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莫讓“圖書盲盒”透支讀者的信任

圖書營銷再艱難,誠實守信的本真不能丢,實心實意為讀者負責的精神要堅守,精益求精努力幫讀者找尋好書的本領需修煉。

莫讓“圖書盲盒”透支讀者的信任

面對當下流行的零售新模式、新業态,有些書商也想跟風,種種花式銷售頻頻出現,“圖書盲盒”的推出即為其一。

不久前,在某圖書網站的策劃下,通過神秘感來抓住使用者的“圖書盲盒”風靡開來。該網站推出的首批盲盒共有十款主題,每個盲盒中包含兩本書和兩三件文創産品,售價42.3元。産品一經推出,就迎來“爆單”。

的确有讀者在拆盲盒時發現了自己從未關注過的新閱讀主題或領域。但遺憾的是,拆盲盒的失望多過興奮:魯迅的《彷徨》和某本網絡寫手的心靈雞湯被放在同一個盒裡,還有讀者從“如何處理仇人的骨灰”主題中開出一本《認罪悔罪教育》。

且不說主題是否恰當,被迫收到小衆低質、與日常生活毫無關聯的圖書,未免讓一些讀者大感上當。而圖書包裝上的污漬和灰塵,不能不使讀者感到,商家在借此清庫存、處理滞銷書。

以“盲盒”為賣點開展圖書營銷的并非一家,各地不少書商也熱衷于此道。有書店經營者表示,“圖書盲盒”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由書店來幫讀者選書。一些讀者面對浩瀚圖書往往一頭霧水,他們隻要告訴書店自己想讀什麼樣的書,有什麼樣的訴求,書店就可以用專業的眼光來幫其挑選;況且,讀者拆盲盒的過程,也給閱讀帶來一種新奇趣味。

書店經營者的解釋聽起來似乎有幾分道理,然而細細思量仍不免存疑,“圖書”牽手“盲盒”,真的就合适嗎?

客觀來講,讀書,是一件極為私人化的事情。不同讀者基于學識、性情、閱曆等方面的差異,對于讀物的嗜好通常千差萬别。就算兩個人表面上有着相同的閱讀訴求,實際上令他們中意的讀物往往天差地别。既如此,書店在缺乏對不同讀者深入細緻了解的情況下,又怎麼能精準把脈,帶給讀者驚喜?哪怕書店經營者素質不低,也未必能對上讀者的胃口。

書商向讀者“盲”推好書本就不易,更何況有些人樂于“夾帶私貨”,打着所謂低價、驚喜的幌子推銷連他們自己都未必認可的滞銷書,使得購買圖書盲盒淪為一場“冒險”。照此發展下去,“圖書盲盒”隻會不斷透支讀者的信任,使本就舉步維艱的書業經營愈益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

竊以為,并非萬物皆可裝入“盲盒”。圖書營銷再艱難,誠實守信的本真不能丢,實心實意為讀者負責的精神要堅守,精益求精努力幫讀者找尋好書的本領需修煉。書店經營者隻有定下心來,在讀者與适宜的圖書之間搭建起順暢的橋梁,盡力用銷售方式協助優質圖書獲得更好的市場回報,方不失為正途,也才可能在不利的境遇中有所作為,拓展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