戲,要唱就必然比你梅蘭芳唱得好,要麼不嫁人,要嫁必然嫁個比你梅蘭芳好的人。”
當時民國社會,向來離婚多半是男子先提出的,因為男子往往掌握了家裡的經濟權,也就掌握了在婚姻中的主動權,像孟小冬這樣主動提出離婚的女子并不多。
這也展現了孟小冬是一個可以靠着自己的能力自力更生的人,而并非是要靠着丈夫才能生活的菟絲花。
離開梅蘭芳後,孟小冬重新登台表演,她做到了她說的:唱戲唱得不比梅蘭芳差,後來她和地下皇帝杜月笙走到了一起,杜月笙疼她愛她,比梅蘭芳更懂得珍惜她。
孟小冬和杜月笙
梅蘭芳生命中的三個妻子,由于她們不同的選擇走向了不同的命運,而她們三個似乎也代表了民國婦女的三種形象。
王明華是無怨無悔、辛勤付出的結發妻子,但正因為她為了梅蘭芳毫無保留地燃燒自己,最終消耗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成了糟糠之妻,也沒能留住丈夫的心。
福芝芳是合格的賢妻良母,可以為了梅蘭芳放棄自己原本的夢想回歸家庭,但她比王明華有底線,為了捍衛家庭堅決不同意梅蘭芳再娶,最終她陪伴梅蘭芳走到了人生的結尾。
而孟小冬是獨立自主的新女性,為了愛情她可以暫時委曲求全,但當她發現梅蘭芳不能付出平等的愛來對待她時,她選擇毫不猶豫地轉身離去,開啟自己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