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嘉慶以後,為何不再舉行木蘭秋狝了?不是不想去而是怕丢人

“木蘭秋狝”是康熙皇帝創立的一項制度,是聯系外藩、保持武備的傳統狩獵活動,也是清代的一種大典。康熙帝和乾隆帝曾數十次進行過木蘭秋狝。不過從嘉慶以後,再也沒有皇帝去木蘭行圍了,到了同治年間,木蘭圍場放墾,被開辟為良田牧場。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了清帝不再去木蘭行圍呢?說起來還有點搞笑。

嘉慶以後,為何不再舉行木蘭秋狝了?不是不想去而是怕丢人

乾隆帝最後一次行圍是在乾隆五十六年,嘉慶繼位後老皇帝年邁,自然不能遠出行圍。待乾隆去世後,嘉慶又忙着清算和珅、鎮壓白蓮教起義,也無暇行圍。直到嘉慶七年,形勢稍有好轉後,他才第一次正式舉行秋狝大典,并且鄭重其事,釋出上谕作了一番解釋說:“秋狝大典,為我朝家法相傳,是以肄武習勞,懷柔藩部者,意至深遠。”

帶着初政成功的喜悅和自得,嘉慶七年秋,皇帝率王公大臣和八旗将士們舉行了他登基後的第一次行圍。嘉慶帝原以為經過近十年的休養生息,圍場上的獵物肯定很多。然而,當他離木蘭越來越近時,心情就越感異樣。這還是他記憶中的圍場嗎?

圍場的木栅欄已經東倒西歪,缺口處處。裡面的參天的古木不見了,砍剩的木墩如同一個個驚心的傷口在地上呻吟。地上縱橫着運木大車的車轍,有的地方因為車輛往來過于頻繁,俨然成了光秃秃的大路。圍場本沒有路,走的車多了,也便成了路。

嘉慶以後,為何不再舉行木蘭秋狝了?不是不想去而是怕丢人

嘉慶帝後來回憶說:皇家獵場,居然成了盜木販子任意橫行的木材産地。管理人員失職一目了然。此時,除了痛心,嘉慶帝的興緻倒也還未大減,于是也沒有追查,繼續做着行獵的準備。八月二十日,開始行圍。

嘉慶帝按照父皇曾經行圍的路線,帶領一萬騎兵中規中矩地打了一天的獵。過去,每次行獵都能打到老虎、黑熊等猛獸,狐狸、麋鹿、獐子等小動物更是數以百計。可是他奔波了一天,隻打到兩隻小小的狍子。不是嘉慶帝騎射不高明,也不是八旗将士不聽指揮,而是獵物太少了。

按照以往的制度,第一天行圍,要挑選上好的獵物送到承德永佑寺,供奉在祖宗的畫像前。過去,這座寬達三米的供桌上往往會擺上十多隻野獸,而今,卻隻有孤零零的一隻狍子。不知道列祖列宗看了會是什麼感想?嘉慶帝也覺得臉上一陣陣燥熱。

嘉慶以後,為何不再舉行木蘭秋狝了?不是不想去而是怕丢人

這個時候,脾氣很好的嘉慶帝再也忍不住了,他把負責看管圍場的官員罵了個遍。第二天,開始徹查圍場管理失職之事。總管被革職,其他官員交部議處。以内務府有關官員慶傑、阿爾塔為首的數十名官員被處以降職、罰俸等懲罰。

上火歸上火,但行圍還要繼續,這一天,官兵比昨天更加賣力。他們搜尋得十分賣力,圍場上一片鼓噪之聲,不時有狐狸、兔子倉皇奔逃,但仍然沒看見大的獵物。而這時,士兵們突然發現一棵樹上系着一封信,識字的人一看,原來是寫給皇帝的上訪信。

這封信很快就到了嘉慶帝手中,打開一看,原來是舉報木蘭圍場官員管理上的疏忽和腐敗,比如私伐森林,倒賣木材等。對于信的内容,嘉慶帝并不感到意外。意外的是這封匿名信的呈送形式堪稱别具一格,這種偷偷摸摸的勾當讓嘉慶帝心中感到不安,行圍的心情也沒有了。幾天之後,這次木蘭秋狝草草收場,嘉慶帝帶着大隊人馬回承德去了。

嘉慶以後,為何不再舉行木蘭秋狝了?不是不想去而是怕丢人

羞愧之後,嘉慶帝不得不感慨,大清王朝畢竟今不如昔了。全盛局面已經一去不複還,朝政的敗壞遠比他想象的要嚴重。盡管嘉慶帝第一次行獵并不順利,不過他的興緻很高,此後也舉行過幾次行圍,但除了嘉慶十五年那次比較滿意外,每次的收獲都不大。

圍場野獸日益稀少,固然有圍場管理者腐敗無能的原因,但主要是生态環境惡化所緻。圍場是禁地,但方圓上萬平方公裡如何禁得住。嘉慶年間人口劇增,人多地少,很多人不顧禁令,私進圍場,或者伐木,或者偷獵,或者采藥,或者放牧,圍場的自然生态已經被破壞,野獸紛紛遷徙。嘉慶帝一再責備圍場官員,也是治标不治本。

嘉慶以後,為何不再舉行木蘭秋狝了?不是不想去而是怕丢人

有了嘉慶帝的教訓,道光帝繼位後再也不舉行木蘭秋狝去出那個醜了,康熙以來的這個典禮也就此被宣布廢止。這也是我們在史料中再也見不到後來皇帝木蘭秋狝的真正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