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拜讀了南京大學文學院苗懷明教授的大作《逼死人命的政治遺言——說白帝城托孤》(《三國演義》新讀之十)(古代小說網2021年11月15日),文中大意為,在魏、蜀、吳三方中,蜀方雖是最弱小的一方,本來應該以堅守為主,可是諸葛亮卻自不量力,一再興兵伐魏,使得蜀國的國力更加衰微,加速滅亡,根本原因在于,劉備對大權在握的諸葛亮并不信任,是以臨終前“将”了他一軍,逼着他對自己表忠心,輔佐資曆平平的兒子劉禅。

《白帝托孤》
其實諸葛亮早在出山之前,就對天下大事有着極為清醒的認識:“将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将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可就是因為白帝托孤,他為了向劉家證明自己的忠誠,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甯可最後戰死沙場。是以蜀漢的加速滅亡,甚至連諸葛亮之死,劉備的這份政治遺言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苗教授的邏輯推理都不錯,隻是有一個前提:托孤大臣必須完全忠誠于瀕臨駕崩的皇帝。假如老皇帝所托非人,将接班人和江山社稷托付給一個反複無常的小人,等他眼一閉腿一蹬,幼帝又能拿他怎麼辦?在魏、蜀、吳三國中,都面臨着新舊皇帝交接班的問題,老皇帝臨死之前都會找幾個托孤大臣,隻有蜀漢一方的諸葛亮執行得最好。
平劇《空城計》司馬懿扮相
比如曹魏一方的司馬懿,是曆史上惟一一個兩次被托孤的大臣,可見曹家對他寄予多大的希望!可他倒好,第二次被委以重任後,同為托孤大臣的大将軍曹爽派使者李勝來探視他,他索性裝成老年癡呆,半身不遂地躺在床上,将“荊州”誤作“并州”。後來曹爽陪幼帝曹芳離開洛陽前往高平陵掃墓,他趁機起兵政變并控制京都,自此曹家的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氏之手。
可見他第一次當托孤大臣時,并不是沒有野心,而是火候遠遠未到,因為曹叡繼位時已是23歲的成年人,而且另三位托孤重臣鎮軍大将軍陳群、中軍大将軍曹真、征東大将軍曹休也各有威望和實力,都不是省油的燈。
可曹芳繼位時年僅7歲,而且隻是魏明帝曹叡的養子,再加上自從曹丕掌權以來,對宗室大肆殺戮,宮廷内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得力人手幫他,是以隻得任人擺布,就算司馬懿不奪權,輕浮無謀的曹爽也沒把他放在眼裡。
吳主孫權
孫吳一方就更加不堪了。孫權在位時雖是果斷明決,然而他在挑選皇位接班人這個重大問題的處理上卻令人不敢恭維。五位托孤大臣大将軍諸葛恪、宗室中的孫峻、呂據、滕胤、孫弘等老皇帝一死,就開始自相殘殺,諸葛恪後來竟被吳主孫亮滅了三族,可悲可歎!吳國的政權也在風雨飄搖之中頻頻易主,終被司馬氏所吞并。
綜觀曆朝曆代的托孤大臣,有嚴格執行遺命輔佐新帝的,也有圖謀不軌趁機奪權的。最早的托孤大臣,應該算是周公了,他在成王年幼時代行殺伐的大權,六年之後還政于成王,結局比較完美。
曆史上關于他勤政愛民的傳說很多,比較有名的是“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就連野心勃勃的奸相曹操都對他頗為尊崇,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雖然他自己并不能做到。其實隻要他願意,他是完全可以做漢獻帝的周公的,後來他的兒子曹丕果然讓他做了周文王。
白庚延繪曹操
西漢的霍光算是超額完成托孤任務了。漢武帝的法定接班人昭帝劉弗陵暴病身亡後,他立昌邑王劉賀為新帝,哪知劉賀一當上皇帝就胡作非為,霍光當機立斷廢黜了他,改立史皇孫劉進之子劉詢為漢宣帝,這次總算找到了一位明君,盡管他自己的後輩因過于貪權而被誅。
曆史上皇帝托孤的例子還有很多,但大多不得善終,托孤的幼帝要麼被殺,要麼被廢,幾乎沒有機會活到親政之日,能夠像周朝的成王、明朝的萬曆、清朝的康熙這樣順利成長起來的皇帝隻是極少數。
老皇帝在駕崩之前,所選的托孤大臣肯定都是深受自己信任的,可是在他死後,有些托孤大臣長期把持朝政,難免會有“更進一步”的非分之想。
成都武侯祠
當然,大多數托孤大臣擅權都有個過程,并不是一上來就把幼帝或殺或廢,而是将他漸漸架空,淪為手中的傀儡。是以那些幼帝能否坐得住臀下的這張龍椅,托孤大臣的政治操守就成了關鍵。
行文至此,筆者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劉備在白帝托孤中主要是讓諸葛亮對劉家忠心耿耿,并沒有強求他北定中原,完成統一大業。是以諸葛亮後來不顧蜀國的實際情況,一意孤行窮兵黩武,苗教授不能将罪責推到劉備的頭上來,隻能怪他自己腦子過于刻闆,絲毫不懂得變通。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自題過一副對聯: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他贊揚了諸葛亮的優點,但也同時指出了缺陷。
集毛澤東書對聯
像諸葛亮這種心思缜密、法度嚴謹、事無巨細一把抓的人,開創精神明顯不足,如後主劉禅所說當個太平宰相還是不錯的,倒不如他自己鎮守兩川,分一支兵力給大将魏延去碰碰運氣,或許有可能奏得奇功,即使兵敗也不至于動搖國本。
2022年1月6日于浙江農林大學衣錦圖書館