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I引發勞資糾紛,看企業和員工如何破局?

AI引發勞資糾紛,看企業和員工如何破局?

2017年7月,一場由人工智能引發的勞動争議案在上海市勞動人事争議仲裁院内正式開庭。月薪3萬的職場白領,從事的資料分析工作被AI徹底取代,最終因為解除合同賠償問題與老東家對簿公堂。國内人工智能引發的勞資糾紛浮于水面。

究其原因,在于個人、企業、政策的發展速度跟不上技術的發展,導緻企業、員工對AI的認識度不夠、準備不充分,一旦職業更替出現,企業和員工均措手不及,進而引發勞資糾紛,更甚可能激化社會沖突。

AI引發勞資糾紛,看企業和員工如何破局?

(圖檔來源:德勤2017年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報告)

AI高速發展下,對人工的部分替代已不可逆,為避免勞資糾紛出現和社會沖突激化,企業、員工均需發力。

一、企業和員工須正視AI對職業更替的影響

1、AI帶來職業更替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産物

随着科技的不斷發展,以人工智能和大資料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悄然發生。

縱觀前三次工業革命,均帶來生産力的大幅提升,生活品質和水準的不斷改善。科技進步的同時也伴随着職業更替:書信代寫員,鐵匠、職業叫醒人、讀報員、電影解說員等職業已消失;機器維修員、火車駕駛員等職業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出現;電工、電影放映師、石油開采員等職業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出現;程式員、宇航員等職業于第三次工業革命期間出現。職業更替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産物。

人工智能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性技術,勢必也會帶來職業更替,目的是為了社會更好的發展,如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将交通事故減少20%,AI醫療診斷可以提高癌症診斷率,大家須理性面對。

2、AI替代部分職業的趨勢已出現

據一份花旗銀行與牛津大學合作的報告預測,美國47%,英國35%,中國77%的就業崗位可能被機器人代替。據日本經濟新聞和英國金融時報的共同研究調查:全部820 種職業、2,069 項業務(工作)中,34%(710 項工作)可被機器人替代。這種情況已在某些職業中出現了信号,如記者、客服、編輯、駕駛員、律師、保險等,此類工作具有較高的附加價值,且機械重複,可替代度高。

AI引發勞資糾紛,看企業和員工如何破局?

3、AI新增就業機會的信号已釋放

Bersin 的創始人 Josh Bersin 說,”人工智能不是在消除工作崗位,而是消除工作中的苦差事,并創造新的工作,而且這些新的工作更多的是依賴人類特點的崗位“,機器與人類相比,不具備同情心、同理心、換位思考、情感關懷、批判性思考。在英國,人工智能創造了35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而這些崗位的平均薪酬要比消失的崗位高1萬英鎊。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統計出部分可能出現的新崗位如下:

AI引發勞資糾紛,看企業和員工如何破局?

二、企業須以開放包容、積極進取的姿态迎接AI

1、關注AI新動态,接納、引進AI新技術

面對AI技術革命,科技企業、網際網路企業往往能更開放包容、積極主動。而據麥肯錫的一項調查,84%的受訪者表示,AI的大獲勝者可能是網際網路企業和創業公司,而不是現在的傳統行業的上司者。大約60%的專家認為,領先的網際網路企業最有可能成為自己行業領域的AI上司者。面對AI,傳統行業的态度較為消極。

金蝶創始人徐少春表示, 面對人工智能、面對未來的變化,不要感到恐懼,而應勇于思考和擁抱,重構産品、服務和商業模式,甚至企業文化。為應對AI大潮,傳統企業可以借助SWOT分析法,從行業和企業本身出發,考察企業是否适合采用新技術?如何采用新技術?AI技術引進前,企業需做好充分準備。

分析面 具體分析點
機會/威脅分析 企業所處行業與AI的結合點是什麼?
行業中使用AI的領先者和追随者有哪些?可以從中借鑒什麼?存在什麼威脅?
本行業可能的AI樣例是什麼? 與哪些技術相關? 進入門檻和條件是什麼?
AI在短期和長期内會産生什麼商業影響? 預期AI的投資回報速度如何?
AI對企業的遊戲規則和競争格局有什麼樣的影響?
國家對本行業引進AI是否有政策支援?有哪些政策支援
優勢/劣勢分析 企業是否已采用AI,在行業中的地位如何?
如果沒有采用AI,是否準備采用?理由是什麼?
企業的經濟、技術、人才儲備是否能支援AI的發展?
企業的中、高、基層對AI的态度如何?
企業現有組織架構是否能比對和助力于AI的發展
是否有适合AI生存的企業文化?

