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麟征陝西人,他是民國時期蔣介石集團中著名的戰将,也是一位抗日英雄。在八年抗戰中,他轉戰全國,多次與日寇交手,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績,是以被敵人稱之為關鐵拳。可以說,關麟征是國軍中難得的一位将才。而國軍中号稱第六大主力的52軍,就是他一手締造出來的王牌軍,該軍下轄二十五師(号稱國軍千裡駒師)也是他一手帶出來的部隊。
可能大家都知道,在黃埔一期中胡宗南更新最快,但是關麟征憑借着出色的戰績,位居第二,更新速度僅次于胡宗南。胡升職這麼快,他占有很大的優勢,因為他與蔣介石的老鄉,而關麟征不是,他是陝西人。

在抗戰時就是集團軍總司令的關麟征,在抗戰結束後接替蔣介石任黃埔軍校校長。是以他也錯過了解放戰争,縱觀整個解放戰争史,好像都沒有哪場戰役是關麟征指揮的。是以也導緻,在蔣家王朝快倒塌之時,他帶着一家老小去了香港。并沒有像其他國家進階将領一樣來到台灣。
那麼,關麟征為什麼不跟着蔣介石去台灣,是不想去!還是另有隐情?
這恐怕還要從1928年說起,當時蔣介石準備組建11師,而擔任師長職務的是曹萬順,陳誠任副師長。但這個曹萬順,并非是蔣介石的嫡系将領。加上11師參謀長(羅卓英),旅長(李默庵),團長(關麟征)都是黃埔生。表面曹萬順是師長,但實際上早已被架空,最後在陳誠的策劃下 把曹萬順給攆走了,而陳誠就成為這支師的師長。
不過事關麟征對羅卓英說:“陳矮子(陳誠)并不比曹萬順高明,可能比曹還要壞。要知道羅卓英是陳誠的心腹,于是就把關麟征的話告訴了陳誠,自此關陳結怨。
關麟征與陳誠不僅是在北伐時期就結怨了,在抗戰時期,兩人也是沖突重重。在1943年,何應欽借故将第九集團軍所轄的五十四軍軍長黃維調職,而54軍是陳誠的嫡系部隊,黃維又是土術系成員。而關麟征在何應欽的支援下,派張耀明(關的嫡系戰将)接任該軍軍長。這樣一來,讓關、陳沖突更加激化。
之後在昆明規劃遠征軍事宜,兩人一面氣氛很不友好,而陳誠向關麟征提到五十四軍時,兩人公然拍桌子,搞得現場氣氛十分尴尬。而關麟征冷言回答:“辭公鈞座是即将掌握全國事的領袖人物,不應該再封閉在土木系小圈子裡,一個軍長的職務都不肯放手,這不是幹大事業應有的心胸啊!
這一番話,可把陳誠氣壞了,要知道,陳誠是蔣介石的心腹之人,人稱小委員長。平時都是他訓斥别人,誰敢和他這樣說話。經曆這一系列事情,關陳兩人已經達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這也是為何關麟征死活不去台灣的原因,和陳誠有直接關系。
是以,關麟征最後去了香港,在這期間,蔣介石也是多次邀請他去台,但是都被關拒絕了。可能,他也聽說了,去台的國軍将領很多都沒有得到重用。是以他也能猜到,去台之後的結局,于是就留在了香港。不過在1975年蔣介石病逝後,關麟征曾赴台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