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HTML制作靜态網頁濟南的春天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user-scalable=no, initial-scale=1.0, maximum-scale=1.0, minimum-scale=1.0"/>
<title></title>
</head>
<body>
<table>
<strong><font size="40" color="">濟南的冬天</font></strong>
<img src="img/13.png" width="70"height="45">
<img src="img/14.png" width="70"height="40">
<img src="img/15.png" width="70"height="50">
<img src="img/16.png" width="70"height="47">
<p>《濟南的冬天》是現代著名作家、劇作家、小說家老舍創作的一篇散文,最初發表于1931年4月,此後長期被中國中學國文教材選用。</p>
<p width="100%"align="center">《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老舍在英國講學六年之久,英國的霧氣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還去了西南地區,是以來到被譽為“泉城”的山東省會濟南後,感受非常強烈。标題“濟南的冬天”,簡潔闡明了地點、節令。老舍緊緊抓住濟南冬天“溫晴”這一特點,描述出一幅幅濟南特有的動人的冬景。</p>
<tr>
<td width="960"><font size="" color="darkgray">作品名稱: </font> 濟南的冬天</td>
<td width="960"><font size="" color="darkgray">文學體裁: </font>散文 </td>
</tr>
<tr>
<td ><font size="" color="darkgray">作者: </font>老舍 </td>
<td><font size="" color="darkgray">字數: </font>889</td>
</tr>
<tr>
<td><font size="" color="darkgray">作品出處:</font>《一些印象》</td>
<td><font size="" color="darkgray">首版時間: </font>1931年4月</td>
</tr>
<br />
<td width="700">
<img src="img/19.png" >
<img src="img/17.png" >
<img src="img/21.png" >
</td>
<td>
<img src="img/18.png" >
<img src="img/22.png" >
<img src="img/20.png" >
</td>
</table>
<table border="">
<tr height="150"><td bgcolor="dimgray" width="100" align="center"><font size="5" color="">目錄</font></td>
<td ><font size="5" color="blue">1 作品原文</font>
▪ 主題思想 <font size="5" color="">作者簡介</font> <br>
<font size="5" color="blue">2 創作背景</font> ▪ 寫作手法 <br>
<font size="5" color="blue">3 作品賞析</font> <font size="5" color="">4 名家點評 </font></td>
</tr>
<br>
</table>
<img src="./img/23.png" width="100%"align="center" >
<p>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迹;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p>
<p>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适地睡着,隻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p>
<table>
<td><p>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隻有北邊缺着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隻有北邊缺着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作,他們也并不着急,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别的呢!</p></td>
<td><img src="img/24.png" ></td>
</table>
<p>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p>
<p>古老的濟南,城裡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p>
<p>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裡,包着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p>
<img src="img/25.png" width="100%"align="center" >
<p>老舍1930年前後來到山東,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産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據老舍夫人胡絜青回憶,老舍生前“常常懷念的是從婚後到抗戰爆發,在山東度過的那幾年”。該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原為一系列直接描寫濟南風景名勝的長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節,發表在《齊大月刊》歐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p>
<img src="img/26.png" width="100%"align="center">
<h2>主題思想</h2>
