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一幅水彩繪出南昌路上的陽光,繪出梧桐樹下的人影

在南昌路上的南昌大樓底樓,一個隻有二十平方米的藝術空間——LINKHAUS偶遇空間,正在展出着一群熱愛南昌路的師生筆下的冬日街景——有溫度的小馬路、科學會堂、中華教育職業社等老建築和美麗的梧桐樹都以溫暖明快的色調出現在這十一幅作品中。

十一幅水彩繪出南昌路上的陽光,繪出梧桐樹下的人影

圖說:展覽現場 官方圖(下同)

南昌路在淮海中路的南面,複興中路以北,東起重慶南路,西至襄陽北路,全長1690米,寬度隻有14至15米,馬路雖小,卻曾經名人彙聚,林風眠、趙丹、錢君匋、徐志摩等等均在此居住,時日或長或短,留下屐痕縷縷。自去年11月起,陸陸續續,水彩畫家、華山藝術館執行館長朱開榮帶領十名來自逸夫職業技術學校、東華大學服裝與設計學院、靜安區業餘大學的學生,來南昌路寫生,師生們用畫筆記錄下了熟悉的南昌路上的點點滴滴,奏響了梧桐樹下一篇篇動人的樂章。

十一幅水彩繪出南昌路上的陽光,繪出梧桐樹下的人影

圖說:朱開榮與學生

水的輕盈、透明和流動性,色彩的透明感,使畫面構圖的形式結構、章法體勢更容易産生一種音樂的節奏韻律美,色彩流淌之處,不僅有曆史建築身上的斑駁凝重,還記錄下了街道上一閃而過的父與子的深情,冬日陽光的躍動,令眼前的海派熱土,在劇烈地颠簸着老師和他的學生們。這些優秀的學子們心中的夢想,堆積起來的藝術魅力,沉澱着的繪畫氣息,引領着一種時代的潮流。

在寫生的間歇,時不時有路人停下腳步,畫畫的人與路人之間溫暖的注視為畫面注入了那一刻的情緒。畫者與觀者之間,在面對、在發酵、在碰撞、在融合。

十一幅水彩繪出南昌路上的陽光,繪出梧桐樹下的人影
十一幅水彩繪出南昌路上的陽光,繪出梧桐樹下的人影

圖說:展出作品

近年來,朱開榮緻力于老建築的繪畫,“作為一位美術教師,帶領學生通過水彩藝術的形式在地寫生創作來呈現美麗的南昌路,我被學生創作的激情感動到了,也是我這次舉辦師生展的初衷。這幾年我畫上海老建築講述上海故事來描繪在這座城市裡的生存情狀和人文氣質,城市需要藝術人文更要有溫度,需要藝術家一起參與其中。”(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