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心城區找不到兒童樂園、過半家長不放心娃出門……市婦聯這樣破解“養娃難題”

作者:文彙網
中心城區找不到兒童樂園、過半家長不放心娃出門……市婦聯這樣破解“養娃難題”

一側是形态各樣的滑梯積木,适用于各類兒童奔跑玩耍,另一側是大型創意秋千,這是專屬于成人的空間。計劃修建的浦東新區金橋永甯路佳樂路公園,為“全年齡人群”打造了友好戶外空間:孩子自由玩起來,家長的陪伴和等候也不乏味。

越來越多的育兒家庭對城市環境的品質有着更深的追求,為兒童創造友好的成長城市空間成為“十四五”期間的熱點話題。即将召開的2022年上海兩會上,市婦聯拟遞交的《關于提升上海戶外活動空間兒童友好度的建議》正聚焦于此,提案建議從城市空間營造上創設兒童友好的宜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中心城區找不到兒童樂園、過半家長不放心娃出門……市婦聯這樣破解“養娃難題”

集約空間調配“綠地處方”,“孩子去哪兒”不再是難題

市婦聯從2004至2017年的84項研究系統綜述發現,高品質的綠色空間與兒童心理健康、幸福度密切相關。“對學習壓力大、缺乏體力活動的孩子們來說,綠地空間可以促進身心健康,幫助恢複注意力與疏解壓力,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還有利于兒童從土壤中獲得有益成長的微生物。”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于一凡這樣解釋。

“内密外疏”,卻是如今上海面臨的難題,中心城區擁擠,兒童活動強度“供不應求”。上海2035年規劃綠色空間集中在郊野,依靠步行和公交的中心城區兒童卻“夠不到”。同時,兒童可及的社群公園等城市空間量與質并不理想,“去哪兒玩”成了真正難題。

中心城區找不到兒童樂園、過半家長不放心娃出門……市婦聯這樣破解“養娃難題”

對此,市婦聯建議将兒童友好視角列入城市空間規劃改造的優先原則。提出在社群公園、微型(口袋)公園等城市的“神經元項目”規劃中,都應該嵌入兒童視角,并設定每千人休憩、遊樂設施用地标準。尤其是在舊區改造過程中,增加基于親子概念的遊戲景觀理念,推動區域遊憩空間與設施建設,鼓勵兒童在戶外自然玩耍。

“在擁擠的環境中,改造‘被忽視的角落’,實作兒童福祉最大化。”就以凱旋路和古北路橋的“橋下空間”為例,原本灰撲撲的高架與市政幹道被裝點上了“檸檬黃”“西瓜紅”——兒童秋千、攀爬架、彈跳闆,在大多數專家看來,這就是用設計實作資源有效利用。

“全齡友好”,讓家長帶娃更放心

當戶外空間得到保障後,大人們能放心孩子自由玩耍麼?

“帶娃累”已成為家長們的“口頭禅”:孩子在公園玩耍,家長站着等候目光不能移動;興趣班外,大風大雨焦灼等待……市婦聯調研發現,兒童安全場所存在可達性、公益性較少等問題,有53.5%的家長“不放心兒童獨自外出活動”。

于一凡帶領團隊開展城市空間的更新設計時,關注引入“全齡友好”理念。譬如在中國小校對面開辟供家長等候的開放空間,設計帶有綠地健身器材的活動空間。在同濟設計學院門口,原先100米長的綠帶被改造成兒童遊戲場地,不僅為親子活動創造了吸引人的場地,也為周邊社群和街道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要讓人人都成為友好城市的受益者。”

中心城區找不到兒童樂園、過半家長不放心娃出門……市婦聯這樣破解“養娃難題”

“全齡友好”也為引入商業思維提供了契機。國外超市存在一個普遍的場景:購物架上尿布與啤酒相連,這正好滿足父親消費習慣。于一凡認為,上海也可以借鑒此類商業思維,借助休閑經濟的興起,讓被零售空間填滿的城市“物盡其用”。

市婦聯建議,借助城市空間創意改造,打造親子業态驅動城市經濟。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最美社群公園”“最佳兒童活動空間”等評選類活動,發動社群居民參與社群空間營造,并形成可帶動居民休閑消費的親子業态創意空間。

作者:占悅

編輯:周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