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驚豔!廣東一地最新考古發現

1月7日,在東莞市虎門鎮沙角社群,考古從業人員在數百平方米的探方區内發掘和清理出土物,此處被命名為沙角遺址,是東莞發現的首個沙丘類型古文化遺址,遺址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商時期。

驚豔!廣東一地最新考古發現

考古現場

根據基本建設考古前置制度,曆史文化遺産保護要提前介入城鄉建設。近期,東莞市聯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虎門鎮沙角社群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在勘探過程中發現1處沙丘遺址,存在先秦時期文化層堆積與活動面遺迹。經報國家文物局準許同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首次發現沙丘遺址

沙丘遺址作為具有明顯海洋文化特質的古代文化遺存,因其分布在沿海沙灘、沙堤和沙洲上而得名。沙丘遺址在我國東南沿海如珠江口兩岸的珠海、中山等地均有發現,是構成廣東先秦時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珠江三角洲沙丘遺址的形成與地貌發育息息相關,距今6000年前後,珠三角的海平面達到現在的高度,形成現代海岸線格局,沙丘堆積逐漸形成。這時期大陸的人類群體開始慢慢走出洞穴,來到靠近海河岸邊活動,留下了他們的文化遺迹。

驚豔!廣東一地最新考古發現

發掘現場

在東莞以往發現的古文化遺址中,主要是貝丘遺址和台地遺址,如南城蚝崗、企石萬福庵、石排龍眼崗和虎門村頭等遺址。此次在東莞首次發現沙丘遺址,在300平方米的面積内發掘出大量陶片、磨制精緻的石器和玉器,對豐富東莞古文化遺址類型、延伸東莞曆史軸線、增強東莞曆史信度、豐富東莞曆史内涵具有重要意義,是東莞作為嶺南文明重要發源地的又一例證。

出土大量陶片、石器和玉器

文化層,是考古學術語,指的是古代遺址中,由于古代人類活動而留下來的痕迹、遺物和有機物所形成的堆積層。通過考古地層的疊壓、打破及平行關系,來判斷遺存之間相對年代早晚關系。一般來說,稍早年代的地層會被晚期地層疊壓或打破。

驚豔!廣東一地最新考古發現

考古文化層

該沙丘遺址早期文化層堆積呈東北高西南低的坡狀堆積,可分為2層,上層為灰褐色沙土層,厚約25厘米,含大量角礫、紅燒土塊、陶片等;下層為黃褐色沙層,厚約20厘米,沙質較純淨,角礫減少,陶片個體較大。

出土遺物中,有玉質精美的玉環、紋飾繁多的陶片,以及锛、镞、砺石等石器。陶片以夾砂陶為主,少量泥質陶,紋飾種類繁多,有繩紋、曲折紋、菱格紋、方格紋等十多種紋飾,可辨識器形有罐、釜、豆等,推測當時的人們已經具有一定的審美水準,且當地的制陶工藝較為成熟。

驚豔!廣東一地最新考古發現

出土陶片

驚豔!廣東一地最新考古發現

現場清洗晾曬陶片

據考古從業人員介紹,夾砂陶因在陶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砂粒和其它碎末而得名,在受熱時不易裂開,多作炊器,在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它對改進人們生存環境、由茹毛飲血的生食習慣改為熟食起到巨大作用。泥質陶是用經過淘洗、不摻砂的粘土燒制而成,多作盛具。石锛、石镞等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特征,在珠三角的使用年代延續至商周時期。

初步嘗試公共考古

此次沙角遺址考古發掘項目,在尚未完結的情況下,精心選擇了适合的考古現場向媒體開放,讓關注考古的媒體記者近距離參觀考古遺址、親身感受考古現場、拍攝記錄考古發掘和清洗整理出土遺物的過程,通過媒體的視角向公衆展現考古的魅力,通過精準系統的考古學傳播使專業考古成果為群眾所知曉。這也是東莞市在公共考古領域的初步嘗試。

接下來,東莞市還将拓展公共考古形式,選取合适的考古現場,邀請公衆參與,進一步增強公衆對考古和文物的認知,讓文物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驚豔!廣東一地最新考古發現

從業人員正在提取出土物

據悉,東莞有着近1700年建縣史、1260多年建城史,是嶺南文明重要起源地,文化遺産豐富。經過30多年的系列考古調查,東莞發現類型豐富、數量衆多的地下文物遺存,其中古遺址20多處,建立了東莞市域内的東江史前文化序列;此外,還有古墓葬108處,古窯址12處,理清了東莞考古文化脈絡。

接下來,東莞将深入挖掘遺址的豐富内涵,展現東莞區域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進一步依托基建考古項目,建構東莞城市完整發展序列,挖掘和闡釋東莞曆史文化内涵。

來源 |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

文圖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曉玲 通訊員 田恬

編輯 | 木言

校對 |李紅雨

稽核 | 艾渝

簽發 | 鄭華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