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帝作詩被“嘲笑”,最後兩句一出,衆大臣心服口服

皇帝作詩被“嘲笑”,最後兩句一出,衆大臣心服口服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除卻上面列到的幾位有良好的學識,中國曆代皇帝也不乏草莽出身者。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其中的典型個例。

朱元璋幼時家境貧寒,曾為地主放牛。在他十七歲那年,老家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災,顆粒無收,他的父母和哥哥相繼被活活餓死。因在家裡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是以叫朱重八。直到後來參加郭子興上司的紅巾軍起義,改名朱元璋(諧音誅元璋,他這是将自己比作誅滅元朝的一把利器。)字國瑞。

皇帝作詩被“嘲笑”,最後兩句一出,衆大臣心服口服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慶路,将其改為應天府(今南京)。公元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為号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号大明,年号洪武。繼而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然後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乞丐、和尚最終逆襲成為開國皇帝,其近乎傳奇的一生絕非偶然。在當時衆多起義領袖中,朱元璋的實力和智謀實在算不得出衆,尤其是其不識文墨,大老粗一個。但是他與當時衆多大老粗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對知識的敬畏和對讀書人的尊重。最重要的就是時刻保持一顆學習進取的心。

皇帝作詩被“嘲笑”,最後兩句一出,衆大臣心服口服

從他剃度為僧開始,便一直堅持學習,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兵家政策,即便是戎馬疆場,也始終不忘學習。他尊劉伯溫、宋濂為先生,又向朱升、李善長學習,開始了漫長的自我文化建設之路。并認真聽取和考慮他們的意見。可以說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聽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

在成為皇帝後,他閱讀更加豐富,涉獵更廣,從初期建立南京政權開始至洪武三十一年71歲去世,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寝”,學習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經常為此“日晏忘餐”,每天處理日常政務後,就是讀書,有時更是在“萬機之暇”擠出那麼一點時間也要把當天的書讀完。劉基形容說:“……萬機之暇,作為文章,舉筆立就,莫不雄深宏偉,言雅而旨遠。”

朱元璋可以說是曆史上最好學的皇帝之一。

皇帝作詩被“嘲笑”,最後兩句一出,衆大臣心服口服

相傳朱元璋登基那天,突然聽到一聲嘹亮的雞鳴,以為祥瑞,喜不自禁,詩興大發,當即以《金雞報曉》為題賦詩。詩的第一句是:“雞叫一聲撅一撅”,階前衆臣聽了,都覺得出語太俗,但一個一個都不敢笑出聲來,隻好忍着往下聽。

隻聽得第二句是:“雞叫兩聲撅兩撅”,有的大臣已實在忍不住了,忙扭過臉去掩口偷笑。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但他并不以為然,接着念出後面兩句:“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

衆大臣聽到這兩句,驚得瞠目結舌,暗自叫好,再也不敢小觑這位出身貧苦皇帝的詩作。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

三聲喚出扶桑日,掃盡殘星與曉月。

透過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通過努力學習取得的成就。而且根據曆史記載,朱元璋能作詩,會書法。他所寫的“平周論”令劉伯溫等贊歎不已,所寫書法自然流暢,後人評價甚好,他還寫下一百多首詩詞,有《禦制文集》傳世。

皇帝作詩被“嘲笑”,最後兩句一出,衆大臣心服口服

早年朱元璋以吳王身份親臨湖湘,進入了一個廟庵,僧人問來做什麼,問叫什麼。朱元璋提筆寫下四句詩:“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漢,隻恁哓哓問姓名”。

到了晚年,朱元璋詩作充滿哲學宗教韻味,意境上也更渾厚悠遠。

雪壓枝頭低,雖低不着泥。

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

清代學者趙翼系統地概括朱元璋一生的學問說:“明祖以遊丐起事,目不知書,然其後文學明達,博通古今,……此固其聰明天亶,然亦勤于學問所緻。”《廿二史劄記》

皇帝作詩被“嘲笑”,最後兩句一出,衆大臣心服口服

有人将朱元璋的成功歸功于天時、地利、人和;有人将朱元璋的逆襲歸功于他有貴人郭子興和一衆手下兄弟相助。

但在我看來,朱元璋的成功既非天時,又非地利,而是源自他對自我的清醒認識和準确定位,并為之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和學習強化。

自助者,天助之。這也許就是成功的秘訣。于朱元璋如此,于你我亦如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