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雲振
1984年的一個平平常常的秋天,潮濕和悶熱的天氣正籠罩着川蜀大地。
28歲的柴兵榮,手握拖拉機方向盤迎着撲面而來的熱風,順着鄉路正趕去加油站。加油站裡,百無聊賴的他随手拿起了一份當年9月12日的四川日報,随手胡亂翻着,一條尋人啟事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撲達峰阻擊戰中英勇殺敵……因負重傷,回國住院”。
當年的尋人啟事
柴兵榮讀着豆腐塊大小的啟事,腦海裡第一個印象便覺得,這不是父親嗎。隻是那張尋人啟事上的名字是柴雲振,而父親叫柴雲正。
難掩激動心情的兒子,立刻拿上報紙趕回了家。他把報紙拿給父親,并提議到部隊去看看。
誰料父親直接拒絕,不過在全家人苦苦相勸下,柴雲振最終同意到湖北孝感的部隊去看看。他這一去,很多當年的往事如畫卷般緩緩展開,塵封的往事再次浮上心頭。
柴雲振當年的肖像
更重要的是,他不是三十多年前就已戰死在樸達峰上的烈士,而是活着的一級戰鬥英雄、志願軍特等功臣。
柴雲振當年所在的部隊,是志願軍第15軍,軍長是大名鼎鼎的秦基偉。
15軍是一支曆史悠久的老部隊,解放戰争時期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1949年2月,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也正是在那一年,柴雲振光榮地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分子。
柴雲振出生在四川嶽池縣的一個貧苦農家,在他小時候的記憶中,除了吃不飽飯,就是連年的戰争。
柴雲振和新一代戰士
12歲那年,他就成為了地主家裡小長工,艱難的生活,猶如一條條沉重的鎖鍊,勒在他的脖子上,喘不上一口氣。苦難深重之際,20歲那年迎來了抗戰勝利。
可惜,一個底層的農民,感受不到任何國家勝利的喜悅,他依舊每天為了生計而苦苦掙紮。
然而僅僅過了兩年,因為國民政府發動内戰,身在國統區的柴雲振,又被抓了壯丁。既然逃不掉,那就想方設法不參加戰鬥。
每次和解放軍作戰,柴雲振總是躲起來不放槍,軍隊裡長官的A錢和動辄欺壓士兵的現象,讓柴雲振極為厭惡。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解放軍二野先遣隊渡江之時,柴雲振所在的國民政府軍隊投入了解放軍的懷抱,原本是機槍手的他掉轉槍口,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柴雲振還榮立二等功。
北韓戰争爆發後,柴雲振跟随大部隊跨過了鴨綠江。
其實在這之前,他本名叫柴雲正。他是四川人,帶着濃重的四川口音,填寫資料的戰友董貴成,又是山東人。
口音上的誤會,使得戰友将他的名字寫成了振。是以入朝作戰時,他就一直在用柴雲振的名字戰鬥。
當年的抗美援朝宣傳行動
1950年5月,北韓半島中部地區,聯軍部隊在我志願軍的強大攻勢面前,一路狼狽地向南撤退。這就是被彭德懷事前稱之為“一場大惡戰”的第五次戰役。
5月底,聯合軍隊趁着志願軍北撤之際,也集中兵力尾随而來。于是,志願軍第15軍45師下轄的134團,緊急奉命擔任阻擊,以掩護主力部隊順利北撤。
彼時的柴雲振,正是在這個部隊,惡戰開始之前,他還隸屬于師部警衛連。
那時,主力志願軍部隊,已于5月底向三八線北部地區有序完成了撤離。此刻敵人的飛機,已經盤旋在了擔負阻擊任務的戰士頭頂。
抗美援朝中的戰役
這裡屬于北韓金化地區,山勢險峻,趁着敵人的地面部隊還未到來,柴雲振他們日夜構築起了堅固的工事。
此前由于被志願軍的夜間縱深突襲吓破了膽,美軍已經學乖,沒有大部隊跟進,小部兵力不敢貿然向我志願軍發起進攻,哪怕是在坦克、飛機、大炮鋼鐵般的包裹之下,美軍也是步步蠶食一般的推進,生怕一不留神過于冒進被志願軍包了餃子。
5月30日,我志願軍134團1連的戰士,在樸達峰西北的一處無名高地上,看到了美軍先頭部隊的4輛坦克和緊跟其後的20輛汽車。敵我雙方接觸,樸達峰阻擊戰正式打響。
彭德懷在北韓戰場
戰鬥打了一天一夜,我軍依托工事和縱深炮火的支援,摧毀了一輛坦克,而且還打死150多名敵人。吃了虧的美軍不甘示弱,第二天以一個營的兵力繼續向樸達峰進攻。
