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末北京之戰失敗,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

明朝末年,自然災害異常嚴重,社會沖突十分尖銳,加之明朝政府的嚴苛賦稅,使在生存線上苦苦掙紮的陝北農民不得不铤而走險,進行起義。從天啟七年(1627年)陝北農民起義開始,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已經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農民起義席卷全國。之後,李自成發兵對明王朝進行最後一擊,二月,在山西進行甯武之戰,奪取太原。三月初,京師屏障大同、宣府也相繼攻陷,起義軍劍指北京城。

明末北京之戰失敗,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

晚明面臨的局勢危急:外有清軍虎視眈眈,并尋機頻繁寇關,嚴重影響了明朝平定內亂之戰略部署!内有無法撲滅的農民軍起義,導緻明朝的統治基礎動搖,統治秩序混亂,天下之人心也是以而出現了浮動。而對任何一個王朝來講,如果不能做到穩定人心,凝聚舉國上下的意志共渡時艱,則都将是以而墜落到災難的深淵!

明末北京之戰失敗,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

明朝的資本萌芽理論依據是徐一夔的《織工對》而《織工對》所描述的時間節點則是元末明初,再看看朱重八的所作所為,你就會發現,所謂的資本萌芽時期就是元末而非明初了!當然知乎朱重八之後朱允炆即位,沒消停兩年朱四汗靖難奪走了皇位,這段時間節點更不可能資本萌芽,首先朱允炆時期就是完全的照搬朱重八的政策,朱重八立下的必須執行到底。

明末北京之戰失敗,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

在崇祯末年,明王朝尚存在着戰鬥力極強的關甯鐵騎,當京師受到威脅時,若将在邊防守衛的精銳部隊調回勤王,農民軍未必能将北京城順利拿下。因為在日後的戰鬥中,無論是山海關之戰還是入關随清軍追繳李自成起義軍,吳三桂的關甯鐵騎都顯示出極高的戰鬥力。正當農民軍打破山西防線,向北京推進時,朝中就有大臣向崇祯帝進言:“孤懸二百外,三面皆絕域,守禦極難。且寇氛日迫,三輔震恐,則撤兵歸守關門,挑選銳士西行遏寇,亦救亂之一策。”“棄山海關外甯遠、前屯二城,徙吳三桂入關,屯宿近郊以衛京師。”面對農民軍逼近的嚴峻局勢,崇祯皇帝指令内閣大員進行讨論,但大臣們因怕日後承擔棄遼東之地的罪名,皆不敢提調回邊防精銳之策。

明末北京之戰失敗,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