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舞蹈家陳翹講述藝術人生:嶺南舞蹈會越來越成熟

近日,由廣州市文聯、廣州文藝志願者協會等聯合主辦的廣州文藝市民空間“大師藝術課”活動特别邀請到陳翹,以“堅守人民立場 不負時代重托”為主題,結合第十一次全國文代會參會經曆,分享自己的從藝生涯與藝術觀點。

“黎族人民才是‘黎族舞蹈之母’”

陳翹20世紀50年代開始從事舞蹈創作,從20世紀50年代的《三月三》《碗舞》,60年代的《草笠舞》,到70年代的《喜送糧》《膠園晨曲》《踩波曲》,80年代的《摸螺》,再到90年代黎族舞劇《龍子情》等,半個世紀以來,陳翹推出了衆多堪稱舞台經典的黎族系列舞蹈,将黎族風情舞蹈推向世界。

不久前,陳翹參加了第十一次全國文代會。在“大師藝術課”活動現場,她回憶道:“在開幕式上,習總書記的講話不斷強調以人民為中心,整個講話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沒提到‘人民’,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不管是做人還是創作,我們文藝工作者都始終要以人民為中心。”

人民是文藝之母。文學藝術的成長離不開人民的滋養,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沛源泉。從黎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的熱鬧場景中,她創作出《三月三》;與黎族姐妹一同篩選糧食、同交公糧的過程中,她創作出《喜送糧》;看到黎族兒童踩着大人們自制的木屐,到河邊洗澡、摸螺、玩鬧的情景,她創作出了《摸螺》......陳翹的創作經曆生動展現了這條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創作成就與其深入生活、貼近人民的實踐密不可分。

舞蹈家陳翹講述藝術人生:嶺南舞蹈會越來越成熟

陳翹介紹道,當年,為了創作舞蹈《草笠舞》,她想到元門采風,如果坐汽車繞道去,要花兩天時間,而爬山去則僅需半天。陳翹選擇抄近路,但中間要翻越令人聞之色變的螞蟥山——鹦哥嶺。陳翹憑着自己以前上山被螞蟥咬過的經驗,并沒有感到恐懼,而是執意登山;直到見到樹木上、石頭上密密麻麻、細如發絲的山螞蟥,正搖擺着尋找獵物,一想到它們會在人毫無察覺的時候鑽到身體的任一地方,陳翹這才知道害怕。一連奔跑兩小時終于抵達安全地帶,陳翹發現自己的一條褲腿早已被鮮血染濕。她趕緊解開紮得緊緊的褲腳,一條因吸滿血而脹得圓鼓鼓的山螞蟥随即掉下來。陳翹回憶道,當時,小腿處被咬出一個口子,血一直在流。“這個傷口在此後幾年每逢陰雨天就奇癢難忍,一抓就爛。”因為這段經曆,在《草笠舞》獲得世界青年聯歡節舞蹈比賽金質獎章後,陳翹把這枚獎章稱作“帶血的金質獎章”。

舞蹈家陳翹講述藝術人生:嶺南舞蹈會越來越成熟

陳翹,黎族舞蹈之母,國家一級編導

和黎族群衆在一起時,“同吃同住同勞動是最基本的”。在同黎族群衆交往時,陳翹積累了很多經驗。她認為,首先要發自内心地尊重他們,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裡。為此,陳翹學說黎話、學唱黎歌,走進群衆家中聽他們講述黎族豐富的口頭文學......所接觸的黎族群衆也真心喜愛她,帶她翻越蜈蚣山,兩次在山洪暴發時救了她......這些經曆使她和黎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黎族豐富質樸的生活為陳翹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動力,幫助她創作了許多為群衆喜聞樂見的黎族舞蹈,并且把黎族舞蹈送上了國際舞台。外界常常稱陳翹為“黎族舞蹈之母”,陳翹說:“黎族人民才是真正的‘黎族舞蹈之母’,我隻是在做黎族舞蹈傳承、創新和發展的工作。”

舞蹈家陳翹講述藝術人生:嶺南舞蹈會越來越成熟

堅定文化自信 吹響時代号角

要在世界上為中國民族舞蹈争得一席之地,這是陳翹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标。離開海南後,陳翹發現,廣東“有‘嶺南音樂’‘嶺南畫派’,但就是沒有‘嶺南舞蹈’”。于是,時任廣東省舞蹈家協會主席的陳翹提出了“嶺南舞蹈”這一概念與目标,鼓勵廣東的舞蹈工作者有意識将嶺南民間舞蹈、地域文化與時代精神有機統一,創作出更加貼近時代、富有特色、為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舞蹈作品。由這一概念而産生的“嶺南舞蹈大賽”自2005年創辦至今,已經成為廣東舞蹈界的行業符号和一個文化品牌。

“廣東舞蹈工作者已經邁出了嶺南舞蹈的第一步,一定要再接再厲走出一條寬廣大道。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嶺南舞蹈會越來越成熟,綻放出它應有的絢麗光彩。”陳翹說道。

而多年的藝術實踐也使陳翹深刻感受到:“我們不能輕視自己,不要覺得民間的東西‘土裡土氣’。我們民族的特色文化是受到廣大人民群衆所喜愛才流傳至今,文藝工作者需要利用好這些傳統資源。”

舞蹈家陳翹講述藝術人生:嶺南舞蹈會越來越成熟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号角。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作為老一輩藝術家,陳翹表達了自己對于文藝工作者的期望:“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邁進的新征程上,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更應當堅定文化自信,吹響時代号角,要把人民的喜怒哀樂、時代的發展變化充分表現在我們的作品之中。”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吳波

視訊/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

通訊員:朱英豪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劉麗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