<p>《濟南的冬天》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滄桑感的現實主義風格,以輕快、自然的筆調描繪了一塊冬天裡的寶地。該文的主題思想即對濟南特有的冬景的喜愛和贊美。通過對濟南冬天場景的描述,充分展現了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喜愛之情,對濟南這座城市的熱愛之情,以及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生活情操。 [5]
<br>作者多用溫情的意象來描繪濟南冬天溫晴之景,營造出一種溫婉的整體性語感。語言層面寫的是濟南的“溫晴”,所要表達的是濟南冬天的溫情:“溫晴”是所見的外象,是借以表現心象的客體和媒介;“溫情”是心象(心靈感受),它蘊涵的是作家的主觀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及審美感受。文章不惜筆墨寫景,實際是抒發對濟南冬天的喜愛、贊美之情,這才真正是文章的意蘊、文章的核心。</p>
<h2>寫作手法</h2>
<h3><b>修辭藝術</b></h3>
<p >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修辭格的運用不僅數量多,而且品質高,質與量達到完美的統一。全文共八百來字,六個自然段,僅二十多個句子,卻整理出比拟、比喻、錯綜、雙關等近二十種修辭格,很多不常用的辭格在文章中也大量使用,如轉品、示現、疊現等。</p>
<p>“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風,便覺得是奇迹;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一段運用了對照的修辭手法。對照,又叫對比,是一種運用廣泛,很有表現力的修辭手法,通過對比,可以使所描寫事物顯得更鮮明、更透徹。作者以自身的獨特感受,通過與北平、倫敦、熱帶對比,寫濟南的冬天既無風聲、又無重霧、也無毒日的“奇迹”和“怪事”,突出強調“溫晴”這一特點,進而贊譽濟南是個“寶地”,在此,作者對濟南的喜愛之情得到深化。同時,運用了反複,“對于一個……的人”兩個間隔反複、“像我”兩個間隔反複,突出作者的感受,強調“溫晴”,抒發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以及濟南的冬天給“我”的驚喜和意外。</p>
<p>“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适地睡着,隻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一段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拟人的修辭手法,細緻地描摹了景物的姿态:“曬”摹寫出濟南老城閑适的姿态,似一位老者安靜祥和、與世無争;一個“睡”進一步深化了老城的這種悠閑。連用兩個動詞 ,把老城的閑适姿态摹寫得自然貼切。此句中,還使用了反問。反問也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方式,運用反問可以加強語氣,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表達力。這句用商量的口吻,讓人倍感親切,好像是與人面對面的交談,又像是在征求意見,但答案是不言而明的,飽含了作者對濟南冬天深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作者用反問句而非一般的陳述句,增強了語氣,使感情得以完整抒發。這一句還有疊現辭格,用“一個老城”、“有山”、“有水”組成的疊現,引人入勝,作者從上方俯瞰,勾畫出一幅陽光下濟南冬天的全景圖。</p>
<p>“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隻有北邊缺着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一句,“圍”展現出小山與濟南城親密依偎的情态;“放”表現出了小山對濟南城的呵護和憐愛之情;“說”更是把小山寫活了。連續用三個動詞,逼真地表現了小山對濟南寵着護着的情态,突出了小山對濟南城的誠摯之情。“小搖籃”則将小山寫得像母親一樣慈祥與體貼,令人不由得想起母親在搖籃邊低唱催眠曲時的安詳情态,把濟南城的地理位置溫情慈祥地交待出來。</p>
<p>“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作,他們也并不着急。”正因為度冬如春,是以才會産生幻想,正因為冬天這樣“慈善”,是以“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作”,人們的心情也“并不着急”。作者連用兩個設問句,引人注目,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晴”,重點是答案,進一步加強語勢。句中的“綠”字,形容詞轉為動詞用,使人不僅感受到山草“綠”這樣一種狀态,更能體會到“綠”的動态過程。與“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一樣,使文章的語言和所表達的内容都顯得生動形象。這一部分寫濟南人的感受,也是作者自身的獨特感受,表現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感激之情。</p>
<p>“他們也并不着急,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别的呢!”此例用了語氣錯綜,前一句“并不着急”是陳述語氣,後一句本來仍可以用陳述句,但作者很自然地換為反問語氣,把陳述語氣和反問語氣錯綜使用,使文章語言整齊有變化,語氣得到加強,情感得以凸顯。句中的“幹啥”是北方方言,此處是方言和國語相混,使得文章語言不僅樸素親切,而且生動靈活,增添了作品的特色。</p>
<p>“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中用“日本看護婦”比喻矮松頂着雪的情景,貼切形象地表現了雪後矮松清新可愛的形态,不僅使矮松有了活力,而且使人感到新奇别緻。</p>
<p>“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此處借“帶水紋的花衣”喻雪後山坡上由于雪分布不均而形成的黃白相間的美景,富有層次美,使山坡美景這一寬泛的景物顯得微妙可感覺,而并非遙不可及。</p>
<p>“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此句用了拆詞修辭格。拆詞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巧妙地運用拆詞,不僅能生動簡明地闡明事理,而且還能更好地抒發感情。句中把“害羞”拆開,不僅使整個句子音律和諧,更生動地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态,而且“害了羞”這樣一種狀态,是作者獨特的感受,比起“害羞”來說,更能反映出作者對“薄雪”的喜愛。此句也用了摹繪,用“微微”一詞把夕陽下雪的美妙神态模拟出來,令人真切地感受到“露”這一情景。</p>
