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似是故人來》第二季第八期 打開雕塑藝術的中國方式

寫意,意為先,而後寫之。如詩歌、書法、繪畫,中國古代雕塑裡也存有大量“尚意”作品。

原始社會對神像、動物等诠釋,出于認識和技巧局限,無法做到惟妙惟肖。但模糊意象、強烈情感和直覺感受,卻造就高度寫意的原始藝術。無論線條、體量抑或面與面之關系,都手法淳樸,情緒飽滿,宛若神品。

漢代将寫意之風推至鼎盛。與秦代展現關隴一帶平樸寫實不同,漢代雕塑多承楚風,更具浪漫、誇張、寫意之美。如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像,戰馬昂首挺立于天地,安詳間不失警惕,端肅中蘊藏力量,馬腿粗壯、結實,如四根擎天巨柱,與馬身渾然一體。整個造型古勁樸拙,氣勢雄渾,大漢時代豪情可一覽無餘。除墓前石人石獸,深埋地下的陪葬俑也充分展現着寫意精神。因成批模制,工匠不得不舍棄局部刻畫而進行大膽整體塑造,飽滿的面、扁平的體、富有裝飾意味的陰線和陽線等,讓本為陪伴死亡的俑子也具有了靈動的生命力,展現着自在、本然的生死觀。

同時,南北朝佛像菩薩像、唐代陶俑、宋代晉祠宮女、金元墓室磚雕、明清部分工藝雕刻……寫意自漢代以降,雖此風漸減,但依然支撐了中國人指尖的藝術靈敏。

《似是故人來》第二季第八期 打開雕塑藝術的中國方式

《似是故人來》第二季第八期“雕塑篇”海報

不過,寫意雕塑作品雖甚多,理論卻甚少。雕塑工匠們于朦胧、不自覺間,按時代趣味風尚做出今人看來“意味盎然”的作品,卻始終未把雕塑方面的這種感覺上升為思考。古代詩人、畫家可通過“以意逆志”、“言不盡意”、“意在筆先”、“文以意為先”等系列理論,最終探索形成對“意”的審美追求,而雕塑工匠則隻是通過自發式感悟,通過師徒相授方式和具體作品完成,被動沿襲着“尚意”傳統。可以說,中國古代雕塑對“意”的重視、表現,始終未上升為自覺的文化追求。

至近現代,西洋雕塑介入中國并迅速成為主流,中國開始長期處于接受狀态,先是集中向法國學習,1949年後向蘇聯學習,1979年後向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學習……中國本土雕塑式微,隻以師徒相授模式存活于民間。

西方雕塑并非洪水猛獸,它當然可為國人學習、掌握、運用。但一個重要時代課題仍如達摩克裡斯劍高懸于中國藝術家頭頂:引進外來雕塑樣式同時,如何建構中國本土雕塑體系?如何将中國傳統雕塑裡的“尚意”變成一種美學追求與自覺?

這條路上,不少藝術家做出了嘗試。無論遊學西方或是紮根本土民間,他們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并對之進行再發現、創造,于廣泛吸收東西方兩個雕塑體系觀念和語言精華基礎上,以中國傳統“尚意”美學思想為核心,以西方浪漫主義、人文主義美學思想為補充……個中佼佼者,有熊秉明、朱銘、劉煥章、吳為山等。

塑以載道,丹心鑄魂。1月11日晚21:00黃金檔,《似是故人來》第二季第八期,跟随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的腳步,看其如何将文化精神融入曆史發展生生不息之長河中,揚中華之文化,開塑像之新天。

恍兮惚兮,中有象兮。在誕生過莊子、孔子、李白、杜甫的大地上,相信寫意雕塑正如中國藝術裡的虛,空間無垠,前景無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