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1 日消息,有傳言稱,大衆和華為将聯合成立一家自動駕駛公司。 大衆中國CEO馮思涵今日回應稱,大衆和華為确實在讨論這方面的事宜,但現階段還沒有确定的消息。

早在2021年10月,就有傳言稱華為計劃與大衆集團組建合資公司,共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合作方式之一是,大衆集團出資成為合資公司控股方,華為則提供技術知識産權。其中不僅包含自動駕駛等軟體技術,也包含了華為晶片方面的知識産權。
這并不是華為和大衆的第一次合作。早在2018年7月,大衆集團旗下的奧迪品牌,與華為簽訂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聯合發展智能汽車。這次大衆要和華為成立合資公司,合作要深入得多。
華為的終端業務雖然超越了基站業務,後者仍為華為貢獻着巨額利潤。華為一再重申不造車,一大原因是這會影響它在歐洲的基站業務。以德國為例,汽車産業是德國的支柱産業,華為若親自下場做汽車,它在德國的基站業務很可能會受影響。與大衆的合作,無疑會讓華為與德國的關系更加友好,有利于拿下更多5G基站的訂單。
華為目前這個受制裁的狀況,在造整車方面其實會遇到不少問題。汽車必不可少的ESP晶片等,雖然制造難度不是特别高,但随着全球化的進展,各跨國企業的分工越來越明确,這一類型晶片基本都是由意法半導體在代工的。此前意法半導體的馬來西亞工廠爆發疫情,導緻全球各個車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華為目前這個狀态,可能都拿不到相關晶片,是以華為與車企合作是更合适的解決方案。
大衆汽車在電動化的轉型方面其實是做得比較迅速地,在國内的新能源車市場也有不小的市場佔有率。但畢竟原先是傳統車企,更注重的是機械硬體方面的技術積累,軟體方面确實有所欠缺。
華為的軟體能力比較強,在汽車輔助駕駛方面積累了很多,為大衆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恰到好處。 如果能夠進行深度合作,産品力可能會很好,售後層面的公共服務也會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