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隆中對”裡最關鍵的4個字,劉備沒注意,讓蜀國功敗垂成

公元201年,漂泊無依的劉備,暫時投奔到荊州軍閥劉表門下。劉表還算慷慨大度,并沒有看不起這位落魄的小弟,把新野縣劃撥給劉備,讓他作為屯兵之地,暫且栖身。回顧公元184年起兵到現在,劉備在創業之路上已經奔波了17個年頭,卻依舊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手下兵不滿千将止歇業,一統河山興複漢室的夢想,更是遙遙無期。

諸葛亮“隆中對”裡最關鍵的4個字,劉備沒注意,讓蜀國功敗垂成

苦悶彷徨之中的劉備痛定思痛,認為問題根源還是在于人才匮乏。曹操之是以能虎步中原一家獨大,孫權之是以能龍蟠江左稱霸一方,除了他們本人的雄才大略,也與他們手下豐厚的人才儲備密不可分。

諸葛亮“隆中對”裡最關鍵的4個字,劉備沒注意,讓蜀國功敗垂成

荊州地區當時形勢相對安定,很多隐士高人都隐居在荊襄一帶山林之間。劉備于是悉心訪察,終于打聽到一位曠世高人隐居在襄陽。劉備于是專程前往拜訪司馬徽,希望能得到他的指教。誰知司馬徽早已絕意功名,毫無出山之意。不過劉備也并非全無收獲,司馬徽向他推薦了一個人:卧龍先生諸葛亮。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志,如果能請他出山,會對劉備的事業不無小補。

劉備大喜過望,急忙啟程趕往隆中,前後奔波三次,才得以見到諸葛亮。諸葛亮也是個爽快人,他與劉備一見如故,并沒有拿腔捏調故作高深,而是毫無保留地當即為劉備量身定制了發展戰略“隆中對”。

諸葛亮“隆中對”裡最關鍵的4個字,劉備沒注意,讓蜀國功敗垂成

隆中對戰略,從此成為劉備的立國方針,成為蜀漢發展史上的指路明燈。隆中對的核心精神,簡要而言,就是兩個基地或兩條戰線。兩個基地,是讓劉備奪占益州為後方根據地,以荊州為前哨基地。益州之地水土肥美,物産豐饒,人煙稠密,蜀道險阻,可以作為蜀漢最佳的立國之基。而荊州正好處在中原曹操與江東孫權之間,牽一發而動全身,向北威脅曹操,向南挾制孫權。

諸葛亮“隆中對”裡最關鍵的4個字,劉備沒注意,讓蜀國功敗垂成

取得荊州益州,劉備的蜀漢大業已經立于不敗之地。在三國大局中,蜀漢已占盡先機,進可攻退可守。可以說,劉備從隆中對裡受益匪淺。不過,隆中對裡有四個字最關鍵,劉備卻沒注意,導緻蜀漢大業功敗垂成。

這四個字就是“西和諸戎”。當時三國在中原江淮一帶打得熱火朝天,而地廣人稀的荒涼西北一帶,卻被三國普遍忽視。當時西北一帶地勢高峻,氣候寒涼,分布着廣闊無垠的草場,是絕佳的天然牧場,富産良馬,是以成為很多遊牧部族的聚集區,生活着羌人、氐族、鮮卑等衆多遊牧部族,也就是諸葛亮所說的“諸戎”。

諸葛亮“隆中對”裡最關鍵的4個字,劉備沒注意,讓蜀國功敗垂成

這些遊牧部族,憑借得天獨厚的馬匹資源和草場資源,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三國初期,群雄逐鹿中原無暇西顧,這些遊牧部族迅速崛起,成為擁有強大戰鬥力的武裝集團。他們的騎兵部隊剽悍兇猛,是中原以步兵為主的傳統軍隊的天敵。

三國時期,西部遊牧部族曾經兩次與中原朝廷發生激烈武裝沖突,都表現出極強的戰鬥力。一是在建安十六年、建安十七年期間,關西軍閥馬超起兵與曹操發生軍事沖突,戰況激烈。曹操的實力在當時首屈一指,卻數次遭受重創,使得曹操哀歎:“馬兒不死,吾無葬地。”而馬超的軍隊主體,正是遊牧部族組成的精銳的羌胡軍團。

諸葛亮“隆中對”裡最關鍵的4個字,劉備沒注意,讓蜀國功敗垂成

三國後期,西晉建立後,西部鮮卑人再度崛起,鮮卑首領秃發樹機能起兵反晉,以一往無前之勢掃蕩西陲,接連陣斬西晉大将胡烈、蘇愉、牽弘、楊欣,天下震動。雄才大略的晉武帝在朝堂上哀歎“誰能為我讨此虜通涼州者乎?”結果居然“朝臣莫對”,無一人敢接茬。可見西部遊牧部族戰鬥力之強。

諸葛亮以其超前的洞察力敏銳意識到這一點,非常殷切地希望劉備能夠“西和諸戎”,團結或者利用這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使之為蜀國效力疆場。有了這支力量的協助,劉備的蜀漢軍事實力就會有根本性的飛躍提升,一統三國複興漢室就有了更大的希望和把握。可惜劉備沒有注意到這最關鍵的四字,最終導緻蜀國大業功敗垂成。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三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