<p>“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此句用了句式錯綜,本來可以寫成同一格式:“下大雪濟南是受不住的”,和前面構成統一格式,但作者加以變化,避免了呆闆,使情感得以自然流露。</p>
<p>“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中“不忍”使水人格化,把水寫得脈脈含情,水的心理和神态得以完美展現,水給他物以美的享受,同時,其他的東西又來襯托水的清澈,足以使人感受到濟南冬天的和諧之美。</p>
<p>“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中用“是”這一比喻詞連接配接本體從天上到水面整個空間的清亮和喻體“空靈的藍水晶”,這一句将空間的清亮比喻為“空靈的藍水晶”,化抽象為具體,給人以形象之感。此句還用了摹繪辭格。運用摹繪,可以增強叙述的鮮明性和形象性,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這句用“藍汪汪”把濟南冬天河水的清澈、天空的蔚藍摹繪出來,使人如見其形,感覺水光天色如在眼前。水面到空中,從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綠到整個空間的清亮。這一句還用了疊現辭格。疊現是一種描繪性的文學修辭方式,運用疊現,令人遐想無限,增添視覺形象。“空中”、“半空中”、“天上”疊現出一幅獨特的畫面,品讀起來,使人産生身臨其境之感。</p>
<p> “這塊水晶裡,包着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一句運用了倒喻,倒喻是比喻的一種變式,把本體和喻體颠倒使用。用倒喻的形式,把樹影比作“地毯上的小團花”,由眼前的“小灰色樹影”聯想到“地毯上的小團花”,形式新穎,比喻貼切。</p>
<p>該文章中,幾種小格的變換使用,使文章顯得生動有活力,避免了生硬死闆,每一種辭格不僅運用合理,而且運用品質很高。在景物描寫中,作者運用好辭格,能寫出作者對景物不同于别人的感受,會給人一種新的視覺沖擊,對描寫對象印象更為深刻,對景物充滿向往,産生出一種别樣的想象之美。《濟南的冬天》這篇散文,作者在運用修辭格過程中,使語言表達與文中的意境營造得以完美展現,修辭格的運用是這篇散文的活力之源,其辭格展現的藝術魅力和張力,堪為典範之作</p>
<br>
<h3>寫景手法</h3>
<p>1.基調統一,色彩和諧</p>
<p>濟南雖然地處北中國,但是冬天無大風而多日照,它在冬天最顯著的氣候特點是“溫晴”(溫暖晴朗)。文章緊緊抓住這一點,使筆下的種種景物跟這“溫晴”天氣緊密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幅溫暖晴朗的濟南冬天圖景。文章寫山,寫水,寫城,寫人,都無不塗上一層溫暖晴朗的色彩,就是寫雪景,也仍然跟溫暖有聯系——因為暖和,是以“最妙的是下點小雪”;而同晴朗分不開——因為晴朗,是以有“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的景緻。
<br>在文中,第二段主要寫的是濟南全景,第三、四段主要寫的是濟南的山色,第五段主要寫的是濟南的水上景色,那麼,全文就是由這幾幅互相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畫圖組成的長軸。而這幅長軸,也就靠這“溫晴”的基調統一起來,給人以和諧一緻的美感</p>
<p>2.景物層次,安排得當</p>
<p>古老的濟南,景色秀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文章依照寫景的先後層次,更好地把這些美好的景色展現于出來。文章首先鳥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後給人以那一城山色,雪後斜陽(第三、四段),最後才寫那垂柳岸邊,那“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而水藻越晴越綠的水上景色(第五段)。由大到小地寫來,從山到水地寫去,層次分明,脈絡清晰。自然這是就各大層次來說的,各大層次的内部,又同中有異,如第二段的由寫景而兼及寫人,第三段的由寫雪而兼及寫晴,第五段的由寫水面而兼及寫天空。寫來筆法活脫,不失參差錯落之緻。</p>
<p>3.遠近大細,各得其宜</p>
<p>偌大的一個濟南,在作者筆下,竟然可以放在一個由四面群山環抱而成的小小搖籃裡,而水天一碧的宏偉景色,隻不過是一塊“空靈的藍水晶”。這是景物的遠者大者。再看,“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這是景物的近者細者。遠景大景,使人視野開闊,頓感心曠神怡;近景小景,叫人近看谛聽,更覺景象真切。而且遠景大景,還可以沖破“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而近景小景,又能夠避免“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病。古詩雲:“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這是說的非遠觀不能看到高山居然有色,非近聽無以覺出流水竟然無聲。這說明,寫景手法,遠近大細,不可偏廢。運用得宜,就可以兼收其效</p>
<p>該文寫景時,不但遠近并用,大細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而遠、由細而大,或由遠而近、由大而細,寫來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寫景,就是由近而遠,由細而大的:先寫水冒着點熱氣,再寫水藻,再寫垂柳,再寫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而第四段的寫景,則是由遠而近、由大而細的:先寫城外,再寫城外的山坡,再寫山坡上的小村莊,再寫小村莊的房頂上的雪。這種寫法,既符合叙述的邏輯順序,又适應讀者的視覺需要。</p>
<p>4.虛實手法,同時并用</p>