正面迎敵的是3營7連,由于是在深夜,而且還是近距離作戰,我軍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持續不斷的手榴彈攻擊,以及在機槍編織的火力網下,7連一個連隊的兵力,連續打退了美軍一個營的3次沖鋒。
6月2日,敵人集合了3個營的兵力,從三個方向再次向7連陣地發起攻擊。7連戰士頑強抵抗了一天,殲滅美軍400多人。但7連亦傷亡慘重,陣地多處已被敵人占領,而且全連隻剩下7個人。
志願軍第15軍軍長秦基偉
危急時刻,營長武尚志指令9連1排增援7連。6月3日淩晨,戰鬥再次打響。9連1排分成4個戰鬥小組,其中兩組從敵人左右側翼發動進攻,另外兩組繞過山腰,直插美軍後方。
由于美軍此前被志願軍的穿插包抄戰術打怕了,此刻他們并不知道志願軍的實際兵力究竟有多少,于是在志願軍的前後夾擊下,美軍又狼狽放棄了好不容易到手的陣地。
6月3日白天,營長武尚志做了兵力調整,7連和9連合并為一個加強連,加強前沿陣地的防守;柴雲振所在的8連為第二梯隊。
志願軍戰士在戰鬥中
當天中午開始,美軍再次集結兵力向志願軍的前沿陣地一口氣發動了6次沖鋒,均被我軍打退。
接二連三的失敗,敵人決定采取車輪戰術。6月4日白天,在飛機的掩護下,美軍出動了一個團的兵力,以連為機關,對我軍的前沿陣地展開持續進攻,美軍試圖用這樣的方式,将我軍拖垮。
戰鬥整整持續了十幾個小時,兵力衆多的美軍終于占領了7連和9連的陣地。危急時刻,營長武尚志指令8連7班班長柴雲振向敵人反擊。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柴雲振帶領着4名戰士,不但連續反攻奪回了3個山頭,還打掉了敵人的營指揮所。将樸達峰阻擊戰推向了最高潮。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主動申請前往抗美援朝最前線
多年以後,柴雲振以特級戰鬥英雄的身份,再次回歸到大衆視野。八一電影制片廠導演李娴娟在嶽池縣的鄉下,見到了這位在田裡忙碌的老人。
“你為什麼不去找回屬于自己的榮譽,難道你不想念自己的老戰友嗎?”李娴娟帶着滿心的疑惑。
“我的連長犧牲了,我的排長犧牲了,我的班長犧牲了,和我一塊戰鬥的兩個戰友也犧牲了,我還能夠看到誰?”
柴雲振僅有的一句回答,讓李娴娟一下子就熱淚盈眶。
彭德懷檢查高炮陣地
那天,當柴雲振帶着僅有的4名戰友向敵人發起反擊,可想而知當時的戰鬥場面是多麼的慘烈。
7連和9連已經打光了,柴雲振也是緊急從警衛連抽調補入作為第二梯隊的8連的。當敵人攻占前沿陣地後,在營長武尚志的指令下,柴雲振帶領戰士出發了。
按說僅有他們5個人,想要重新奪回陣地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美軍卻被柴雲振打了個措手不及。
順着山腰悄悄摸上去的柴雲振和戰友,發現美軍正在忙亂地加強工事,而且敵人的營指揮所就在陣地上。柴雲振見此,一梭子過去,把正在指揮的敵軍營長給幹掉了。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冒着炮火搶運物資
“給我打!不要節省子彈!”柴雲振一邊指令,一邊繼續向敵人開火。
美軍剛剛占領我軍陣地,工事不但沒有加強成功,指揮官還被打死了。由于不了解我軍的情況,剩下的敵人立刻慌作一團,作鳥獸散。
柴雲振帶領戰士葡萄前進,一通掃射之下,他一人就打死了一百多名敵人。但美軍方面經曆了初次的慌亂後也很快穩住陣腳,雙方在山頭展開了激烈的槍戰。子彈打光了,他就撿起敵人的槍繼續射擊。
戰至最後,身旁的戰友都受了傷,柴雲振的手臂和腰部也中了槍。4個美國兵眼看有機可乘,向柴雲振猛撲過來。
戰士們露營在風雪嚴寒中
柴雲振臨危不亂,又是一通掃射,三名敵人應聲而倒。最後一個敵人沖了上來,柴雲振再次扣動扳機,卻發覺槍裡已經沒了子彈。手榴彈也早已用完,眼看敵人沖到跟前,柴雲振撲上去和他扭打在一起。
這是一個人高馬大的敵兵,柴雲振用受傷的身軀在坡地上和他扭打。敵人摸起一塊石頭向柴雲振的頭部猛砸,柴雲振用盡力氣,雙手摳進了他的眼睛。
黑人吃疼不過,疼得丢掉了石頭,急忙騰出手來護眼,還一邊張嘴亂咬,混亂中,柴雲振的右手食指被咬住了。
志願軍戰士接管被美軍炸毀的大同江大橋
頭部的砸傷,再加上食指被咬斷一截,柴雲振昏死了過去。戰場在那一刻充滿了死一樣的寂靜。敵兵以為柴雲振死了,連一旁的槍都顧不上撿起來,一瘸一拐地向山下逃去。
