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賈诩,都是三國時期的智謀之士。在古代,兩者孰優孰劣是毫無争議的。與諸葛亮相比,賈诩的知名度實在要差太遠了。如果說諸葛亮是第一檔,那麼賈诩頂多屬于第三檔的智者。

但到了現代,賈诩在網紅學者易中天的結構下,卻有超越諸葛亮之勢。因為在易中天看來,諸葛亮并不屬于張良、陳平這樣的謀士,應該與蕭何、李善長歸于一類。同時,他還借陳壽對諸葛亮的評語“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将諸葛亮定義為不怎麼懂謀略之人。
相反,易中天卻給了賈诩過高的評價,認為他是“三國最聰明之人”。一方面,他算無遺策,奇謀足以攪動天下。賈诩曾一敗呂布,兩勝曹操,計定馬超;另一方面,賈诩擅長保身之術,他在官渡之戰中,審時度勢加盟了仇敵曹操,結果不僅保全身家性命,反而還獲得高爵厚賞。與此同時,賈诩處在政治漩渦中,卻總能站在對的一邊,最終得以太尉之職,活到79歲。
很顯然,在易中天心目中,賈诩的智謀是要超越諸葛亮的。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事實上,在已經失傳的古書,西晉時期的《荀勖外傳》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直接拉開了賈诩和諸葛亮的差距:
“晉司徒阙,武帝問其人于勖。答曰:“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诩為三公,孫權笑之。”
簡單翻譯來就是,西晉司徒的職位空缺,于是晉武帝司馬炎便問荀勖:“誰可任司徒之職。”而荀勖則回答:“三公之職,必須由衆望所歸之人擔當,決不可所有非人。當年魏文帝曹丕以賈诩為太尉,孫權聽後大笑。”
這是什麼意思呢?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并将賈诩任命為太尉。而太尉,乃是三公之一。按說,賈诩這樣的智謀之士被曹丕納入中樞,吳王孫權理應害怕才是。然而孫權的反應卻是“笑之”。很顯然,孫權将曹丕的任命視為笑話,賈诩對于他是毫無威脅。
相對于賈诩,孫權對諸葛亮的忌憚卻溢于言表。夷陵之戰後,孫權取得大勝,蜀漢精銳損失殆盡。至此,關羽、張飛、劉備等人傑相繼死去,蜀漢精英隻剩諸葛亮一人。按說,孫權應當溯江而上,趁機滅掉蜀漢,進而全據長江。
然而當諸葛亮執掌國政後,孫權卻硬是不敢做出任何動作。不久後,諸葛亮以鄧芝為使節,想與東吳重修盟好。此時從國力和兵力上來說,東吳對蜀漢有絕對優勢,但是孫權卻被鄧芝震懾得說不出話,因為鄧芝在國書中提到:
“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
按禮儀來說,吳主孫權和蜀主劉禅應該處于對等地位。而鄧芝,卻明目張膽地将孫權和臣子諸葛亮并列在一起。說實話,這句話确實有點不敬的嫌疑。然而孫權并沒有生氣,而是“默然良久”:
“君言是也!”
也就是說,在孫權看來,從才能上來說,諸葛亮雖然是臣子,确實能與自己處于對等地位。最終,鄧芝成功讓吳蜀重修盟好,共抗曹魏。
在與蜀漢的盟約中,孫權極力誇獎諸葛亮,對于真正的蜀主劉禅卻隻字不提:
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
與對賈诩的“笑之”不同,孫權對于諸葛亮是欣賞與忌憚并存。諸葛亮多次率兵北伐,而喜歡背刺盟友的孫權硬是一步也不敢動。而根據《三國志·宗預傳》記載,諸葛亮去世後,孫權立即在吳蜀交界的巴丘增兵一萬,大有趁火打劫之勢。雖然孫權最終沒有出兵西侵,但由此記載來看,孫權确實忌憚諸葛亮。
在筆者看來,以孫權的态度而論,諸葛亮确實要強賈诩太多太多,甚至可以說兩者根本不在一個檔次。賈诩在強大的魏國身居高位,孫權不屑一顧;而諸葛亮執掌貧弱的蜀漢,孫權卻表現出十足的忌憚。
那麼孫權為何厚諸葛亮而薄賈诩呢?實際從賈诩自己對諸葛亮的評價,就可見一斑: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
相比于賈诩,諸葛亮具有治國之才。賈诩雖然智計百出,卻不會治國,不會理民,不會發展生産,不會訓練軍隊。甚至,賈诩連帶兵都不會。反觀諸葛亮,治國理民都是一把好手,練兵修造兵器不在話下。到了後來,諸葛亮還能統領千軍萬馬,發動大規模北伐。而賈诩呢?從未帶過一兵一卒。
可以說,諸葛亮是丞相,是統帥,甚至可以說是君主,是實操型人傑。而賈诩充其量就是個謀士,隻能出出主意,差了好幾個檔次。而氣質上來說,諸葛亮霸氣外露,乃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而賈诩的氣質則不同,他要内斂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