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謀攻篇》言道:“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的最高境界,乃是用謀略戰勝敵人,進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奇效。自古以來,謀略一直都是兵家取勝的關鍵,不過謀略又分陰謀與陽謀,中了陰謀還可以說是一時不慎,但如果中了陽謀,也隻能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咽,可謂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命大将龐涓率領五百戰車,前去攻打趙國都城邯鄲。龐涓乃是鬼谷子門下高徒,手段高深莫測,計謀更是舉世無二,但他卻有一畢生死敵——孫膑。當時,龐涓一路高歌猛進,很快就圍住了邯鄲,趙王見勢不妙,就以城池許諾,請齊國相救。齊威王一看有利可圖,便派田忌為将,孫膑為軍師,領兵8萬前去營救。
當田忌一行人到達魏趙交界時,田忌本想來一場硬碰硬的決戰,但孫膑卻制止了他,孫膑認為,魏王全力進攻趙國,國内必然空虛,如果我們直接進攻魏國,趙國的危難自然會化解,當趙國解圍之後,再于中途埋伏魏軍,則會獲得一場大勝。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孫膑所料,龐涓明知孫膑的意圖,卻不得不回撤,而他們走到桂陵時又遭到了埋伏,被打得潰不成軍,最後收拾殘部,退回了魏國都城大梁。
13年之後,孫膑又埋伏了一次龐涓,而這一次,龐涓卻沒有逃脫的機會,最後自刎而死,孫膑不但報了仇,還從此名揚天下。
第二個陽謀,自然要屬漢朝的推恩令了。當年漢高祖劉邦建國時,曾分封了不少諸侯王,雖然為了中央集權殺害了不少異性諸侯王,但久而久之,同姓諸侯王也慢慢發展了起來,成為了隐藏的禍患。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他們曾嘗試收回諸侯王手中的權力,但卻遭到了極大反彈,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對漢朝造成了極大影響,為了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這種方法是斷然不可被再次采用的。漢武帝即位之後,這件麻煩事又落到了他的頭上,不過在公元前127年,朝臣主父偃卻提出了一個“推恩令”的方法,他認為憑借此道,一定會成功消除隐患。
所謂“推恩令”,即重重削弱的手法,漢武帝承認諸侯王的領地歸屬權,并同意他們将領土傳承給子嗣們。衆所周知,諸侯王不可能一輩子隻生一個兒子,是以他們的土地的繼承與劃分,則會從原來的外部沖突,悄然轉化成内部沖突,他們無法拒絕漢武帝的建議,畢竟這是他們一直想要的結果。盡管他們知道漢武帝在不斷分化他們的實力,但他們面對這樣一個“大坑”,卻不得不跳。
幾千年來,這一招簡直屢試不爽,但一直沒有人能破解,明擺着的好事任誰都要接過來,明知對方是在害自己,也隻能默默承受,畢竟這可是老祖宗留下了的智慧,後世子孫應該感到驕傲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