<p>實寫景物的形象,對景物描寫來說,無疑是十分必要的,諸如文章中的“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之類。但是,要不止于摹狀,還要傳神,就得更多地仰仗虛寫的手法。是以,在作者筆下,冬天陽光照耀下的濟南,就出現了“暖和安适地睡着,隻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的神情;一圈圍城的小山,也就說出“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的細語;薄雪會有“微微露出點粉色”的羞容;水藻會有“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的“精神”;而那水呢,對那水藻也就可以有一副“不忍得凍上”的和善心腸了。至于小雪覆寫不勻的山坡,要“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自然也是文章中虛寫傳神的佳句。</p>
<p>5.适當點題,意義深遠</p>
<p>畫之是以有題跋,原因之一是題跋可以使畫本身蘊含的意義更為顯豁。應該說,題跋是一幅畫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雖然它并不是所畫的景物的本身。同樣,對所寫的景物,作者出面直接點題,也是容許的,這些點明題旨的話,不是可有可無的。該文點題得法,寥寥數語,便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比如說,文章在描寫了小山雪景之後,突然掉轉筆鋒,作者以評論者的身份,說起點題話來:“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這話,既可以說是在所描繪的畫面之外,又可以說是在所描繪的畫面之中,因為它是畫面所本有而又有點不甚明了的。一經點出,濟南下點小雪(不能是大雪)的妙處,也就躍然紙上了。</p>
<p>題不可不點,也不可濫點,本文點題恰到好處。最後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令人讀起來有意猶未盡、話猶未了之感,引發讀者更深遠的思考,這也許正是作者使文章戛然而止的原因吧。 [7] </p>
<p>6.山水畫法,以大觀小</p>
<p>描繪濟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是“以大觀小”的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取景方法。作者展開想象的翅膀飛上濟南的雲天俯瞰大地,然後對濟南大地作了簡筆的寫意描繪。畫城,不畫它的東西南北,“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适地睡着,隻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濟南城中的山)。一些瑣碎的細部都被略去了,畫的隻是冬天濟南城秀美的睡态,留下充分的餘地讓讀者去聯想、想象 [8] ,進行藝術的再創造。畫山,不畫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隻有北邊缺着點口兒”。一起筆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緊接着就引導讀者展開藝術的聯想和想象:“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借這種聯想、想象,使畫面活靈飛動起來。畫人,不畫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國畫一樣略去耳鼻眉目,連形體也完全略去,而隻畫了濟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的特征:“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與山,渾然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p>
<img src="img/27.png" width="100%"align="center" >
<p>《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作者充分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使《濟南的冬天》具有繪畫藝術的特色。同時,也可以說它是一篇成功的寫景散文,它的寫景藝術是值得後人學習與借鑒。——中國考試命題研究中心主任委員田昊明 [5]
<br>在促膝而談的氛圍中,更顯老舍先生的情真意切,一切盡在無言的回味中,無須大書特書熱愛、喜愛等字。全篇留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慢慢體會、細細品味,如撞鐘已止而餘音缭繞不絕,更有一番情韻在其中。——高密市書法家協會支部委員會書記李連鴻 [9]
<br>這篇短文的叙述語調是平易樸實的,語言是凝煉而親切的,用詞是準确生動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結構。它似乎無結構,但是内容組合的又是這麼自然、精巧、恰當。——浙江工商大學西湖學者、教授吳炫 [10] </p>
<img src="/img28.png" width="100%"align="center">
<table>
<td>
老舍(1899-1966),小說家,戲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喪父,北京師範學校畢業,早年任國小校長、勸學員。1924年赴英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中文,開始寫作,連續在《小說月報》上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成為我國現代長篇小說創始者之一。歸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同時從事寫作,其間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微神》、《斷魂槍》等。抗日戰争爆發後到武漢和重慶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對内總理會務,對外代表“文協”,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并對現代曲藝進行改良。1946年赴美講學,四年後回國,主要從事話劇劇本創作,代表作有《龍須溝》、《茶館》,榮獲“人民藝術家”稱号,被譽為語言大師。曾任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全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北京文聯主席。
詞條圖冊
</td>
<td>
<img src="img/29.png ">
</td>
</table>
</body>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