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陰陽頭”發型是大清的标配?别被忽悠了,他們的發型起初很哇塞

誰也未曾想到,當年活躍在山海關外的這群女真人,還能夠坐上這天下之主的寶座。

也不知道咋搞的,将崇祯帝推下龍椅的李自成,竟然隻當了一個多月的皇帝,便将天下拱手讓給愛新覺羅家了。

皇太極去世之後,順治皇帝一路躺赢,接手了大明江山。雖然女真人骁勇善戰,但是他們在治理天下方面,着實是沒有太多的經驗。

“陰陽頭”發型是大清的标配?别被忽悠了,他們的發型起初很哇塞

于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在制定國家戰略方面,也是采取的抄作業的方式。他們将明朝絕大多數的制度和政策悉數繼承,為的就是能夠完成政權的順利過渡。

但清朝統治者為了驗證自己的統治力,便在公元1644年開始,前後幾次頒發“剃發令”,除此之外,還伴随着“易服令”。

這在現在看起來毫不起眼的一件事,卻在當時引起了轟動,更有不少人為了不剃頭而被殺頭。

那麼統治者為何偏偏将剃頭易服這件事當成正事?

剃與不剃,這是個問題

滿清統治者之是以這麼要求,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滿足作為統治者的征服欲,也借此向天下百姓昭告一件事,那就是他們是大清朝的百姓了。

但是,文化層面上存在巨大的差異,讓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變得火花四濺。

在幾千年儒家文化的影響之下,“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個觀念深入人心。是以在曆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說要剪頭發,那簡直比要他們命還難受。

但是對于女真族來說,他們發迹于東北關外,常年以遊牧為生。原本寒冷的地區,頭上頂着點頭發更容易保暖,但是我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便是洗頭的問題。

在東北地區,一年中絕大多數的時間裡都比較寒冷,而且在廣袤的原野之上,水源也一直是困擾他們生活的難題,如此一來,洗頭便成了奢望。頭皮發癢,虱子跳蚤的問題就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

但是在傳統解釋方面,虱子跳蚤一說就拿不到台面上來了。為了最大限度地解決頭皮發癢問題,是以我們看到傳統的遊牧民族都會剃一個地中海的發型。

披散着頭發對于遊牧民族策馬揚鞭來說,并不是很友好,頭發迎風飄揚,遮擋視線不說,萬一和馬鞭攪在一起,就相當尴尬了。

“陰陽頭”發型是大清的标配?别被忽悠了,他們的發型起初很哇塞

于是,部落首領便作出要求,士兵必須将披散的頭發梳成小辮子,以适應軍旅生活。

而東北女真又信奉薩滿教,薩滿教信奉萬物皆有靈,頭發作為人身體最高部位的毛發,就被認為是接收靈氣的“天線”,是以東北女真男人的頭上,都會梳一個小辮子。

這剃與不剃就成了一個大問題,為了推行剃頭政策,有無數人便為了不剃頭而喪失了自己的生命。

陰陽頭不是标配,起初的發型很哇塞

清朝入關之後,他們面臨的是少數人統治數倍于他的百姓,這讓滿清統治者一度顯得信心不足。

于是,滿清入關之後,便大搞“文字獄”,多爾衮還頒布“剃頭令”。但是,我們被影視作品忽悠了相當之久,滿清初期的剃發梳辮子,根本就不是陰陽頭。

“陰陽頭”發型是大清的标配?别被忽悠了,他們的發型起初很哇塞

在當時,剃發留辮的标準為“金錢鼠尾”,頭頂四周的頭發都要剃幹淨,然後就在頭頂部位留下銅錢大小的一塊,這一撮頭發再編起來形成小辮子。

小辮子的粗細也有相當嚴格的标準,編好的小辮子不能超過銅錢方孔的大小,如果遇到發量多的人,那就要稍微注意一下了,一旦超過規格,下場就隻有一個,那就是人頭落地。

這在順治年間尤為明顯,即便不合格者不是故意而為之,也隻能被“依律照辦”。但随着滿清統治者統治越來越牢固,百姓頭上的辮子也開始“走樣”。

一方面是由于滿清統治者政權的穩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兩種文化彼此交融,使得百姓們的辮子也從當初的鼠尾到豬尾,然後又到牛尾,最後成了陰陽頭。

“陰陽頭”發型是大清的标配?别被忽悠了,他們的發型起初很哇塞

其實,對于滿清統治者來說,辮子到底是鼠尾還是陰陽頭,他們其實并不是很在意,之是以起初格外嚴格,更多是在傳遞一個信号,天下已經不是大明的天下了。

同時,也在以此分化瓦解那些反清複明人士的信心,在社會大環境上繼續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

随着統治越發鞏固,而反清複明人士也越來越少,頭頂的辮子也變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後,要求反而就開始松了。

金錢鼠尾成為了大清初期的代表性發型,發展到晚清時期,陰陽頭則成為了時代的主流發型。

後記

綜上所述,大清朝并不自始至終都是陰陽頭,起初的金錢鼠尾看起來也十分的哇塞。後來随着儒家文化的加深,以及清朝統治的穩固,使得他們的着裝以及發型也開始向着“文雅”而蛻變。

不說别的,最起碼陰陽頭的發型,要比金錢鼠尾看起來儒雅多了。閉眼想象一下,一個大老爺們,讀着聖賢書,頂着一個小辮子,實在是太過于滑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