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研究了上千起婚外情,得出了三個關于人性的殘酷真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最近一直在閱讀《情感啟示錄》,裡面收錄了大量婚外情案例,我研究了其中上千起婚外情案例後,得出了三個關于人性的殘酷真相,下面我将用三個故事來解釋這3個紮心的真相。

01

“我閨女,圖你的社會地位要嫁給你,你這麼待她,那她活該;如果是她圖你有錢财,她嫁給你,你這麼待她也是活該;如果圖你的長相她要這麼嫁給你,那是罪該萬死!”

這是電視劇《一樹桃花開》裡的經典台詞,劇中盛開因為一場意外與國中同學羅耀輝重逢,她不在乎羅耀輝沒房沒錢,沒過多久,就和他背着雙方父母偷偷領證。

為了讓女兒過得更好,盛媽媽還花了10多萬給女兒裝修舊房子,盛哥哥更是出錢給妹妹自建了一個廁所,免去他們跑公廁的不便。

我研究了上千起婚外情,得出了三個關于人性的殘酷真相

按理說,羅家沒出一分一毫,既娶了大學生,又改善了生活水準,應該對盛開非常好才對。

但并沒有,盛開這種“倒貼”的方式,非但沒有赢得婆婆的尊重,反而被看輕,羅母甚至對盛媽媽口出惡言道:“你為啥下這麼大的本錢,還不是因為你知道你女兒是被男人玩完剩下的剩貨。”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不少女孩為了愛情像盛開一樣“倒貼”,最終落得不被珍惜,丈夫出軌,草草離婚的結局。

我研究了上千起婚外情,得出了三個關于人性的殘酷真相

婚姻中,最殘酷的一個人性真相就是:人對自己沒付出太多成本,就輕易得到的人和事,很難珍惜。

02

想起我以前的一個中學同學小A,小A是一個長得非常漂亮的女生,班上喜歡她的男生很多,小B算是其中一個,在小B的窮追不舍下,兩人順利走到了一起,大學還考了同一個學校,戀愛長跑6年,畢業後順利結婚,是同學們眼中非常羨慕的“神仙眷侶”。

後來有一次在同學聚會中,偶然聽到他倆離婚了,原因竟然是男方出軌!

我研究了上千起婚外情,得出了三個關于人性的殘酷真相

細細了解後,才得知,小B畢業後在一家私企做銷售,因為他本人長得高高大大,一表人才,而且聰明能幹,很得老闆賞識。老闆的獨生女也在公司上班,因為老闆的關系,兩人一來二去,走到了一起。但老闆的女兒可不想這麼不明不白地跟小B在一起,她想要的是一場完美的婚姻。

于是,小B就跟小A提出了離婚,甚至不惜淨身出戶。

小A試圖用兩人多年的感情來挽回婚姻,但是,小B已經變心,任憑她怎麼哀求,也要堅持離婚。

我研究了上千起婚外情,得出了三個關于人性的殘酷真相

用小B的原話說:跟小A那麼多年了,我早就不愛她了,我現在非常喜歡老闆的女兒,跟她結婚後,還能至少少奮鬥十年!

離婚後,小B與老闆的女兒很快結婚,老闆也将公司交給小B打理,小B開始混得風生水起,事業也越來越好。

而小A離婚後回了老家,然後就再也沒有任何消息了。以前聽過一句話:永遠不要低估底層男人的繁殖欲望,和中層男人的上升欲望。

底層男人的婚姻,大多不在乎女生長得漂不漂亮,家庭條件如何,他們隻想要一個能生孩子的女人,有沒有感情基礎,都不重要。

我研究了上千起婚外情,得出了三個關于人性的殘酷真相

而對于一個中層男人,如果有機會,他們更多地是想要一個能幫助自己少奮鬥幾年的賢内助。當然,這跟大部分女性想嫁一個家庭條件好的男性,是一個道理。因為生物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人也不例外。

婚姻中的另一個殘酷真相就是:婚姻大多并不純粹,多數都是權衡利弊後的結果。

03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群。羅子群年輕的時候,覺得愛情就是全部,認為自己不嫁給白光,就一定活不下去。

不顧媽媽和姐姐的反對,執意與白光結婚,以為能有情飲水飽,事實卻是:貧賤夫妻百事哀。

我研究了上千起婚外情,得出了三個關于人性的殘酷真相

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圖房圖錢的女孩,一般最後過得都比較好,而那些拿着青春去賭的,不顧父母反對,隻圖愛情的女孩,大多都輸的得比較慘。

為什麼?因為婚姻中,80%的麻煩,都可以用錢來解決,剩下的20%,也能用錢來稍微緩一緩。

當然,這并不是勸大家要物質,而是再美好的愛情,也要用物質來作為感情基礎,你自己想一想,兩人結婚後,就是柴米油鹽,一棵蔥也要花錢買,更别提生孩子後的奶粉錢、教育費。

談戀愛也許能有情飲水飽,但結婚不行,孩子總不能喝白開水吧?

我研究了上千起婚外情,得出了三個關于人性的殘酷真相

當兩個人進入到一段沒有物質基礎保障的婚姻,愛情就會在柴米油鹽中消耗殆盡,隻剩一地雞毛,最終走向的結局,很有可能就是離婚或者出軌。

就像劇中的羅子群,也短暫地出軌了一個發型師。

婚姻中的最後一個殘酷真相就是:沒有物質基礎的婚姻,就是一盤散沙。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