然而柴雲振很快蘇醒了過來,他發現那個士兵已經跑出去一百多米遠,眼看就要逃出自己的視線了。
必須要幹掉他!他用盡所有力氣撿起了地上的槍,瞄準,扣動扳機,卻沒打響。
此時他才感覺右手食指被咬斷了。他于是立刻換回左手,用最後的力氣扣動了扳機,敵人順勢滾落山下。柴雲振也昏倒在了陣地上。
昔日戰友為柴雲振佩戴勳章
這場戰鬥,柴雲振的7班重新奪回了3個山頭,打掉了敵人的指揮所,打死打傷敵人二百多人。最終,美軍以傷亡一千三百多人的代價狼狽撤退,我軍取得了樸達峰阻擊戰的勝利。
柴雲振的英雄事迹很快傳遍了志願軍各個部隊,被作為戰鬥模範,在各部隊之間傳頌。
那場戰役後,柴雲振由于傷勢過重,被送到後方療傷,但他很快又被送回了國内療養。再次醒來的時候,他已經躺在了内蒙古標頭的醫院裡。
柴雲振的複員證
在那個通訊極為不便的年代,加上戰争還在持續,柴雲振很快就與部隊失去了聯系。傷好之後,與原部隊失去聯系的柴雲振回了四川老家。
北韓戰争結束後,柴雲振所在的部隊回國後又曆經幾次整編,由于當年的征兵,在填寫資料時并不完善,部隊也未能聯系到柴雲振。
然而,回到家鄉的柴雲振并不知道,他被授予一級英雄和特等功臣的榮譽,勳章卻無人認領。
柴雲振就這樣成為了“消失”的英雄。
80年代時,金日成來國内參加抗美援朝30周年的紀念活動時,還向鄧小平詢問過柴雲振的下落。但那時候,誰都不知道柴雲振在哪裡,隻能假定其已不在人世。
報紙報道柴雲振的英雄事迹
1984年,已經改編為空降兵的原第15軍,要為本部隊曾經的英雄立傳,李天恩負責抗美援朝階段的編寫。他在烈士名單上,看到了柴雲振的名字。
當年在北韓戰場,李天恩是第15軍的戰地記者。柴雲振被送往後方的戰地醫院後,李天恩原本想去采訪他,但此時柴雲振已被轉到國内治療了。
其後,李天恩一直多方留意柴雲振的消息,他聽說柴雲振已經傷愈,可始終再沒有見到他傳回部隊。其後部隊幾經整編,他再沒有得到過有關柴雲振的任何消息。
晚年柴雲振和兒子柴兵榮
此時看到柴雲振的名字,李天恩第一時間提出了異議,他表示:柴雲振并不是明确的犧牲,如果他仍然活在人世,貿然将其定為烈士并立傳是不妥的。
于是,尋找英雄的重任就活在了李天恩的肩上,而且原柴雲振所在部隊軍長,前國防部長秦基偉特地訓示:“必須千方百計找到柴雲振”。
可柴雲振失聯三十多年,當年并沒有他的任何資料,茫茫人海,該從哪裡着手呢?
他最終想到一個辦法,根據柴雲振當年所在部隊的行軍路線,向各地有關部門發了信函,請求地方上的同志幫忙尋找。
1985年,柴雲振受到金日成主席接見
功夫不負有心人,山西陽泉的一位退伍老兵提供了一條資訊:當年戰場上,他曾為柴雲振包紮過傷口,記得他是四川口音。
尋找範圍明确了,李天恩又在四川當地的報紙上連續刊登尋人啟事。冥冥之中,柴雲振的兒子柴兵榮看到了那條尋人的消息。
1984年,在家人的極力勸說下,柴雲振在兒子柴兵榮的陪同下,來到了湖北孝感,他們很快就找到了那條尋人啟事的釋出者李天恩。
終于,英雄埋名三十三載後,又重回大衆視野之中。1985年10月,在北韓,金日成将34年前的勳章,鄭重地戴在了柴雲振的胸前。
北韓軍事博物館中的柴雲振畫像
金日成在授銜儀式上說道:“找到柴雲振,曆史應該改寫過來,柴雲振不是烈士,是活着的英雄!”
在北韓這段日子裡,柴雲振參觀了北韓軍事博物館和志願軍烈士陵園。當他看到挂在博物館裡牆上的一幅畫像時,不禁一笑說:“我還活着的呀!這‘遺像’我得帶回去”!
後來經過與北韓方面的洽談,柴雲振親手取下了,自己這張懸挂了多年的“遺像”,并帶回了老家。
在歸國後,柴雲振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贊美、榮譽數不勝數。這位老英雄面對此情此景,說道:“榮譽屬于祖國和人民,我隻有多作貢獻來報答”。
2018年12月26日,93歲的柴雲振逝世
後來的柴雲振先後擔任過為四川政協委員、縣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等職務,雖然早已放下來槍,但是他依然在别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2018年12月26日,柴雲振在家鄉以93歲高齡安詳離世。當年的英勇搏殺已成過去,其半生淡泊名利和心靜如水的精神,更值得後世代代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