2、企業靈活性、協作性、創新性需求,阿米巴組織結構優勢凸顯

AI技術的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出現,對組織靈活性、協作性、創新性提出了高度需求,以充分應對随時可能出現的新變化。

據德勤調查,幾乎所有參加調研的企業(94%)都認為”靈活性和協作“是組織成功的關鍵,但是卻隻有6%的企業稱他們現在”非常靈活“,19%的企業稱自己”不靈活“,32%的參加調研企業稱其正在進行組織設計,以期具有更強的适應性且更加以團隊為中心。

當外部環境發展重大變化,企業内部規模不斷擴大,傳統組織結構可能會出現高層負擔重,部門橫向聯系薄弱、部門協調差、溝通成本和管理成本上升等問題。

阿米巴組織具有高度靈活性,組織形态可以随外部環境變化而不斷“變形”,調整到最佳狀态,以适應市場變化。阿米巴組織以工作流程為中心,而非以部門職能為中心建構組織結構,不僅能細分工作職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為企業培養有能力、有戰略意識的優秀人才,還能讓企業高層實時掌握每個阿米巴組織之間的經營動态,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3、通過教育訓練、人文關懷,提高員工對人工智能适應性

人工智能的颠覆性發展已成既定事實,但其颠覆性發展對于勞動力的影響是企業最難以描述和處理的部分,提高員工對人工智能的适應性是企業的必盡之責。

變革往往需經曆解凍、變革、再當機三個階段,解凍和當機階段十分關鍵。員工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解凍和變革階段均需加強對員工的關注。

解凍階段,AI技術引進,教育訓練須先行。解凍關鍵在于增加驅動力,減弱制動力,員工作為變革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需通過教育訓練幫助員工正确認識AI技術,理性分析新技術引進對企業、員工的作用,進而自願接受新技術。

變革階段,技術指導和人文關懷須配套。借助用人部門的力量,就新技術對員工展開跟蹤輔導; 借助人力資源部門的力量,及時關注員工情緒和心理的變化,加以疏導和關懷,以期提高員工的适應性。

三、員工與人工智能相處,合作共赢是王道

被稱為“網絡文化”發言人和觀察者的凱文•凱利提出,與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現決定你的薪酬。與AI相處,合則共赢,鬥則俱傷。

1、消除恐慌心理,與AI合理分工協作

正确認知AI對員工本身的作用,消除恐慌心理。AI有助于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如法律機器人比人類律師助理閱讀檔案的效率更高;新聞編輯機器人,可以在幾分鐘内搞定一篇高品質新聞稿。AI有助于保障健康與安全,如醫療診斷機械人有助于提高癌症診斷率;無人駕駛汽車有助于減少交通事故發生率。

與其擔心飯碗被機器人搶掉,不如思考如何分工協作。部分重複性高,耗時耗力的工作可以直接讓機器人做,但是思考性、創造性工作,需要由機器人輔助人類完成,為人類決策提供資料支援。無論哪個領域,最完美的結合是最聰明的人加上機器。

3、學習、提升新技能

AI将創造大量新的、薪酬更高的工作崗位,新工作崗位的出現需要新知識和新技能的配套,這對員工提出了再學習和再教育的要求。

随着AI技術的發展,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設計和抽象思維的勞動者将嚴重短缺。在美國,隻有20%的高中畢業生在學術上準備好迎接大一的STEM課程。據估計,到2018年資料科學家的缺口将達到100萬。

對于想抓住新機遇的員工而言,需要明确定位,找準方向,主動出擊,把握住AI技術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